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谈铅笔山水画的创作程序与途径
作者: 赖运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   爱情   古典诗歌  
描述: 钢笔山水画创作与传统的山水画创作一样,它不是自然中某一景物的再现或翻版,而是画家画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借表现景物来抒发自己的胸怀,正所谓“触景生情、借景传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首先把钢笔山水画技法编写到《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选修教材》和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美术课外辅导》的教材中,并正式提名为钢笔山水画。后来又经过十几年不断完善而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钢笔山水画。现就钢笔山水画的创作程序与途径来浅谈我自己的体会,供大家商榷指正。 一钢笔山水画创作的程序——意在先 钢笔山水画创作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对于初学者要求比较高,需要不断的推敲和构思,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把它视为深不可测的东西而望尘莫及。 进行钢笔山水画创作首先要立意,也即意在笔先。构图就是从计划到创作实践,是从有了创作计划到实践完成作品之过程,或可称之为程序。 l“立意”、“为象”是指我们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或感情,准备用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如此也就有了画题,准备造做可以表达题旨的具体形象。 2这个准备造做的形象,是对现实的长期观察或积累的形象,决非凭空臆想出来的形象。但也不是某一具体景物的照搬,是经过作者艺匠经营加工后而构成。如《广雅》所说的“画,类也”的一种类同现实而具有内容的新形象。这种在意识中构成的新形象就叫做“意向”(俗称腹稿)。 3最初构成的“意向”常是不确定、不清晰、不需多次修改,才能逐渐成为明确的、充分反映景物客观对象的形象。 如上,“立意”、“为象”过程就此才算完毕,创作计划才算完成。当然也有不立“意向”,直接从“稿本”中完成“立意”、“为象”程序的。 这两种方式,在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原作为人物画的定义,后来作为一切画的定义)以前,一般画人就因“为象”的便利在充分应用着,不过把人们所要的“为象”表达的东西概称为“神”,则是从顾恺之定义提出以后才开始的。 顾恺之的“神之”,不是指“阴阳不测之谓神”或“圣而不可知谓神”的“神”,而是指可测、可知的形的内在精神,即生于形、而与形具存的“神”。它主要是指伴着思想活动的感情。 顾恺之《东晋胜流画赞》说“凡生人亡(同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同趣)失矣。空其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查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又《画论》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说明用“实对”来写要表达的东西,必须要先深人“所对”,悟得它们具有的神。这便是对“悟对”与“通神”的解释。进而使所画之神与作者自己的“想”相结合,成为当下所对的神,这便是迁想的解释。当下“所对”的神即“意向”或稿本中内容,虽较“所对”原内容有量的不同,却非质的差异,否则就会令所构形象完全丧失现实性。构形即成,在正对之,得到情应神会的一瞬间,即所谓“妙得”。妙得的东西是可以直到构图的全过程终了后还记忆犹新的。 钢笔山水画的创作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是要敏锐地捕捉自然山水风光的神韵所在,这样所创作的钢笔山水画才不会是简单的自然模仿或自然的翻版,才会有迁想妙得的东西(神),才会是艺术创作的佳品。 好的钢笔山水画作品,是画家自己在长期对自然风光的体验与提炼中得来的。若一个技艺娴熟的钢笔山水画画家见什么画什么,而且画得很好,但他不能从画面中提炼自己的东西,那么他只能算是一个照搬和照抄自然的高手。他只是起到一个照相机或摄像机的机械作用。按照现在的话来讲,能够娴熟地描绘自然风光,只是手里功夫到家了,属于“硬件功夫”;而要做到“传神写照”或“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才是“软件的功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与画家自己的经历、学识、艺术修养、气度、思想境界等密不可分。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笔山水画家,除了要有非常娴熟的表现技艺,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在文化艺术领域方面的修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苦练内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有些好的画稿(速写稿),只需要做少许加工整理就是一幅很有艺术魅力的作品。这就要求我在平时写生和观察中就有所打算,早作安排,做到“意在笔先”。 其实,有经验的画家早在写生时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的画就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了。要有意识地创作最好不要面对实际景物写生,而是对景物做全方位多角度认真仔细的观察后,加深对景物的理解、研究,回到宾馆或家里再进行反复的推敲、加深对景物的感受,借以获得“迁想妙得”的最佳效果来进行创作。这样画出来的景物再也不会受自然景物的约束和限制,尽量开启自己的感情闸门,任意对景物进行组合。正所谓:“万千世界为我昕用,阴阳大化随其剪裁”,便可形容钢笔山水画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这样作出来的钢笔山水画,就是我们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和情感宣泄的作品,是我们心中的世界。也就是人们时常提到的,从表现自然升华到表现自我的境界。这也是钢笔山水画创作的又一途径。 钢笔山水画的创作,实际上就是使用钢笔来表达自己对自然风光热爱之情,即:“借物抒情、借物传情”。我们可抛开或忽略自然景象中繁杂景物的处理,对自然景物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取舍,以抒情的线条和笔法来大胆、疯狂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钢笔山水画是我们记录生活感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简便、最经济的一种绘画形式。这也是笔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钢笔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极力向同行们、向社会推荐钢笔山水画的直接动机。 二钢笔山水画创作的途径——生活 要搞好钢笔山水画创作,除了过硬娴熟的技巧、文化修养、丰富的个人经历、博大的胸怀外,还有重要的一点也是一切绘画创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断地深入生活、深入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在大自然中去拜自然为师,在写生中注意观察自然的无穷变化。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不是长期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就能有辉煌成就的。否则,他的作品将会失去艺术魅力,也就失去了生命。绘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有强烈的时代感。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为了玩弄娴熟的技巧而忽略了贴近生活、走进自然、否则你的作品就会成为无本之源,毫无生命力。正如粱恩同先生所说:“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一幅艺术作品,如果离开生活中生动性就没有什么艺术可言,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感染了观众,引起了共鸣,而不是用脱离生活的技巧去哗众取宠。这样说,也绝没有因阐述生活的重要性,而忽视或排除技巧的特殊作用,但技巧应该是第二性的。一般习惯评论中国画的高低,偏重于笔墨技巧居多,一些权威人士,也往往这么谈论,很少重视生活内容。社会一般流行着这样的议论,国画家越来越值钱,油画家老来画不动了,不是很不少人该行画中国画了吗?这只能说对问题的一半。老画家修养高见识丰富,技巧娴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另一方面年老不能到生活中去了,创作源泉的枯竭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呢?” 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画种,不像油画那样反复塑造具体形象那样吃力,画家有了一套娴熟技法和功力,不需要经常写生就能挥洒自如,如同魔术般的画出生动的形象来(是指写而言)。 从我国绘画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从北宋就逐渐成熟,有些画家从生活出发,画他们所熟悉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地方的、时代的、自己的风格。宋代的李成描写齐鲁烟云平远景色,“成之为画……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林木稠薄,泉流清浅,如就真景。”因此有“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之说。而范宽描绘的则是山势高耸巍峨的关陕风景,“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因为他们的绘画都是来自于生活。画各自地区的山水。因此,作品的风貌也就截然不同。再看董源的画,“写江南平远景色,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从历史上看,李成、范宽、董源这三位画家的创作实践,始于生活不仅赋予了他们创作的灵感,而且也造就了他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笔墨技巧。 艺术从何而来?来自生活。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描写社会生活、自然风光要自然中,贴近生活才能了解一切事物,描写自然生活就必须到大自然中去,拜自然为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建国以后,我国的前辈艺术家纷纷走向基层、走向工矿、走向农村、走向边疆,对中国画进行了改造,使行
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作者: 王能宪   来源: 党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江山之助   诗歌意境   著名雕塑家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   地负海涵   诗心   诗歌艺术   吴为山  
描述: 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
隐元诗文选
作者: 明 隐元著   来源: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明代   中国   书信集   古典诗歌   诗集  
描述: 一代高僧隐元禅师(1592~1673),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东渡弘法,创立了日本黄檗宗,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檗文化”。他不但拯救了消沉不振的日本佛教,而且将中国的建筑雕塑、雕版印刷、书画音乐、医学烹饪及生活方式等传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贡献良多,影响深远。他虽在异国他乡,却未忘对故土、故山的挚爱,他把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巧妙地融进佛教的教义,赋予“黄檗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当他无法回归故园之际,他用诗歌(偈语)和书画创作以及书信,来寄托对家乡亲友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拳拳之心,感人至深。本书选录
论时语入旧诗的三个原则
作者: 刘坚   钟媛玲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旧体诗   诗歌创作   时语   古典诗词  
描述: 旧体诗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在当代旧体诗的创作中,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新语,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是,时语入旧诗必须遵守三个原则,即必须具有特殊的诗趣,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与传统诗词语言对接无痕。
借鉴中融合 升华中转换
作者: 江重焱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诗与画   画面   文人士大夫   融合   绘画   陶艺创作   升华   中国画发展   古典诗词  
描述: 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诗与画二者之间有着不解的缘份,尤其是自宋、元代文人士大夫加入绘画以后,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诗词中的美丽景致,对中国画的选题、构
几个收获·几个困惑·几分思绪
作者: 钟鸣   来源: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诗与画   画面   文人士大夫   融合   绘画   陶艺创作   升华   中国画发展   古典诗词  
描述: 2012年11月21日,笔者在景德镇参加江西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经验交流会,有幸聆听了沈旎和张卫平等专家的报告,很有体会,特表达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为"本课程")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与同仁探讨. 一、本课程应该站在讲台的中央 张卫平老师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站在讲台的中央,其他学科课程要以本课程为中心."
幽蓝神采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诗与画   画面   文人士大夫   融合   绘画   陶艺创作   升华   中国画发展   古典诗词  
描述: 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10月开始与广大观众见面。 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明清青花瓷发展的先导,也是古代制瓷技术与工艺的结晶。元青花的生产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国内外的传世作品数量不太多,国内除部分窖藏和墓葬发现之外,窑址出土也十分有限。
博采深思 匠心独运——评谭汝为的《词语修辞与文化》
作者: 韩晓光   来源: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实践   谭汝为   《词语修辞与文化》   学术论文   研究现状   教学与科研   自学成才   汉语修辞学   中国古典文学   古典诗歌教学  
描述: 谭汝为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多年来,他焚膏继晷,孜孜矻矻。在中国古典文学、汉语修辞学等方面不倦地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他的许多文章我都读过,其功力之深,创意之新往往令人叹服。在继1994年出版《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之后,最近他又把近
关于艺术瓷创作题材突破的几点思考
作者: 刘坚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艺术创作   艺术瓷   书法   题材突破   古典诗词  
描述: 在艺术瓷创作中,加强对题材的突破,倡导并鼓励原创,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题材突破,有三条思路,一是引入现代摄影艺术作品;二是直接在陶瓷载体上的原创绘画;三是将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注入陶瓷艺术。在陶瓷艺术创作大军的队伍中,争取画家、诗人和书法家们的加入,参与陶瓷艺术的题材原创,会对强化原创意识,突破题材局限,拓宽陶瓷艺术发展道路,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
《无字信》、《照片》析读
作者: 辰禾   来源: 写作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微型小说   婚外恋   内容与形式   心理流程   绝句   微波   中国古典诗词   人生   小令   照片  
描述: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种玲珑小巧的形式,被称之为绝句、小令。如“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如“梳洗罢,独依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一鳞思绪,一掬清景,瞬间的心灵颤动,情思飘忽,皆成意趣,让人会心把玩,回味深长。微型小说便是小说中的绝句与小令。片刻生活的微波细澜,心理流程,也有起伏张弛、摇曳开合
< 1 2 3 4 5 ... 13 14 1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