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变】搜索到相关结果 257 条
-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思考与探索
-
作者:
向栋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成
演变
思考
探索
-
描述: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经过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发展,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绘画理论体系,热爱随处可见的现实是现实主义的特点,它把对形式的探索和现实文化相结合起来,把个性化的语言和当代视觉经历相融合,积极去面对困难疑惑、不逃避;适应每一个时期的时代要求,将创作心德融入在意识、文化、理念中,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
《姑苏生活》创作感想
-
作者:
翁惜羽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变
古今对比
创新
-
描述:
通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善于认识和发现美,并通过油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直观的视觉形象感动人。用自己的画笔,用充满激情的色彩,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爱,对苏州的爱。
-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
-
作者:
张燕燕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充实
变化
构图
当代
-
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立意上已显现出在特定时代下自有的个性特征。这种不同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的审美意识必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人体雕塑的运动
-
作者:
张颖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形
时间
平衡
运动
雕塑
-
描述:
文章从解剖学中人体运动的方面研究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探讨其表现方式:"时间与运动的雕塑""变形与运动的雕塑""平衡与运动的雕塑",及其与人体雕塑创作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雕塑作品实现运动表现的最佳方法,即"变形与平衡",使作品艺术地展现人体运动。
-
色彩幻象
-
作者:
孟滨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色彩
观察对象
表达
自然光
色彩语言
色彩变化
运用
画面
色彩表现
色彩感觉
-
描述:
关于色彩感觉每次面对自然光色,总会有莫名的感叹,在光的影响下,色彩变化极为丰富。在写生观察对象的时候,色彩总是跳跃的,似乎感觉它们急于跳出形的控制——不停地激发我表达的冲动。大自然是美丽的,光的作用使得色彩在形的边界上聚集和发散,忽隐忽现,并向冷
-
“意”——艺术创作的本源
-
作者:
涂俊吉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快感
审美对象
变幻无穷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文化
艺术创作
物质文化生活
网络艺术
电影艺术
什么是艺术
-
描述:
"意"从心从音代表着会意与思考、心志与心境的诉说。它作为动词会意兼形声。我认为艺术创作者可以将它理解为万物对创作者内心的呼唤从而与当下社会产生共鸣。什么是艺术?在开始探讨艺术创作之前,我认为这是有必要去弄清楚的一件事情。艺术一词承载着太多的意义与价值,从当下社会回望过去,艺术早已发生在原始社会,邑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原始古代人的创造。在当下艺术一词让人很快联想到那些优秀的绘画、雕塑。似乎有点专属于
-
香格里拉尼西藏式黑陶制作工艺分析研究
-
作者:
杨金虎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泥条
装饰纹样
技术完成
灰陶
尼西
窑烧
堆烧
拉坯
变迁历程
制作工艺
-
描述:
纵观我国陶器发展过程中的变迁历程,产生了多种制陶、烧陶的工艺技术。出现了黑陶、白陶、灰陶、红陶、紫陶、釉陶、彩陶等丰富的陶器种类,普遍采用手工捏制、灌浆、倒模、半机械或机械拉坯成型,运用埋烧、堆烧
-
浅论色彩的空间透视
-
作者:
佘云祥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透视
太阳光
光波
物体
颜色
基本的
色彩变化
形体
绘画色彩
透视变化
-
描述:
我们看景物有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愈远,它的形体愈小,这是最基本的透视,即形体透视,也称几何透视;二是物体的色彩因远近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即色彩透视或空间透视,本文主要谈的是绘画色彩的空间透视。人们常说
-
廖刚粉画作品
-
作者:
廖刚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风景画
视觉形象
色彩关系
表达
色彩语言
印象派画家
印象主义
重大变革
自然
-
描述:
廖刚粉画作品
-
试论我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的嬗变特点
-
作者:
朱国洪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嬗变特点
造像艺术
历代观音
-
描述:
观音信仰是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在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与凝结过程中发生了必然的嬗变,其艺术风格逐渐走向民族化。其中,观音造像造型由最初的"神性化"向"世俗化"发展,可以说是现实生活对佛教美学的影响与干预所造成的结果。
<
1
2
3
...
14
15
16
...
24
25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