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各运匠心写琼楼: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建筑画
作者: 傅东光   来源: 文物世界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绘画   中国古代建筑画   故宫博物院   袁江   袁耀   技术手段  
描述: 建筑画,顾名思义,是以建筑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建筑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已不驻具有单纯的实用功能,更成为一种文化意蕴的象征;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也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成为文学、雕塑和绘画的表现对象。
蒙古名人扎那巴扎尔及其金铜佛像
作者: 王大方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库伦   喀尔喀   巴扎尔   艺术博物馆   雍正二年   色楞格河   扎那   金铜佛像   多尔济   令人  
描述: 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有一座著名的扎那巴扎尔造型艺术博物馆。在馆中,陈列着一批17世纪的精美金铜佛像。其铸造之精美,比例之准确,形态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扎那巴扎尔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雕塑家、艺术家、建筑师、医生、诗人,是一
徐海鸥油画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系   次参加   海鸥   江苏省   艺术博物馆   同里   美术作品   美术展览   油画   艺术学院  
描述: 展览,近年来有’98首届江苏艺术节作品展,’99江苏油画大展,’99江苏建国五十周年美展,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作品曾赴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展览并被收藏,油画作品《昨夜秋风》由美国NECCA艺术博物馆收藏。
笼天地于形内,凝重情于斧斤——刘焕章雕塑艺术解味
作者: 翟墨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斧斤   形体语言   创造力   《熊》   重情   博士生导师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中国美术  
描述: 在艺术的各种门类中,我曾经对我国的摄影和雕塑存有一定的成见,认为它们都表现出对模特太大的依赖性,很难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 不少摄影家停留在对摄影本质的浅层理解,把“纪实”当做“记事”,安于傻瓜像机般地记录生活表象。不少雕塑家太受纪念雕塑“逼真”的拘束,习惯于把人像雕塑做成近乎真人的翻模放大,缺乏形体语言特有的感染力。 刘焕章的作品改变了我对雕塑的
亨利·摩尔在北京
作者: 彭薇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建筑物   装饰性雕塑   展览馆   雕刻品   建筑空间  
描述: 也许还有很多人对几年前“罗丹雕塑展”的盛况记忆犹新,仔细算起来,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当人们围在中国美术馆的栅栏外,看着巨大的思想者被吊车徐徐放下时不禁长叹一声,“久违了,大师!”今秋,另一位欧洲雕塑大师也悄然来到。当你漫步于北海公园的红墙碧水间,会突然发现,在十月北京湛蓝的苍穹下,早为中国雕塑家们所熟悉神往的亨利·摩尔已来到你的面前。 亨利·摩尔(1898-1986)是西方
“这个字我肯定要签”——访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项金国
作者: 黄宇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米开朗基罗   雕刻   佛罗伦萨   布鲁塞尔   意大利   艺术家   亚艺术   作品   罗丹  
描述: 讨论《中国雕塑家公约》是今年雕塑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项金国作为雕塑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组织了多次小组讨论及分组讨论,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议论,也亲历了大家的转变过程,而他自己则坚定地表示:这个字我肯定要签。当百余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作为《中国雕塑家公约》首批发起人郑重地签名之后,记者采访了他。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澳大利亚雕塑家约瑟夫·波里尼访谈
作者: 慧文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米开朗基罗   雕刻   佛罗伦萨   布鲁塞尔   意大利   艺术家   亚艺术   作品   罗丹  
描述: 约瑟夫·波里尼与几十位中国雕刻高手同场竞技,切磋经验,交流体会,以《爱的空间》获得石雕类作品三等奖。他对中国的雕塑与雕塑的发展有着独到的看法,下面就是他与记者的对话。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21世纪   环境艺术设计   20世纪   现代化和城市化   城市公共艺术   设计方案   公共环境艺术   美术馆   公共艺术设计  
描述: 关根伸夫(现年58岁),系世界知名的日本大型环境艺术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尤其是从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规划和创作。先后为日本和欧洲等地创作和落成了四百余项环境艺术工程。其人和其作品颇为当代日本、欧美和中国美术界及环境艺术设计界长期关注和好评。在其大量的环境艺术作品中,诸如《相位一大地》(1968),昭和之林纪念塔广场艺术(1979),千代野新町的《谈话广场》(1982),盐滨公寓住宅区的《等待广场》(1982),爱知县江南女子短期大学《空的首饰》广场景观艺术(1989),新泻站前广场的《象征性空间》(1982),世田谷美术馆入口广场的壁泉景观雕刻艺术(1986)和东京都厅前大型水体景观雕塑艺术《水的神殿》(1991)、东京都新宿区《虹的岛影》(1986)等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独具个性而又亲和美妙的印象,并多次获得艺术大奖。在当代日本和国际艺术界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笔者对关根伸夫进行了一次专程访问,现把部分言谈内容记述如下:
李彤彤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范学院   军事博物馆   中国革命   工作室   艺术分   鲁迅   美术学院   学士学位   作品   中国美术  
描述: 李彤彤,1972年生于辽宁,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执教于沈阳师范学院艺术分院美术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具象工作室特聘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
作者: 王治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著作权法》   博物馆   泥塑   原作者   版权问题   侵权行为   创作组   四川省   非法人单位   《收租院》  
描述: 大型泥塑《收租院》自1965年创作成功之后,随着群像的影响不断扩大,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35年来,其荣誉和好处被人窃取,而原组织创作的单位和原作者却被排斥在外,因此版权纠纷不断涌现。 侵权行为屡禁不止 在今年第一期《雕塑》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说:1999年,在4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旅美艺术家蔡国强以作品《威尼斯收租院》获得大奖。这位华人是怎样获此殊荣的呢?1972
< 1 2 3 ... 5 6 7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