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搜店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北京、上海、南京 时装,原来可以去掉很多颜色 S·DEER 北京:前门大街52号 上海:徐汇区田林路130号 南京:夫子庙贡院街99号 在桂伦镁为S·DEER拍摄的最新广告片中,她身穿白色上衣和渐变色棉布裙,还是一如既往的轻盈恬淡,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与作为演奏家的男主角邂逅。 4月中旬,南京夫子庙步行街上,来往的游客如织,周围环境喧嚣热闹,而S·DEER的店铺在这处闹市中却显得异常沉静、低调。店面上下两层,黑灰的外墙面强调着S·DEER越来越艺术化的气质,青灰色的石块状墙体和暖色灯光铺陈其中,颇有几分国际大牌的硬朗风范。历经十六年的发展,S·DEER这个以南京为轴心的品牌,如今店铺已经遍布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共计600余间。 这个季节,S·DEER店内几乎全部换上了春夏装亮相,棉、麻、牛仔、针织是设计师最常用的几种材质,青、灰,是最基本的两种颜色。缝着纽扣的豆绿色T恤,或者麻布碎花的紫灰色衬衫,带着回归的大雁衔起的清新泥土味儿。店里的春夏女装灵感据说汲取自大地与岩石质朴与平和的气息,并且相当柔软。让每个人在进店的时候,动作都变得轻缓起来。 女装是店铺的主推,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碎花、水玉、渐变、褶皱、不规则剪裁,在这个美好的初夏,姑娘们身着撤落碎花的麻布衬衣和渐变色的灰色褶皱裙,含蓄而轻柔。备受欢迎的洛丽风,在S- DEER这里,变身为田园的艺术气质。 男装则更多了几分简洁之美,针织上衣、素色T恤搭配一件灰色系的下装,俨然一个派头十足,谦和低调的绅士。S.DEER的特色是无论什么色调,什么剪裁,都融入了一种高雅的灰色。这个对灰色调的爱好来源于S.DEER品牌创始人——知名艺术院校出身的蔡公和先生,而在设计总监刘丽丽这里,却并不仅仅是理念的承袭,她将这种最安静最具质感的灰调不断繁衍,无限放大,并融入自己新的想法。往常在世界大牌中常见的高级灰,一旦落地繁衍,便成为了青灰、蓝灰、紫灰、粉灰和黑白的渐变色谱。让更多的人爱上这拥有独特质感,安静而高雅的灰色调衣装,这也是她的梦想之一。 让大家看到简约的黑白灰也能组合出多种可能,即使不是五彩斑斓依然穿出精彩。” ——S·DEER设计总监刘丽丽
找乐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文·图/侯子英 敢有歌吟动地哀 2010热波音乐节散记 敢有歌吟动地哀 这句诗来自鲁迅,在热波第三天听赵牧阳演唱时想起的。赵牧阳被称为一代鼓王,他曾为中国数十支老中青摇滚乐队打了140张专辑的鼓。有人试图算一下他的“成品”工作量,假设一首歌3分钟,一张专辑10首歌,那他留在唱片里的鼓有70个小时。但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他是位民谣唱作人,唱的是苍茫的西北民歌、悲怆的秦腔,最撼动人心的,是歌声中那血浓于水的人生况味。有人说好书都是用血写成的,同样,好歌也是用血唱出的。《黄河谣》 “回不去的家,爸爸妈妈老了,黄河的水啊干掉了,流浪的人儿回来了”;《侠客行》:“前面是高山,后边是大海,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我只能向前不能向后走”。他的嗓音不是被风沙抽打过,而是被碎石磨过,磨出了血,然后又结了疤,只要开口唱歌,疤就会再度裂开,给人看到流浪的人的真血肉。在台上,赵牧阳头包红布巾,连续唱了几首,我看到,他在吉他的间歇曾握紧了拳头。几首后,笑着问大家 ”不好玩吧?”下面有人高喊“好玩”,有人刚要流出的泪又回去了。“敢有歌吟动地哀”其实是后来看到的,在《时间的玫瑰》中,北岛在写保罗·策兰的那篇中引用,看完那本书,和听说赵牧阳的故事后一样,令人在黑暗中为“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的迫切感到恐惧。深刻的浪漫精神 第三天有民谣舞台,小河和周云蓬都是第一次来到热波。在小河之前,是当地乐队“两支手枪”,这是海龟先生乐队的主唱李红旗(不是另一个诗人、导演李红旗)近年组的一支民谣乐队,他们演唱时,台下经常有欢笑声,提示着他们的歌词充满了幽默。他们演完,下起了雨,工作人员为小河在舞台上搭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帐篷,小河就坐在帐篷最里边,背后是五彩的点状投影——当小河用效果器制造出诡异而丰富的声场,他像极了一位巫师。雨越下越大,人们还是立在原地,专注地听着看着。旁边有人在窃窃私语,赞叹小河把效果器用得出神入化。我对效果器一无所知,事后周云蓬对我这个大大的门外汉说你听到的所有不一样的声音都是效果器发出的。噢,但我还是不了解。后来小河再次唱起了《我的青春小鸟》——他的保留曲目,每次唱得都不一样,上次演唱这首歌,给人的感觉是太阳下山再也不会爬上来了,这次,他则像个巫师在唱着一种难以理解的青春——也许青春确实就是难以理解的。小河具有一种深刻的浪漫精神,这和周云蓬早期的《不会说话的爱情》不是一样的浪漫,周云蓬的浪漫是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其后的黑暗中他还原着生命中的“雪花白”。小河则是迷醉的,有人形容小河是胡闹派的鼻祖,谁都会胡闹,但他在台上胡闹,台下却听得津津有昧,这个了不起。若非具有一种深刻的浪漫精神,怎么会使胡闹那么具有魔力。 三天流水账 开场乐队是新晋的马赛克,这支自诩为最高联合政府派来拯救人类的乐队,一开始便带给乐迷青春激荡的气息,主唱夏颖头戴海军帽,怪情调和舒畅旋律引发了阵阵尖叫,《小姐你好》乐迷第一次齐声鼓掌。有人说马赛克乐队是另一个JOYSIDE,其实离得很远。接着龙神道的雷鬼乐让现场的观众都摇摆起来,一开场是他们的热门歌曲《慢慢飞》,紧接着鼓点变重,既可以跳舞,劲儿又大。然后是以色列乐队Asaf Avidan&the Mojos,演到最热处,主唱跳下舞台,甚至站到围栏上,并将话筒拿到乐迷前。与乐迷的近距离接触,引起现场的阵阵尖叫——其实在成都的热波音乐节上,很难把听众都唤作歌迷的,他们更多是来延续他们平时就有的安逸生活。 第二天的阵容更为主流,有快男张杰快女谭维维。谭维维去年是站在舞台下干巴巴看演出,当时她就告诉自己要上这个舞台,今年她终于圆了自己的摇滚梦,一身黑白撕裂纹恤登台,并配乐手激情solo,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她大大地袒露了自己“泼辣”的一面,邀请媒体记者们去她开设的酒吧喝酒,拍起胸脯说“酒管够!”,并期待能跟阿修罗进行合作。阿修罗的演唱是轮番轰炸,并且带来一个小游戏让全场蹲下,并跟随音乐跳起,这样的壮景,连栏杆前的保安也不忘拿出相机拍照,更有前排观众齐声合唱《永远快乐》,甚至有人动情落泪。首次来华演出的英国乐队“Does It offend you,yeah?”是当日的最大升温器,数万观众跟随他们制造的旋律和节拍一起跳舞,场面很有气压感,随后果然下起了阵雨。 第三日热波的观众明显比前两日少了,但成都有着北京音乐节上无论如何看不到的场面当主舞台结束后,大家拔腿便跑,主办方的时间安排非常严谨,两个舞台交替进行,留给观众的串场时间是5分钟,这5分钟的路上,黑压压的人群在低头猛走,只有在北京赶公交的热情才能与之比肩。首先赢得美裙狂舞的是成都乐队海龟先生,他们以海盗的惊艳造型亮相,演唱《男孩别哭》时,再次引发了全场大合唱。首登热波的“痛苦的信仰”在雨中和成都乐迷进行了第一次接触,但大家对痛仰的歌曲都丝毫不陌生,《再见杰克》、《公路之歌》、《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天》等,几乎首首都是大合唱。伴随着雨丝越来越猛烈,有乐迷在现场拨出电话,举起手机给远方的朋友听:姑娘和小伙儿帮彼此擦掉脸上的雨水,然后拥抱;更多乐迷选择用POGO来渲染这种喜庆。当天备受期待的苏打绿也送了大礼包,他们返场演唱时间和曲目都大大超过原定表演时间,吴青峰更是不顾感冒连飙高音,还戏言“我们就是最爱返场的乐队啦!”《无与伦比的美丽》、《小情歌》、《小宇宙》等金曲制造了今年热波音乐节的最后一次万人大合唱,整个演出持续了 个多小时,耗尽坚守热波3日的观众们的最后一丝激情和体力。 写给热波的表扬信 今年的热波在阵容上,虽摇滚不足流行有余,但契合成都闲适安逸的生活气氛,10万余人走到户外进行3天漫步,难怪都说热波好。 龙神道接受采访时一再说到热波的厕所非常干净, “那在里面呆了多久”, “两个小时” 每个观众都发现热波的厕所随处可见,既不必担心要长途跋涉解决问题,进去后也不脏无味,不时还可见有阿姨在打扫,用起来确实放心极了。雨后,贴心的主办甚至在厕所门口铺上了纸板,连厕所外的整洁卫生都考虑得这么周全,活该被表扬。 新闻中心附近,不时见负责媒体、负责艺人、负责舞台流程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围成一圈开会,他们保证着整个音乐节紧张有序地进行,按照事先领到的预告时间,观众们会惊喜地发现时间调度得分毫不差。 除了去年的几大块内容3个舞台区、公益组织区、娱乐区、小吃区、帐篷区等等,今年热波还增设了创意市集区、电影放映区,以及“聆舞剧团”的连续性现场即兴表演。更为丰富的、极具互动性的内容使热波更有亲民性。
城市地理 广州之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如果把十年前的广州称为“旧广州”,显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以广州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为时间纵轴来看,十年只不过增加了短短一个刻度而已…… 但是,如果以全球化的浪潮为空间横轴来观察,当下的广州是见证那个让西方人难以解释的“中国奇迹”的最佳范例——与中国的许多城市陆续进入到“爆发期”相比较,十年以来的广州,似乎发生了一场“聚变”,其变化的速度和规模可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因此,这本长达两千多页的历史之书仅仅只翻过了十页,一个“新广州”就已经从“旧广州”的轮廓中脱颖而出。顺着广州城“西旧东新”的传统空间格局,由西边的旧城区走向东边的新城区,我们会发现,广州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东部和南部——以珠江新城为核心,一直延伸到珠江对岸的琶州——一个全新的大都市建筑群正在珠江边拨地而起,从横卧在江边的新广交会到高耸入云的广州塔,一系列新的标志性建筑组成起伏的天际轮廓线,勾勒出一种宏大的都市意象。 在沿着东西向的珠江岸线和南北向的新中轴线分布的新建筑群中,起码就那些最重要的公共建筑而言,广州似乎已经摆脱了在“地方性”和“国际性”上徘徊不定的两难困境,从而在塑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形象上面大大迈进了一步。无论是全球最高塔——广州塔还是全球第二大会展中心——新广交会,也包括广州大剧院这样的前卫风格的文化建筑,都一致地表达了超越原有的地方性的强烈愿望,不仅这些建筑的设计师来自欧美或日本,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具有鲜明个性和实验意味的建筑外观,广州,即使它还不是,也好像很快就要从一个地方性城市跨过了全球性城市的门槛。让我们看一看广州塔的形式,再“聆听”一下由巨大的钢管旋转而成的形态韵律,就像巴赫在珠江岸边弹奏《哥德堡变奏曲》,广州塔把严密的音律学转译成可见的视觉符码,它以一种普世主义的科学性明确地表现了新广州的内在理念。 也许并非是历史的巧合,在广州塔以东几公里之外,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琶州古塔正被修缮一新,夜晚璀灿的灯火使得这座五百年历史的古塔如同一座玲珑的玉雕。几百年以来,来自西洋的大帆船抵达珠江口,琶州塔是那些水手们看到广州城的显著地标。据中山大学的刘志伟教授说,由于明清两代广州都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中心地,因此,珠江边的琶州塔是出现在西方典籍中次数最多、也是最著名的中国建筑之一……然而,可能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广州这样,同样在珠江之滨,同样在过去的西洋大帆船的锚地边上,在广州古城的“风水塔”旁边,一座由荷兰人设计的全球最高塔横空出世,它似乎是一个未来主义式的预言,预示了新千年的广州与世界的新关系。 与北京和上海相比,现代的广州曾经是一个被世界所忽略,然而事实上又不应该被忽略的城市,因为几百年以来,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对于广州的认识之上的。近世以降,中西贸易在沿海地缘上的重新分布,使近代广州的作用大为减弱,这使得广州逐步蜕变成一个地方性城市之后,与曾经的国际性城市的历史失去了联系。在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上,如同英文名的旧称Canton和现在的Guangzhou之别,广州的过去和现在被分裂为两段,以致今天的西方人只知有Canton,不知有Guangzhou。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广州,从经济总量和发展前景上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广州有必要重新把它的辉煌过去和充满朝气的现在联为一体,所以,广州比以往更积极地去建立大都市的形象,这包括承办16届亚运会,也包括建设一系列的公共建筑,其实承办亚运会和建设新的标志性建筑都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广州想要重返世界舞台,以强化它对于世界的重要性。 如此说来,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诞生在珠江岸边的新城市空间看成是一般意义的新城建设,这条延绵十多公里的新城市中轴线把一个中古时代的世界性城市和今天的大都市联接到一起。在亚运会开幕的2010年,人们还不好去断言,亚洲,或者全世界将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广州。不过,当我们站在广州塔的云端之上极目远眺之时,完全有理由去相信,广州被世界所忽略的时期很快就要结束了。 文冯原(建筑学博士文化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
荒岛音乐会2009纪念特集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演进得如此简洁动听的新乐队,总是更值得拿出来与人分享。如果下次不幸再度流落荒岛,请允许至少带个1T硬盘播放器。 左小祖咒 《大事》 真不敢相信这个当今摇滚圈早最有
潮流 给你一项浮夸的帽子 香港唯一帽作艺术家 Jaycow Chow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Jaycow开始疯狂地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她一边了解京剧,一边寻找材料。她在广州找未了行头奠定了帽子的主调,接着她找来一些长达1 6米的雌鸡毛做装饰,用荧光粉红色,再结合不对称设计,出来的效果也很好。除此
各国城市里发生的趣闻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Nam JuneMedia Bridge,长1 080米。 “未来桥”将融入雕塑、未来主义和环保等元素。除了作为交通设施,提供车辆、行人和自行车行车道之外,桥还设有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和空中花园
连线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会大喊我好爱厕所,所以这个行业只能春江水暖鸭先知,积极利用新技术自寻生路。现在,泛资讯业里眼界灵光的人士应该都已看到手机一移动互联网已是下一个必争之地,得手机者得天下。 下面请看一下T1
找乐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文 | 王珺·图 | 兰亭乐队提供 有一天人们会尊重你们,像外滩的建筑那样 兰亭的重组之旅 关于兰亭: 上海乐队,2001年成立;2003年发表《转多云》单曲:2004年发表专辑《到灯塔去》;2005年底解散:今年兰亭原班五人决定复出,世博前夜4月30日周五晚在上海Mao举行“One Night Only”的专场演唱会。 在一小撮人眼里,兰亭是一支老乐队,拥有五个纯种上海本土乐手,在2004年新天地Ark在世时就红极一时,和“甜蜜的孩子”、 “水晶蝶”辈分类似.在大部分人眼里,兰亭是一支默默无闻的新乐队,稍显老派,且有个高傲的主唱。 问这位主唱,如何向2005年乐队解散之后才投身进音乐洪流的年轻一辈推广自己,他显得非常不屑: “没人强迫他们来看我们,他们有自由去看世博会开幕式。”可是4月23日育音堂惨逋查封的事件发生后,他表态 “我们要做登峰造极的演出。”一边看重,一边洒脱。 曾经看过5年前兰亭演出的乐迷大概能理解“登峰造极”的含义。那是兰亭和整个上海摇滚氛围由盛转衰的转折年代,那年在Ark的专场演出兰亭卖出了500张门票,专辑《转多云》销售了350张,这个数字即便在今天的Mao也是不可多得。 那时候的上海存在 家名为“兰亭印章”的连锁店,所有兰州拉面的菜单都基本出自店家之手。2001年成立的乐队在和兰亭印章的经营比拼中败下阵来,乐队于2005年先行倒闭。又过了五年,兰亭印章终于倒闭,却迎来了兰亭乐队的重组。 主唱王翼吴解释,“分开的理由是没有大唱片公司的老板背着一麻袋的人民币,在雪中不吃不喝三天三夜,跪求我们和他们签利益完全倒向我们的霸王唱片约,复合的理由是我们对这个白日梦彻底死心,决定及时行乐。” 这个故事的开端遥远而梦幻,有着和王翼吴相合的气质。14岁,重点中学,脚踏车,延安中路,一个穿皮衣卖拷贝磁带的打桩模子改变了王翼吴的人生。他要李克勤的《红日》,卖碟的人带着鄙视与推销的双重奸诈给了他封面上都是木乃伊的重金属……后来,对一个低一年级的女孩情窦初开,于是自发创造出一套以征服她为唯一目的语文自我素质教育法,开始迷恋自《楚辞》起的浪漫主义纯情悲剧,和《牡丹亭》的情人深处。 这些痕迹都在今天乐队的词曲中留有痕迹,以至于有人给他们标签“上海最英式的乐队”,或者“最代表上海气质的乐队”。在兰亭之前,曾经短暂存在过的“玲珑”和“胭脂”,都是带着妖娆气质的名称。比如,存在一个月的“胭脂”, “当时披着白色及腰长发的吉他手老妖现在是索玛的老板,桃红长发的贝司手琦琦和金丝猴发型的鼓手巢轶在‘兰色花园’,如今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路线发展良好。”频繁的解散、重组,是那一辈上海乐队共同经历的宿命。解散的原因,和大部分悲剧相同,也有着基本相似的原因。 结局就是,《到灯塔去》是兰亭唯一留下的属于那个年代可以追忆的成品。有人说,在其中,有王翼吴最顶端的才气纵横和诗情画意。有人说,《转多云》单曲让人看到了上海摇滚的一种可能性。 事隔五年,王翼吴对上海的环境依然有着自己一套尖锐的评价体系 “上海根本还谈不上所谓摇滚乐环境,都是业余的、地下的、一厢情愿与小弄弄级别的自娱自乐。这么些年来,也没看到一支又娱乐又美貌又顺便懂点儿音乐的团,大多只是荷尔蒙简单燃烧的音乐运动员。” 明白这些,基于王翼昊“已经付出的厚厚一摞血淋淋的青春”。五位乐队成员,王翼吴一一描述过来, “李东(吉他)是唐僧,戴哲(贝斯手)是沙悟净,朝桢(鼓手)是孙悟空,徐璟(键盘)特别像盘丝洞那集的猪悟能。我的话,白龙马?不可能。我是吴承恩。” 为什么吴承恩的团队会在看上去最美好的年代解散? “乐队是一伙儿闲人整天面对面没事儿干,吉他手坐在墙角弹弹琴,鼓手拿了本字典跟着敲,主唱边煮咖啡边哼哼才可以开始的。这就是上海乐队都做不长的原因。”王翼吴这样分析。 五年来,分开的五人忙忙碌碌张罗自己的人生。袁朝桢在朱家角开了家手工制鼓的打击乐器店:戴哲在育音堂,也做录音棚;李东做游戏与国产电视剧编曲,徐璟还骑着自行车教钢琴,而王翼吴有了自己的女儿,曾经在唱诗班学习一年男高音,依然辗转于北京和上海,创作自己的音乐,他个人新专辑的名字叫做《今夜带我去百乐门》。按他的说法,20首歌里,“其中10首10年后会成为华语经典,另外10首要等到20年后。” 这样的自负在上海这个崇尚低调的城市招来不少异见,问他为什么做这行,王翼吴用堂吉诃德来作比喻,他最喜欢的The RollingStones, “一旦你让我开始,我将永不停止。”看上去是份不太聪明的痴念,希望痴迷以精神世界来对抗金融中心的“精明世界观”。像《几乎被拯救》的歌词总写的: “我又依稀听见了音乐/感到声音的喜悦/那些围着跳舞的夜里/我们几乎被拯救/我们在哪里丢失了/又在哪儿感到了快乐/那些看见星星的夜里/我们几乎被拯救。” 随着Mao的开张,水晶蝶再度重组演唱,接着是兰亭,上海的老乐队们好像纷纷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春。4月30日,兰亭在Mao重组,有乐迷期待着他们能带来些和现在活跃的年轻一辈不同的气象。可是演出的主题却被王翼吴定为“One night only”(仅此一晚),是“无目的”的“及时行乐”,话虽如此,还是有让人敬佩的勇气。 “乐队则必须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要容允一些甜蜜的小摩擦存在,回报就是音乐里可被记录下来真实的气氛。这些气氛年代越久远就越是珍贵,所以做摇滚乐队最重要就是不要解散,并且一张张碟出下去。有一天人们就会尊重你们,像外滩的建筑那样。”
“物料与空间的变异”展Popping Up l布、板子、购物袋纷纷弹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文图/April “Pop Up”的意思是“弹起”,最常见的莫过于各种立体节庆贺卡,有本畅销书名为《香港弹起》,每打开一页都有立体纸雕,让香港各类特色建筑物摆脱平面文字、绘画的沉闷,活灵活现于读者的眼前。此次“Popping Up”展览的概念与这类书极为相似:利用新兴的艺术创作物料,探索二维与三维空间的互相转换关系。展览特别邀请了日本六本木森美术馆的馆长南条史生先生担任策展人。南条先生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繁复多变,混合多重空间和色彩,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酝酿了生活中的诗意。参展的其中一个日本艺术家照屋勇贤,就在弃置的购物纸袋上雕出一个立体的森林,让人感觉意想之外的浪漫。展览邀请了13位艺术家,他们来自日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及菲律宾等地,共展出十多件形式新颖有趣的作品,包括软雕塑、立体纸雕、特殊材料绘画、数码影像及声音装置、公共艺术等。 艺术中关于“二维”与“三维”的关系有深远的渊源。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试图以不同的技巧在画布上呈现立体感,以透视学制造错觉,模仿真实。20世纪初,立体派画家如Pablo Picasso、Georges Braque等,把事物的不同角度同时并合在同一画面上,为绘画的“平面”设立新意义,并开创了拼贴画。其后的40年代,Jasper Johns及Robert Rauschenberg把立体的对象拼合在画布上,塑造出像浮雕一样的架上绘画。至上世纪90年代,JessicaStockholder在不同形状的对象上涂上各式鲜艳色彩,并刻意以不同的对象组合和放置方式来为展场创造观众可以游历的空间,把抽象画的美学、雕塑的造型美学和建筑的空间美学结合,成就绘画装置(Painting Installation)的艺术风格。 艺术品与观众最不可分割的接触,大概是同属于某个时间、地点下的彼此交汇,因此,艺术品所处的空间,对观众来说有莫大的意义。南条史生请来日本建筑家伊东丰雄,利用“二维”物料创作“三维”空间,创作一件可让观众穿梭其中的建筑作品“消失中的洞穴”。装置由67块大小不同的中密度纤维板组成,观众从入口走进时,会看到一块一块连环的截面,细心从地面开始观察的话,可以看到某些板块比较短小,有些板块面积则较大,由地面一直延伸至天花板顶。身处的空间其实跟外部相连,整个装置好像消失于展览空间中。伊东丰雄的建筑创作理念就是. “需要反映社会的多元性,而简单的立方体建筑根本容不下这种多元性”。台湾艺术家林明弘,以其代表性花纹图案绘制可坐可卧的户外装置,令绘画变成了立体装置艺术品,放置于艺术中心的门外,保证观众在展览中可观而游之,开阔艺术视野之余,亦能享受个人化的愉悦体验。 虽然展览很强调空间的建构,但并没有落墨重点于视觉的错觉,正如南条先生所说 “重点不在于建构空间的错觉,而是展示艺术家如何以不同的物料和方法运用空间,通过作品转换空间的用途,在体现现实空间的同时,玩味平面形状和立体空间的矛盾。”物料与空间的变异 Popping Up: 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2D and 3D展 时间:2010年9月18日至10月22日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正门及包氏画廊4至5楼
< 1 2 3 ... 27 28 29 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