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观复博物馆:与文化共同远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市场瞭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咨询业务   新中国   创办人   多功能厅   开放形式   传统文化   马未都  
描述: 及讲座,开展鉴定和咨询业务.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观复博物馆在杭州、厦门、哈尔滨等设有地方馆。
纪事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市场瞭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厅   福建省   区委书记   作品展   大学城   厦门市   纪事   人民政府  
描述: 近日,福建省东方画院厦门分院成立仪式及艺术作品展在厦门集美大学城艺术街举行,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厦门市文化局局长罗才福、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区委书记倪超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
资讯
作者: 暂无 来源: 市场瞭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器拍卖   国际   隐喻化   成交   资讯   拍卖场   乾隆朝   青花  
描述: 罕的代表。器物上的应龙绘制精美,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庄严的形象隐喻地呈现,生动地展示了浩瀚海洋与神龙共生的物华诗境。
《画廊与画家》:用工笔,画一部关于画家的人物长卷
作者: 王晓映   来源: 市场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评论家   画廊   工笔   画家   人物   政府文化   出版人  
描述: 《画廊与画家》的序言里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这件事情,文化记者没做.美术评论家没做.而被钱晓征以杂志出版人兼画廊主人的身份完成了。”我也曾问钱晓征:传说中的政府文化基金.就应该资助这样的项目DB?作者当然笑曰:想都没想过。
工笔画:艺术市场的新宠儿
作者: 钱晓征   来源: 市场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家   传统工笔画   艺术市场   宠儿   程式化   现代观念   从业人员   市场需求  
描述: 题记: 宋元之前,工笔画曾经很辉煌。然而,制作方法的严谨与程式化。以及过于注重对自然的客观再现。令工笔画自宋元之后逐步颓败,一度衰落近三百年。经过一批现当代工笔画家的锐意探索和创新,让工笔画在近百
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
作者: 莫栎   来源: 市场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协会   精神慰藉   多文化   创作活动   终极关怀   宗教功能   觉醒法师   物质生产活动  
描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佛教的弘法途径却呈现出众多文化品类。如:书画、雕塑、音乐、艺术品、出版物等等。那么,宗教、佛教,文化这三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觉醒法师认为:在佛陀创立佛教
李大方×退步
作者: 上上   马克·张飞   来源: 市场周刊(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作品   绘画作品   后遗症   观众   艺术家   当代艺术   大方   画面   符号化   油画  
描述: 符号化僵硬的肢体和面孔抒情平庸地叙述着另一个现实;工业后遗症般格格不入的色彩和结构在自然中突兀存在;内心激烈斗争转化为画面上对自我使命孜孜不倦地反复
王音推荐
作者: 暂无 来源: 市场周刊(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判断   布面   推荐   艺术家   个人化   绘画   作品   美术馆   北京   油画  
描述: 本期的推荐人、艺术家王音说他的绘画看起来像是"反绘画",喜欢"避熟就生"不是而"避生就熟",总是试图形成某种比较个人化的、边缘性的,同时包含着矛盾性甚至自我否定的风格和方式,而且尽可能不做价值判断。而从以下四位被推荐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不能发现他们都与推荐人王音有着类似"非当代"的创作特质。
“无中生有:王劼音个展”解读
作者: 朱清华   来源: 市场周刊(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追求   无中生有   谦逊   表达   创作   标题   作品   艺术空间   油画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听闻王劼音先生个展于2012年3月10日~4月15日在上海的华府艺术空间举办在即题曰:无中生有一听便知是先生自己取的标题洗练、简朴,却又大有深意、韵味绵长。先生虚怀若谷想用"无中生有"表达一点谦逊的意思。可这谦逊的背后依然不折不扣地在不经意间道出他的深厚学养与文化追求。
新工笔的“边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市场周刊(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界   中国文化   工笔画   超越   艺术家   当代性   特别报道   中国画   中国绘画   世界观  
描述: 任何一个事物的边界在不断折叠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景观。"新"即代表着工笔画可以进一步往下走,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形成束缚的边界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是否用这样一个手段,来完成一次不同于前辈们的世界观的表达。那么,多位活跃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学者、评论家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边界"的超越?
< 1 2 3 ... 8 9 10 ... 276 277 27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