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2400 条
-
从材质角度论日用陶瓷视觉化审美设计
-
作者:
高常清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材质
设计观念
日用陶瓷
视觉化审美设计
-
描述:
材质在日用陶瓷视觉化审美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表现上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当代日用陶瓷视觉化审美设计更加注重于材质的表现,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设计观念,并产生了古典式、陶艺式、混搭式等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手法。
-
古今生活陶艺中“禅文化”的体现
-
作者:
朱希睿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文化
体现
生活陶艺
-
描述:
本文旨在通过挖掘“禅文化”在古今生活陶艺中的体现,反思生活陶艺创作的文化根源及可拓展的创作思路。将“禅”、“禅文化”概念阐述,找出古今生活陶艺创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禅文化”的精神内涵,会给今后生活陶艺创作者怎样的启示。
-
中国陶瓷文化对18至19世纪北美洲文化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
作者:
童心
来源:
祖国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影响
陶瓷文化
北美洲
-
描述:
自唐代以来,中国陶瓷对国外的出口量不断增大,尤其是18世纪以后,中国外销瓷的重点由欧洲转向美洲,其中出口到美国的陶瓷,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从中国陶瓷进入美国市场后对美国陶瓷生产方面、绘画方面,生活及文化建设方面这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
陶艺·胡小军
-
作者:
朱乐耕
唐凌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系
大学历史系
文化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艺术设计
陶艺家
现代陶艺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上海美术馆
浙江省博物馆
-
描述:
。自1992年起,在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多次举办个展;出版个人画册《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胡小军》《中国陶——胡小军现代陶艺》《红颜忆梦——胡小军陶艺》《海上·空山——胡小军陶艺》以及著作《中国古代茶
-
当前中韩影视剧文化内涵的共性研究
-
作者:
陈思思
来源:
景德镇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文化内涵
中韩影视剧
-
描述:
中韩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研究显示,近年来中韩两国影视文化交流的成功得益于两国影视剧能够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观众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接近。基于上述认识对两国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
-
作者:
练缤艳
程树武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励志电影
-
描述:
《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是中西方励志电影的典型代表,其蕴含的价值观集中映射了中美不同的文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电影《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细节的分析,探讨中西方文化在物态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以获得更深层次的中西文化体验和更多元的文化交融反思。
-
喷雾裂解法制备LSCF球形粉体
-
作者:
孙良良
罗凌虹
石纪军
程亮
徐序
刘丽丽
邵庄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喷雾热解法
LSCF阴极粉体
-
描述:
在750℃条件下的电池性能达到了553 m W·cm-2,电池性能比固相法制备的阴极粉体性能高出111 m W·cm-2,展现了较好的电催化活性。
-
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陶瓷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
作者:
蒋小兰
高颖
来源:
同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发展要求
适宜文化
陶瓷专业
创意产业
-
描述:
现今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陶瓷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大大的鼓舞员工的斗志,促进员工自身优势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维持适宜文化创意产业机能的高效化运转。同时科学合理的陶瓷专业人才培养能够
-
人类学家方李莉陶瓷文化方法论研究
-
作者:
罗子婷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瓷
中国陶瓷
李莉
陶瓷研究
陶瓷文化
方法论研究
人类审美意识
历史意识
窑口
物质文化
-
描述:
进入研究。中国人类学家方李莉教授关于陶瓷的研究则另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她关于陶瓷方面著作典美又厚实凝重,专著包括《飘逝的古镇——瓷城旧事》[1]、《景德镇民窑》[2]、《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兴民
-
连绵的风景 公共雕塑与景观的一体化营造
-
作者:
袁柳军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
职业学校
一体化
城市建设
维也纳
雕塑
景观
审美问题
-
描述:
的"纯粹的审美问题"的对象恐怕就是公共雕塑了。但是,公共雕塑果真只是一个"纯粹的审美问题"吗?它的建构思路只是放大架上雕塑如此简单吗?今天中国城市中不断涌现的城市雕塑是否真实体现了城市精神?在中国今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公共雕塑出现在城市的各个重要场域。不论是作为城市的标志还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