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六景】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热河千尺雪》图卷与“千尺雪”
-
作者:
刘爱东
来源:
文物春秋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图卷
木兰
画幅
千尺雪
六景
热河
展卷
避暑山庄
乾隆皇帝
-
描述:
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着一幅《热河千尺雪》图手卷。作者:是清代宫廷画家钱维城。 钱维城(一七二○年——一七七二年),字宗磐,一字幼安,号幼庵,一号稼轩,又号茶山,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中状元,官至刑部侍郎。他喜爱绘画,自幼从师与陈书(女)学画,善折枝花果、鸟禽,亦爱山水墨画。后一经染翰,遂成名手。供奉内廷。卒年五十三岁。一生中著述及诗画留世者很多。《热河千尺雪》图手卷,就是其中的作品之一。 《热河千尺雪》图手卷(见图),横168厘米,纵28厘米,纸本墨笔山水画。画幅描绘了当时避暑山庄内“千尺雪”幽美雅静的景观。展卷观视,整个画面尽收眼底。山脚之下,两组封闭式院落,回廊围绕,有门、亭、楼、殿。院内山石玲珑,花树错植,布局严谨。建筑旁,山石垒垒,奇形
-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外景观额联漫话(三)
-
作者:
舒苑
来源:
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松
外景
乾隆
热河志
题额
十二景
六景
文津阁
避暑山庄
狮子林
-
描述:
碧静堂额四联一“碧静堂”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以外之第十五处景观,约建于1760——1763年(乾隆二十五——二十八年).山庄西部松云峡的尽头,其南侧有一岔沟.碧静堂就座落在岔沟深处半山腰,有主楼,左楼,右室,跨润又有楼.这里倚山临溪,澄碧幽静.乾隆为主楼题写了额联.额曰:碧静堂联曰:碧宇好秋澄,坐延爽籁;苍山太古静,眺引清机.“碧静”,意为碧宇清澄,苍山幽静.据《热河志》记载:“倚山为堂,绝(山献)浮青,在烟岚缥缈间……山高水驶,雨集涨盈,不必梯级而倚阁凭虚,飞瀑淙(?),琉璃一片矣.”坐在这座半山之间的楼阁里,凭空远眺峰岚岑岭,林木青翠,高山流水,喷花飞沫,碧树清流,烟云弥漫,颇似罗邺笔下的景象:“江云碧静瑞烟开.”对于此景的特色,嘉庆在《碧静堂》诗中作了形象描绘:“雨足碧益深,地僻峰逾静.曲磴出松萝,阴森漏曦影.夹涧木千章,无风下高岭.”这首诗抓住了此景特征,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乾隆题额的缘由.
-
避暑山庄诗选注(连载)
-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乾隆
弘历
谷神
六景
年号
玄烨
芝径云堤
烟波致爽
避暑山庄
-
描述: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著名的塞外山城。这里群山环抱,清流萦绕,景色雄伟秀丽。早在二百多年以前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便在此修建了称耀于世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区东北部。它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建成于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是清朝初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整座山庄分宫殿区、苑景区两大部分,占地面积达560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着20华里长的石砌宫墙。庄内冈峦重叠,洲岛错落,亭、台、楼、阁广布其间,有玄烨(年号康熙)、弘历(年号乾隆)题名的“芝径云堤”、“万壑松风”、“梨花伴月”、“镜水云岑”、“采菱渡”、“万树园”、“千尺雪”等“七十二景”之胜,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优秀古典园林。外八庙(原有寺庙十二座,现尚存七座),始建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建成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这组大型寺庙群,依山傍水,分别座落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山麓,象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避暑山庄。建筑规模宏伟壮观,雕塑、绘画、鎏金瓦顶无不形象逼真,绚烂多彩,熔我国汉、满、蒙、藏等不同民族的各种建筑风格于一炉,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清朝帝王曾在这里写下了大量诗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玄烨,胤祯(年号雍正)、弘历、顒琰(年号嘉庆)御
-
在自然中发现美——略谈康熙三十六景的审美角度及其命名
-
作者:
郭明辉
来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景物
热河志
发现美
长堤
审美角度
六景
审美活动
芝径云堤
嗅觉
避暑山庄
-
描述: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虽称园林,但与一般的园林又有不同之处。在避暑山庄中尽管也有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假山池水、玲珑土石、扶疏花木、曲径回廊、亭台馆榭、雄奇寺庙,可它却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是以真山真水胜,颇似杭州西子湖的天然风光。塞外的苍山翠岭,赋予它自然雄浑的气象;能工巧匠的布置点缀,又使它变化万千,美而不俗。避暑山庄的确堪称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当年的康熙决定在这里辟治园林,兴修离宫,也有看好了此地“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的一方面。山庄中山迥路转,皆成美景,绿水划波,处处佳妙,其风景之优美令人目不暇接。仅以康熙命名的景致就有三十六处,其中多表现为对自然的审美。那么,康熙是从哪些角度来欣赏这些景致的自然美并为之命名的呢?笔者想就这一问题简略谈谈。 列宁说:“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人们进行审美认识活动的对象和基础,然而,自然景物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