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像】搜索到相关结果 315 条
-
延续文脉 延续美丽:关于“画布上的漓江”
-
作者:
苏旅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名胜
漓江
雁山
风景区
画布
中国美术史
图像
李可染
写生
文脉
-
描述:
我想漓江自打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表现她——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文字的、音乐的或者图像的。漓江实在是上帝的杰构。进入20世纪以后,漓江因为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吴冠中等许多大画家的描绘而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漓江美术图像。几乎
-
我的形式思想和图像观
-
作者:
刘建平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图片
工农兵
现实主义
中国艺术
历史
感觉
思想
图像
艺术语言
-
描述:
从《美丽人生》到《工农兵》,我画小幅人像系列,有写生,也画记忆和映像。我的素材多数是图片电影,是画和书本。即便为画而画,也是要画的理由。艺术是这样,在甲看来的微不足道,在乙那里则汹涌澎湃,任何简单
-
简评庞乃轩的雕塑创作
-
作者:
邵春田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鞍山
雕像
雕塑创作
雕塑家
简评
《奉献》
-
描述:
鞍山与阜新两市一南一北,近年结为姊妹城。说来巧合,鲁美雕塑系教授、雕塑家庞乃轩先生,曾先后为这两座城市的市府广场与红村广场所设计的广场雕塑小样《奉献》、《乌金之光》双双中标。在鞍山,当雕像建成之后,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
-
以肖像为专题的中国油画、工笔重彩、水墨艺术展在京闭幕
-
作者:
徐良瑛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专题性
艺术展
工笔重彩画
中央美术学院
水墨
中国油画学会
肖像画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重彩、水墨领域里具有一定代表性画家的156幅肖像画作品。既有画家早期的代表作,也有画家的新作,是一次高水平的专题性学术展览。[第一段]
-
盛装苗女的民俗肖像
-
作者:
筱慧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五十年代
五六十年代
中国工笔画
肖像
青年画家
工笔花鸟画
民俗
-
描述:
刘泉义是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影响颇深的一位青年画家。上世纪是中国工笔画复兴的世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有陈之佛.北有于非闇,他们的工笔花乌画着重于追溯宋人画法.从宋人观照自然的精神中或糅入东洋的装饰意趣或渗透富丽的皇家气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叶浅予,程十发又以晋唐人物画法表现主题性的人物创作,启时代新风;继之,则有潘絜兹、徐启雄、顾生岳、陈白一、蒋采苹等开创工笔写实人物画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工笔画全面复兴的时代.无论人物、花鸟、山水,
-
净化灵魂表现美的丰碑:程允贤先生的雕塑艺术
-
作者:
曾成钢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纪念碑
精神内涵
艺术家
英雄人物
表现美
程允贤
创作
雕塑艺术
人物形象
-
描述:
程允贤先生是第五届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创始人、会长,著名的将军雕塑家.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劳动者和艺术家.在几十年如一日与泥土、石块,金属打交道的劳动经历中.他以充沛的激情.精湛的技艺创作完成了150余座雕塑。这些雕塑作品陈列于全国40多个城市.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朝鲜、德国、美国、汤加等许多国家,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
文心与意象:孙家钵其人其作
-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滑田友
意象造型
长时间
艺术家
传统写实主义
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家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
-
描述:
写孙家钵的雕塑不如写孙家钵其人,或者至少要认识孙家钵其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雕塑。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群中,他是最没有教授派头的一位,无论是课堂讲学还是集体活动,他总是以一种极为朴素的状态和平和的心态与同行和弟子相处,用心倾听别人的言谈,绝少发表高论性的话语,在微笑中接受一切,也透露出内在的涵养。同样,在当代雕塑家乃至艺术界
-
韦驮造像有感
-
作者:
杜森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优秀文化传统
比例关系
装饰
佛像
高比例
造像
形象设计
雕塑
塑造能力
-
描述:
2007年10月17日,浙江省三门县多宝讲寺宗光师打来电话,委托我给正在大兴土木的多宝讲寺制作韦驮菩萨像,并提供了参考图片.
-
人性的力量——由《爱因斯坦像》引发的思考
-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作者
艺术表现
杨振宁
雕塑家
普遍人性
英国
作品
爱因斯坦
力量
-
描述:
肖像雕塑作品的成功在于作者所塑的人被了解此人的观众认为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由此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与赞叹。被不了解此人的观众所震撼,震撼于雕塑家在被塑者身上所投射的普遍人性和思想,震撼于雕塑家所塑造的形象、所创造的形式能打动所有的心灵,是极具个性化的共性存在。
-
“雕”本“塑”源
-
作者:
张峰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意象类雕塑
点子式雕塑
图像时代
-
描述:
本文针对当下雕塑界出现的两种值得警惕的现象,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解决途径。期望以对此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中国雕塑创作的处境以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
1
2
3
...
14
15
16
...
30
31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