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故事中的故事
作者: 郭学萍   来源: 阅读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传说   梁祝传说   彩色电影   《罗密欧与朱丽叶》   民间故事   《白蛇传》   故事中的故事   青花   长城  
描述: 故事中的故事
民窑青花瓷收藏潜力大
作者: 骄子   来源: 中国拍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投资项目   官窑   潜力   青花瓷器   民间收藏   中国传统   明清   价格   民窑   高档瓷  
描述: 古代瓷器是中国传统收藏的大项,也是当代收藏爱好者十分重视的投资项目。在明清官窑瓷器价位猛烈上扬的今天。如何估计明清民窑青花瓷器的价位走势?对民间广大工薪族古瓷爱好者来
雨伞集藏亦风流
作者: 刘国信   来源: 中国拍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样化   都市   收藏   五彩缤纷   时尚化   高档化   装饰   审美价值   旧传统   夏季  
描述: 。而原本用于遮阳挡雨的伞也从单一功能向多样化、时尚化、高档化发展。现在无论是古旧传统伞,还是新渐情趣伞,其装饰价值、审美价值不断凸现,因而成为人们热衷收藏的对象。当然,要收藏伞还得先从伞的来历
拇指文化:随时随地的五彩缤纷
作者: 孙文涛   来源: 中国青年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短信息服务   汉字符号   电脑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传输   短信小说   语言文本   移动数据业务   拇指文化   水木   门户网  
描述: 汹涌澎湃的拇指一族不知缘自何时,"拇指族"文化开始流行起来。无论是在喧嚣的马路上,还是在宁静的校园中;无论是正被繁忙工作折磨得痛不欲生,还是将把疲惫身躯放进温暖的被窝,我们总是舍不得搁下心爱的手机,用跳动的拇指演绎精彩的生活,并慷慨地和朋友分享。"拇指族"们这样评价自己——"我在上网,但是没看新闻;我握着手机,但是没出声音;我在画图,但是没用画笔……因为我在发短信。"
以花见性 以鸟生情 贾克德的工笔花鸟画
作者: 潘洁兹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协会   生态环境   工笔画   开拓创新   见性   自然美   工笔花鸟画   写生能力   传统模式   中国美术  
描述: 以花见性 以鸟生情 贾克德的工笔花鸟画
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瓶(翰海拍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中国古代   自成体系   故宫博物院   学习深造   文物收藏   大众传媒   学术思维   收藏理念   瓷器  
描述: 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瓶(翰海拍品)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的传奇
作者: 司空碧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国画   《八十七神仙卷》   画家   艺术大师   鉴赏家   徐悲鸿   传奇   油画  
描述: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的传奇
书画拍卖市场走向专题化——保利2005秋季拍卖会感言
作者: 闲闲斋主   来源: 中华遗产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保利   专题化   田园风光   陈逸飞   秋季拍卖会   书画拍卖   传统水墨画   20世纪80年代   市场走向  
描述: 陈逸飞所作《晨曦里的周庄》是秋拍油画部分的亮点,这是陈逸飞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故乡的回忆——周庄水乡"系列中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融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于一体,形象地再现了姑苏小桥流水和翠绿江南的田园风光。
婀娜“玲珑”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装饰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   灯具   美学   家具   经典文化   中式   民俗   木纹   灯饰  
描述: 婀娜“玲珑”
描写刻画 以形传神
作者: 高红雨   来源: 青苹果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事件   形象   文章   以形传神   特征   自然现象   人物描写   刻画   读者   景物描写  
描述: 描写是文学作品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的、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描写的种类很多,根据描写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根据描写的不同方式,又可分为工笔和白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篇文章是否成功,能否产生让读者爱不释手的感染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描写是否成功有直接关系。那么,怎样才能使描写生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呢?一、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文章中的各种描写都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也不是为了给文章增加一些装饰,而是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表现主题,推动情节
< 1 2 3 ... 41 4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