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写意雕塑的疆界
作者: 刘晓陶   黄丹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对象   疆界   西方   雕塑家   写意画   中国画   作品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中国本土  
描述: 鉴于写意雕塑的提出引发了中国雕塑界的极大反响,本文着重于写意雕塑的学理研究:首先框定其内涵;继而梳理其历史源流最终落脚于写意雕塑的外延即疆界的划定。
雕塑的“门道”与“风气”
作者: 滕小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路线   传统   事业   领导者   中国   创作   雕塑家   重工业   城市雕塑   工艺美术  
描述: 雕塑在中国大地上骤然繁荣,"火"得让人欢喜,也"猛"得令人生疑。喜的是:曾经为"皂隶之事"的雕塑终究成了火红的事业!疑的是:号称是"美术重工业"的雕塑怎能如此火
20世纪雕塑:媒介探索与本体超越
作者: 盛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   装置艺术   超越   艺术家   传统媒介   现代主义   探索   雕塑艺术   本体性   现代雕塑  
描述: 约翰森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中如此记述:战后欧洲的雕塑,从贾科梅蒂的存在主义空虚与幻想、个人与空间的压迫的形象,到英法艺术家的传承、突破,到对金属、非具像的探索,直至意大利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方法
奥运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锈钢   传统艺术   艺术实践   当代中国   艺术家   艺术创作   雕塑家   风格   金属雕塑   写意性  
描述: 奥运雕塑
打开世纪之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取向
作者: 赵萌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取向   传统工艺美术   科技环境   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   美术发展   工业设计   现代工艺美术   传统手工艺   经济环境  
描述: 了工艺美术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沦为一个旧式的概念。工艺美术的现实性应该怎样重新定位?赵萌的《打开世纪之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取向》从现代中国的社会环境、科技环境以及工艺美术的内涵等各角度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取向作了论证,体现了当代学人在时代更迭、观念转换时对传统之科学发展的探索精神。
人物50(四):吴劳
作者: 朱亮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家   人物   新中国   宣传工作   展览设计   设计人才   工艺美术   艺术学院  
描述: 艺专雕塑系学习。抗战爆发后,他参加抗日救国活动,随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文艺学院任美术教员,同时做美术宣传工作
陶竛月的“中国式”油画
作者: 秦安建   来源: 艺海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暨南大学   传统绘画   中西融合   西方绘画   水彩画   二三十年代   油画   中国式  
描述: 陶冷月(1895~1985),原名镛,苏州人。他早年随父学习传统绘画,在高等小学读书时又学习投影、透视、光线等西方绘画知识,后来他进一步研习油画、水彩画。20年代在暨南大学和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西画。陶冷月以创造中西融合的冷月画法享誉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被人称之为冷月教授。
视像与心像:徐建文作品释读
作者: 周保平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文化指向   艺术家   心像   视像   艺术创作   工业题材   作品   版画   传统文化  
描述: 从工业题材的创作到青韵如歌的系列作品,版画家徐建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在从事版画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家的视线不断移离与转换,从现实生活到传统民俗,特别对明清青花、传统木雕等的关注,创作了蓑衣系列、清韵如歌系列、飘零等多系列作品。其脉
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线的流变
作者: 杨小晋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符号   人物造型   意象造型   魏晋南北朝   造型方式   典型性   主要功能   工笔重彩人物画   线条   传统文化  
描述: 独特的造型方式使得中国绘画有别于它国绘画,也因为在线的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使得"线"成为传统中国画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色之于形——绘、塑一体的雕塑传统溯源
作者: 张鲲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与色   古代雕塑   形体   综合形态   面貌特征   艺术语言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色彩层   古代艺术  
描述: 色彩与形体作为外在于人的自然物质属性,始终是人类得以认识和了解事物面貌特征的两种基本因素。对色彩的热爱和感应并非画家的专利,而是人皆有之的天性。因而古代的雕塑艺术多有形色并俱的综合形态,或许在古代艺术家看来,这不仅是自然,也是天性使然。
< 1 2 3 ... 38 39 40 ... 59 60 6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