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传】搜索到相关结果 1200 条
-
北京画院举办纪念成立5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
作者:
辛文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
学术研究
成立大会
画院
艺术传统
学术活动
周恩来
北京
-
描述:
今年是北京画院成立55周年。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成立大会。1965年,北京中国画院增设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并更名为“北京画院”。北京画院在庆祝建院55周年之际,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旨在继承和弘扬民族艺术传统,不断推进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
-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简介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教师
左页
专业发展
教学结构
造型艺术
服装学
传统文化
艺术学科
北京
-
描述: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具有二十多年的艺术教育经历,依托学校艺术学科的雄厚资源背景,结合办学特色和美术学学科建设,设有中国画、油画、装饰雕塑、公共艺术四个专业方向,同时承担全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基础教学任务。形成了集教学、创作、科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包括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内的多层次教学结构,成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具象的延异:高小华绘画“去程式化”写实语言的流变与意味
-
作者:
支宇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语言
艺术家
程式化
当代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
绘画
弗洛伊德
维米尔
传统现实主义
-
描述: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高小华精湛的造型能力与写实才华早在"伤痕美术"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全面的体现。1978年,高小华在创作《为什么》和《我爱油田》时直接受到苏联当代现实主义画家科尔热夫《巴黎街头艺术家》、《母亲》、《前伏后继》组画等的启发与影响。与董希文、靳尚谊等前辈现实主义艺术家在经历油画民族化运动之后明亮平滑的画面不
-
警惕无边的“写意”神话
-
作者:
邱正伦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
艺术家
当代艺术
抽象艺术
精神传统
写意画
中国画
观念艺术
-
描述:
装置,从写意派到写意风,从写意物质到写意精神,从写意村到写意公社,从写意地球到写意太空,从写意人生到写意大师,从有限写意到无限写意。总之,写意无处不在,写意无边无际。就这样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追求
-
论工笔花鸟画的精致与细腻
-
作者:
金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面形式
制作程序
工笔画
传统技法
审美精神
两宋时期
工笔花鸟画
画风
-
描述:
工笔画自唐代就奠定了其精致与细腻的画风,于两宋时期发展到极致。而今人对精致与细腻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偏颇,常常是将这一精美且经典的传统技法,简单地理解成一整套的制作程序,仿佛经过白描勾勒、重彩设色
-
对中国工笔山水画中“线”的再认识
-
作者:
盛寿永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单线
中国工笔画
基本特征
山水画创作
装饰效果
装饰性
视觉肌理
作品
传统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工笔山水与写意山水中"线"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明辨这一差异之前首先要分析工笔山水与写意山水的基本特征。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朝画家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绢本设色,表现风光明媚的郊外景色。空间的表现的确称得上"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山的描绘,是用单线勾勒,淡赭打底,再填以石青、石绿,山脚用泥金在轮廓内复勾,产
-
五彩编扎玩具
-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玩具
小动物
创新产品
青少年
时尚潮流
传统风格
批量生产
传统手工艺
-
描述:
五彩编扎玩具是一项传统手工艺创新产品。它是用微本易得的材料编成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蚂蚱、螳螂、仙鹤、青蛙、五环蛇、蝴蝶、小鸟、山鸡、蛤蟆等,它既保留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因而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
书讯
-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物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艺术史
红军战士
杨照
创作经历
刘震云
蒋氏
中国传统艺术
何多苓
海伦·斯诺
张大春
-
描述: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何多苓著何多苓从80年代至今的个人创作经历,可折射出中国艺术近30年的变化。80年代初,他的油画作品《春风已经苏醒》等被视为呼唤出新时期时代气息的代表,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史序幕。但在90年代初,当画家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和魅
-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传奇
-
作者:
刘科宏
来源:
人像摄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
西方人
东方
调性
审美
元素
画面
表现形式
古画
传奇
-
描述:
,我更想突出对传统的颠覆,不过现阶段还是跟着传统走吧。在造型方面,尽量从简,前期想过加入更多的元素,但是考虑到画面不宜太复杂,就减掉了一些东西。也许我在以后的作品中会尝试更多,不仅是审美上的兼容,还有各民族风格的兼容。
-
蒋兆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
作者:
王明明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吴作人
中央美术学院
人物画
传统精神
传统中国画
二十世纪
美术馆
中国美术
北京
-
描述: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于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一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共展出蒋兆和先生的精品力作七十余幅。此次展览将最近新发现的素描、油画、图案等作品集中展出,同时展出一九四一年出版的《蒋兆和画集》和《流民图》画稿以及新梳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且根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图像资料将蒋兆和建国前的画室环境在展厅进行复原,配合其贯穿一生的重点肖像画创作与描写对象原型照片之间的对比陈列,清晰地梳理出蒋兆和一生不断变化的艺术道路,为观众还原了一位更加真实的艺术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