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布朗库西:罗丹精神的传承者
作者: 董亮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朗库   美术史论家   还都   地狱之门   地面空间   形体结构   材料语言   马约尔   布德尔   加莱义民  
描述: 在西方现代雕塑史中,布朗库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罗丹的学生当中,马约尔、布德尔、德斯比欧等都走出了自己的雕塑道路,但他们的雕塑语言和呈现方式还都没有摆脱罗丹的影子,他们只是罗丹这棵大树上长出的分枝。多数的美术史论家和雕塑家认为只有布朗库西摆脱了罗丹,在雕塑语言上最不像罗丹,开辟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曾经说“在大树底下长不出高大植物来”,意思是不要学习罗丹的表面,而要学习罗丹的精神,这与齐白石说过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同样道理,年轻的布朗库西早早地悟出这个道理,离开了罗丹工作室,寻求自己的成材之路。
罗丹的启示:《罗丹艺术论》现实主义创作论之研究
作者: 杨志宇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实践   艺术思想   地狱之门   瞬间凝固   艺术作品   艺术观点   艺术理论   罗丹艺术论   现实主义创作   加莱义民  
描述: 《罗丹艺术论》是罗丹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精神的集中概括。作为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鲜明特色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的真实性、艺术家融入作品的情感性,强调艺术作品应注重生命活力的传达。罗丹的艺术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和雕塑可以表现"运动"的艺术观点,认为要重视内容,忠于"自然",同时又不能忽视形式,这一切都构成了《罗丹艺术论》中现实主义思想的基石。
传统美学对当代艺术的关照——从《关东魂》雕塑谈起
作者: 殷小烽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人   重大历史题材   绘画语言   革命精神   古典主义美学   美术创作   赵尚志   艺术语言   东北抗联   加莱义民  
描述: 意像的生成2006年4月,在接到文化部、财政部首次举办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通知后,我决定以"东北抗联"为题材申请创作立项。第一,历史题材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作为东北人,有关东北抗联的历史我较为了解,而抗联英雄如杨靖宇、赵尚志等事迹体现出来的坚强信念、革命精神、和民族气概一直在深深地打动着我。第二,在多
从《欧米哀尔》谈罗丹的雕塑艺术
作者: 徐飞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动感   欧米哀尔   艺术思想   西方美术   人文主义思想   维龙   法国诗人   雕塑艺术   雕刻艺术   加莱义民  
描述: 》(图1)亦称《老娼妇》,英文名称Heaulmiere,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于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曾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在情场
夹缝中的长沙城市雕塑
作者: 肖剑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一路   隐喻性   太平街   城市公共空间   四羊方尊   青瓦   风光带   城市雕塑   天心阁   加莱义民  
描述: 城市雕塑,既是雕塑又有城市作为背景。城市是一个活物,是一个有机体。它会外化它其人民的收入,对色彩的偏好,对金钱的态度……要抓住一个城市的精神,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城市的空间里去寻找它的隐喻性存在。在城市公共空间里栖身的城市雕塑,仿佛是白皮书,明白地表达了它身后的城市的姿态。然而,城市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是偏贬义的。其中隐含了杂
罗丹百年作品展在巴黎大皇宫展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展   《思想者》   法国巴黎   皇宫   《加莱义民》   罗丹   现代雕塑   代表作  
描述: 为纪念现代雕塑之父奥古斯特·罗丹逝世100周年.法国巴黎大皇宫博物馆精选包括《思想者》《吻》《加莱义民》等在内的罗丹最著名代表作,举办了一场罗丹百年作品展。
卡米耶,另一种大师:记法国女雕塑家卡米耶·克劳岱尔
作者: 陈真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克劳   艺术理想   记法   情感丰富   地狱之门   独自一人   卡米   艺术经历   加莱义民   布歇  
描述: 世间非凡的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对人生、自然或者社会具有高度的自觉,内心情感丰富且总是散发着和谐的韵色。他们的作品仿佛自然而然汇聚成一种思想,生前身后簇拥着众多信徒。他们是就美学的集大成者或者新美学的缔造者。第二类具有大师的资质却始终没有取得大师的权杖。他们风格独特,厌恶慢条斯理地使用观念、主义画地为牢。他们的艺术永远是“自我”充满诗意的解读,创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诗——以语言或者语言之外的方式,但是这
从《加莱义民》到《深圳人的一天》——关于公共艺术的思考
作者: 杨斌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圳人的一天》   创作题材   创作观念   艺术形态   《加莱义民》   雕塑   公共艺术  
描述: 在雕塑史上,罗丹也许是第一个想让雕塑走下基座的人。他在创作《加莱义民》时,曾设想把这组与真人等大的群像直接放在地面而不是高高的基座上,以便使市民感到那6位加莱英雄就在他们身边。罗丹的设想在那个年代
浅谈雕塑中线的运用
作者: 陶冶   来源: 美与时代(上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滑田友   绘画语言   阴刻   其在   热情奔放   马约尔   外轮廓   霍去病墓   中国美术   加莱义民  
描述: 线条是绘画艺术诸要素之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的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它也是雕塑家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的雕塑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线条表现的影子。罗丹雕塑中那热情奔放的线条;马约尔作品中圆润饱满、富有弹性的外轮廓线;我国秦汉时期那些用阴刻线条将圆雕、浮雕相结合的优秀的石雕作品,和那充满韵律和节奏的唐俑,都向我们展示着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表现能力。线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其在雕塑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及表现力,
古典与现代的桥梁:罗丹雕塑展的第二次中国之旅
作者: 董雅   翟楚夏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狱之门   写实绘画   塞尚   雕塑展   夏凡纳   女性形象塑造   贾科梅蒂   布德尔   米尔   加莱义民  
描述: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罗丹罗丹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是22年前的1993年,当月的《美术》杂志专门出版了"罗丹特辑",可见展览的重要程度。那时没有网络,画册很少且昂贵,出国也不十分容易,一位激动的作者甚至将这次展览称为"美术界的盛事"。那次展览只展出了罗丹的61件青铜作品,其余还有25幅素描和20余帧历史照片、以及几尊卡米尔的作品。虽然作品不多,但总算在世界转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