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心系祖国--曾竹韶先生访谈录
作者: 曾靖   张鹏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中国古代雕塑   米开朗基罗   工作室   蔡元培   李金发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孙中山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时间 :2000年2月25日地点 :北京德外问 :曾先生 ,您是怎么开始接触艺术的呢 ?答 :我出生在福建距厦门不远的同安县。此地居民大多是南洋华侨。我父亲当时在农村办教育。那是由华侨捐款筹办的小学 ,一所男子小学 ,一所女子小学。同时还办有一所小医院。我父亲当时是这两所小学的校长。我从5岁入学 ,开始接受当时的新文化教育 ,其中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文学和艺术。在离我家不远处建有寺庙和宗祠 ,儿时常去玩耍 ,庙祠门口雕了一对生趣盎然的小狮子 ,门廊柱上盘旋着飞龙 ,生动的云朵中许多神话人物点缀其中 ,令人浮想联翩。我那时常想这些出自于泥土经民间艺人的双手雕刻而成的雕刻 ,怎么能如此传神 ?我后来选择雕塑 ,与这些影响不无关系。我10岁以后随父亲到缅甸定居。那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国内形势混乱 ,民不聊生。各种苛捐杂税 ,绑票、兵匪猖獗。为躲避内乱 ,我们举家去了国外。1927年初 ,中学毕业以后 ,我想回国继续上学。先经香港到广州 ,当时是3月左右 ,有个朋友和我一起回来。住在广州约一个月 ,刚到广州时革命气氛浓郁 ,国共合作初期 ,历经了复杂演变的时期 ,形势变得非常紧张 ,以前轰轰烈烈的革命几...
专访:哈佛寻芳
作者: 周锡生   丁宝忠   来源: 瞭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外国学生   课程设置   监管委员会   费正清   培养目标   东亚研究   中美关系   哈佛大学   校务委员会  
描述: 专访哈佛寻芳●本刊特约记者周锡生丁宝忠联合国专电金秋10月,位于美国东北部名城波士顿近郊的哈佛大学美极了。蓊蓊郁郁的树褪去了春夏时节的绿,满眼金色。一幢幢不高但古老别致的教学大楼,在早霞的映照下,气宇轩昂,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油画。我们在哈佛大学中...
王剑锋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油画家   上海师范大学   毕业创作   协会会员   王剑   列宾美术学院   2009年  
描述: 王剑锋(1977-):男,博士、油画家,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年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梅尔尼科夫工作室,获“油画家”称号:学习期间曾获列宾美术学院年度素描嘉奖及列宾美术学院的最高奖项——毕业创作嘉奖,是历年来唯一同获两项大奖的中国留学生。
论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作者: 苏平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文言文   中国近代文学   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文学   梁启超   白话文运动   政治小说   翻译小说  
描述: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另一次...
浅析中国油画的“东方意象”
作者: 沈康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中国留学生   油画艺术   东方   艺术家   现代艺术   印象主义   代表作品   中国意象   中国油画  
描述: 2005年5月“中国意象油画——江浙沪三地油画家作品展”分别在上海、杭州、南京三地展出,展示了24位在油画艺术上颇有建树的油画家的100余幅意象油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中国意象油画的水平。这些艺术家中大多是学院里的老教授,都经
留学在世外桃源
作者: 小奕   来源: 当代学生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大学学习   大城市   奥克兰   世外桃源   畜牧业   图书馆   生活节奏   新西兰   悠闲自在  
描述: 一脚踏进世外桃源说到新西兰,或许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便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确,新西兰的畜牧业十分发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奶牛和绵羊悠闲自在地吃着草,一派田园风光。两年多前我刚到新西兰留学时,一下飞机便被这里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住了。展现在我眼前的仿佛就是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还有清澈见底的河流,真称得上是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和让人喘不过气的生活节奏,有的只是人们悠闲的脚步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留法造就画坛传奇
作者: 何西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艺术家的天堂。20世纪初,一批怀揣艺术梦的中国青年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梦想有那么一天,他们也能像凡·高、莫奈和马蒂斯那样,成为画坛的牛人大腕。 最早赴法学艺术的留学生 美术专业学生赴法留学史,可以从一位不是正规留学生的人物讲起,因为他对中国现代美术有开拓之功。这个人就是周湘。1900年,他以外交随员身份来到法国,在法期间从未进过美术院校,但依靠勤奋与天赋自学了油画与水彩,并与法国画家多有交往。
蔚国银:我的心在雪域高原
作者: 梦远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对于艺术家蔚国银来说,雪域高原就是他的梦田—他常年在青藏高原和西部大地写生创作,跋涉近30年。在他眼里,这些保持着原始生态的雪山、草原、森林、湖水、牧场是充满生机的素材。可以说,雪域高原的山川草木赋予了蔚国银艺术生命。 2012年4月18日,“情系陇原—蔚国银油画作品巡展第27站甘肃展”隆重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再现了青藏高原雄奇瑰丽的雪域风光,深刻表现了西部人特有的风采和精神面貌,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质朴情感。 蔚国银成长于大西北,特别善于表达自己对西部高原的独特感受。他以率意、质朴的写实手法,明亮、清新的色彩主调,流畅、和谐的油画语言,使大自然生命的律动朝气蓬勃地展示出来,从而使他的风景油画具有了生命的张力—时而纯净如水,时而惊心动魄,时而空灵秀美,时而雄浑粗犷,使观者忘记了尘世的喧嚣,进入一个纯净的艺术世界。 蔚国银说:“山水之色,自然是最美的。画家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然,来不得丝毫的浮躁。”这是蔚国银的切身体会。他一次次从北京驱车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祁连山中、甘南桑科草原、四川若尔盖草原,住毡房、喝雪水、吃糌粑,万余里风餐露宿,不辞辛苦,激情满怀,勤奋工作。
品徐天离的油画
作者: 念航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品徐天离的油画
艺术家的灵感从哪里来
作者: 孙琳琳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张晓刚:最好的是说不清楚的那部分 和张晓刚相熟的朋友都能证明,他是一个多么亲切、机智的人。2011年12月,他专门为“五彩基金”慈善义拍创作了布上油画《我的红领巾》。对于一个地位和价位到他这种高度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善举。 越练达,内心就越敏感。张晓刚作为创作者的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从艺术史中寻找坐标,将日常接收到的丰富信号在脑中进行精致编排。他耐心等待时间将消费社会的浮沫驱逐出境,最终完成意味深长的杰作。 “《失忆与记忆》是2002年开始画的,但实际上有些构图1993年就已经勾好了。”张晓刚说。 “艺术创作永远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神秘的东西,被人说成是灵感。什么都能说清楚的艺术可能只是一种想法而已。”张晓刚认为,画家首先要做的,是进入一种职业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当缪斯施展魔法时,画家正老老实实等在画架边,画布绷好,底也做好,颜料准备齐全。 “《大家庭》早期,我心目中的模特是母亲和女儿。《大家庭》后期,真实的人物消失了,我是靠记忆和理解在画。《失忆与记忆》后,我画的都是生活中的物品,好多构图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 记忆中的形象各得其所地待在张晓刚安排好的地方,每一个都保持恰当的尊严和自重。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