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山水】搜索到相关结果 233 条
-
中国画名家作品选登
-
作者:
陈文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20世纪
人物画
名家作品
写实主义
中国画
19世纪
“四王”
傅抱石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山水画在19世纪,始终没有完全突破“四王”的模式,纵有少数画家略出新样,但无法和“四王”陈营对抗。黄宾虹一出,综研百家,采纳古今,集众所善,在传统基础上积厚加深,一扫“四王”末习萎靡之气,成为古今集大成者。19世纪中国山水画还没有黄宾虹这样的“高峰”。黄宾虹之后有傅抱石,傅抱石创“抱石皴”,狂放飞动,犹如天风海雨,更彻底的扫除了“四王”余习。再后有黄宾虹的学生李可染,创“李家山水”.他借用素描和油画的长处及形式,以传统的笔墨表现大自然
-
写意与诗性:王建中的油画艺术
-
作者:
丰雪心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油画
王建
诗性
用笔
油画艺术
基本功
西方
作品
中国山水画
美术家
-
描述:
王建中是个勤奋、执著、而又多面、勇于探索的画家,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倾向于当代,在"人蝗"、"迷失"等多个系列里,他用写实加表现的手法介入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对当代环境及人性的积极思考,体现了一个当代画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批作品从立意到表现手段都有其独到的地方;另一类作品包括《雪山》系列以及一些体量较小的风景
-
王朝刚油画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析——中国山水》
王朝刚
美术作品
油画
-
描述:
王朝刚油画作品
-
安徽文化史──建筑·园林·雕塑部分(二)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作者:
潘国泰
朱永春
方咸达
来源:
安徽建筑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构
化城寺
民居形式
建筑史
南北朝时期
建筑风貌
中国山水园
安徽文化史
佛教建筑
道教建筑
-
描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魏晋南北朝建筑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微的建筑和园林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首先,防御型建筑得到发展。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割据时期。淮河、长江横贯其间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安徽常常处于对峙政权的交界线。如王国鼎立时期,淮北地区为曹魏属地,皖南归孙吴所有;南北朝,淮河以北先后又为北魏、东魏、北齐诸政权所据,淮河以南则基本上为迭更的南朝政权拥有。频繁的战事,使得城墙、楼台、地道等防御类型建筑被摆到重要位置。虽然战火水患使得该期建筑实物已荡然无存,但从一些遗址残遗迹分析中,大致能勾勒出一个基本轮廓。其中较重要的有合肥三国城遗址、迢迢津古战场和教管台遗址,六安的六朝东古城遗址,舒城县东汉末周瑜城遗址,基州古运兵道。第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一次重要转折期。秦汉古朴凝重的风格,到魏晋变得圆润成熟。促成这一变化,有建筑艺术内在发展动力。当木构技术日臻完善,粗放走向精巧,风格上便很难留住质朴的古意。促成这一变化的另一基本因素是外来文化影响。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建筑雕刻化的细部处理,逐渐被中国建筑吸收融化。从现有形象资料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建筑,也完成了这一变化。第三,...
-
诗情画意融一体 灵秀天成自风流:对话青年玉雕大师陈孝锋
-
作者:
裴海燕
来源:
宝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福建省
玉雕
龙陵县
石雕刻
中国山水画
工艺美术
写意花鸟画
寿山石雕
宁德市
-
描述:
青年玉雕大师陈孝锋1980年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家庭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酷爱玉石雕刻。17岁从宁德工艺美术技术学校毕业后,先是随其长兄陈孝兴学习了4年的寿山石雕刻,后进入广东从事翡翠的雕刻,现在云南保山龙陵县雕刻黄龙玉。孝锋大师在继承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山水画、写意花鸟画的艺术手法,不断钻研,吸取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擅长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
-
论当代油画风景对传统中国山水元素的借鉴
-
作者:
李超峰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风景
中国山水
借鉴
-
描述:
油画风景作为舶来品在中国扎根发展后,已不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油画风景,它带有了中国式的审美,对中国传统山水元素吸收、融合后,更是凸显了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取景方式,以线书写,以意设色,黑白之韵等为当代油画风景创作提供了借鉴。油画风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承继中有所创新,开创了油画风景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油画风景。
-
善待自然 追求和谐——记“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
-
作者:
徐沛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二届
2005年
当代中国山水画
风景展
油画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于2005年7月12日至2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7月13日,主办方邀请画家与理论家举办相关议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展览是继1998年“首届当代中国山水画·风景展”之后举办的第二届展览。经过大展艺委会的评选,本届共展出全国295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349幅,其中评选出59件获奖作品,10件中国画作品和9件油画作品获“艺长奖”,中国画、油画作品各20件获“他作奖”。展览以“自然与人”为主题,反映出艺术家对“自然与人”这一当代人类重大课
-
李前油画艺术访谈录
-
作者:
魏运成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艺术
语言特色
油画风景
中国古代
艺术家
人物画
2001年9月
作品
中华文化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2001年9月14日,由《中华文化画报》主办的《李前油画展》、《李前油画艺术研讨会》,即将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行。画展作为李前一个阶段性成果,吸引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在京的著名美术批评家、艺术家的关注。同时作为绘事的同道人和记者,笔者在开展前.于民盟中央招待所前厅专访了李前。
-
山·记忆·意象
-
作者:
谢光跃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传统山水画
西方绘画
记忆
人与神
探索
作品
油画创作
意象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在面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油画艺术的现状时,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油画艺术能否本土化,以及能否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同当代油画创作联系起来。于是,我想就自己在山水题材的风景创作上谈谈自己的思考。
-
神往于东方天道的象征——郭维新油画风景东方品格的探索
-
作者:
林木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道
象征
东方品格
模仿借鉴
巴尔蒂斯
维新
自然观
油画风景
中国山水画
-
描述:
中国当代的油画风景画因为源于西方,故大多仍直接以模仿西方为能事。司空见惯后,人们也多津津乐道于“无一笔无来历”地历数其西方的祖宗,而忘了中国自身还有早于西方一千五百余年的山水画传统。本世纪,油画的民族化倡导使部分画家在吸收中国山水画上有所尝试,但流于表浅的对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墨法、章法和宣纸意味的模仿借鉴者多,能立足于传统绘画本质而又不失油画自身特征的民族性现代油画探索者却相对地较少。 事实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主要不在对自然的着意再现和描摹,而在于体现中国人那种包天容地,天人合一的东方自然观,亦即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