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南宋虞公著墓《出行图》小议
作者: 马洪路   来源: 考古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墓葬   读后   合葬墓   拓本   报告   官场   社会生活   丧葬习俗   考古学   南宋  
描述: 《考古学报》1985年3期发表的《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一文,为我们研究宋代贵族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和官场仪礼等方面提供了很宝贵的材料,读后获益非浅。但报告关于石刻浮雕的描述有些提法似觉不妥,因未见实物及原拓本,现仅就报告所附《出行图》稍加探讨,不当之处尚请作者并方家教正。《出行图》中,除留氏待乘的轿子外,共刻画出仪卫仆从十八人,其中有轿旁执伞者一、
中亚草原石人之图像证史及艺术观念
作者: 王晓玲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像特征   雕刻   中亚   图像学   创作形式   草原   天山北麓   艺术观念   人物形象   丧葬习俗  
描述: 石人雕刻兴起于欧亚草原地区,作为古代游牧社会一种重要的丧葬习俗和墓志刻石,有着广泛的地域性特点。而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原生态艺术创作形式,石人雕刻前后持续了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广阔的中亚草原上,从塞人到突厥部落都留下了丰富的石雕图像,从其风格手法的肇始与艺术观念的走向来看,它亦可贯穿于艺术史的文脉之中。另一方面,无论从艺术样式抑或文化形态方面来看,石人雕塑及石刻形象的鲜明特点,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形态中无法绕过的文化现象。
提示古代社会面貌的谷仓罐
作者: 蔡毅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地区   古代   汉代   制陶工艺   贴塑   谷仓罐   西晋   丧葬习俗   社会面貌   雕塑  
描述: 青釉堆塑谷仓是孙吴(222—280年)、西晋(265—316年)时期特有的随葬明器。它以其独特的雕塑技法,在一个坛罐之上采用雕塑、堆塑、贴塑等手段,形象地记录下当时的经济形式、文化生活和丧葬习俗。谷仓罐的形制是在汉代随葬器五联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江南地区在汉末逐渐发展成熟。汉代末年,传统制陶工艺有了很大
河南登封唐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作者: 姜楠   汪松枝   高赞岭   张小红   王广才   付得力   宋嵩瑞   付晓冬   宋峻鹏   袁晓霖   王伟   常建忠   赵洪法   潘敏   王庆丽   蔡强   刘彦锋   来源: 文物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拍枋   仿木结构   壁画墓   宋代   登封市   壁画内容   绘画艺术   砖室墓   丧葬习俗   墓葬形制  
描述: 2010年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登封市文物勘探队在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西北约1公里处发掘了两座宋代壁画墓。这两座墓均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其中M2的壁画保存较好,M3的砖制浮雕较细致。根据墓葬形制
北京 宋代石刻艺术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主   展览地点   石刻艺术   专题陈列   两宋时期   展览时间   社会生活   丧葬习俗   中国国家博物馆   石室墓  
描述: 展览时间:2014-01-21~2014-04-20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宋代石刻艺术》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开放空间举办的重要专题陈列,旨在通过内容丰富的石刻精品,向观众展示两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丧葬习俗以及匠心独运的宋代石刻艺术。本次展出的30尊浮雕画像,汇集了四川地区出土的宋代石室墓石刻精品,多数属首次展出。其内容以开芳宴为中心,辅以武士、四神、妇人启门等,展现墓主
山西晋祠舍利生生塔惊现八条琉璃龙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主   展览地点   石刻艺术   专题陈列   两宋时期   展览时间   社会生活   丧葬习俗   中国国家博物馆   石室墓  
描述: 近日,山西晋祠博物馆在对馆内舍利生生塔保护修缮时,首次发现塔顶的八条琉璃龙。这些琉璃龙采用了亮丽的黄、绿、蓝、白、紫等釉色,以浮雕技术塑造烧制而成,堪称清代琉璃中佳品。 琉璃龙高约3.4米,呈八瓣倒扇形,上小下大,每一瓣代表一个方向。每条龙由48块至50块琉璃瓦件组成,每块琉璃瓦上都有方位及顺序。八条龙雕塑精致,色彩艳丽,有的盘坐,有的飞行,有的直冲云霄,有的翻身入海,形态均异,配以花卉、祥云和海水的图案背景,栩栩如生。
辽代辽沈地区的绘雕艺术、丧葬习俗及其特色:以考古资料为中心
作者: 张国庆   王金荣   来源: 东北史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色   辽代   绘画雕塑艺术   考古资料   辽沈地区   丧葬习俗  
描述: 有辽一代,以沈阳为中心的辽沈地域文化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该地区的绘画、雕塑艺术,呈现出细腻柔婉与豪放简约相间、精致端庄与粗犷雄健互融的特色;丧葬习俗则反映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而该地区丰富的考古资料恰恰形象地传达了这些信息。
老北京的棺材铺
作者: 张久英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市   杉木   胡同   旧址   菜市   字号   棺材   制作   丧葬习俗   谭嗣同  
描述: 知道住在棺材铺的旧址,却不知道棺材铺的字号。52岁的邢其良在原宣武区米市胡同37号已经住了50年。他说:“这里以前确实是棺材铺,不过解放前就已经成了民居。” 米市胡同3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两进院落,面阔约9米,进深约50米。在东房临街的房檐垂有木质檐口,上有刻花和刻字:“自置四川建昌荫陈金丝楠木椁套福建香杉江西饶州兜□各省花板一概俱全”。其中“兜”后面的字被遮挡,疑为“枋”字。 从广告词,还有铺面规模,可以感受到当年这家棺材铺的生意何等兴隆。用作棺材的木料被称为“寿木”,其间最贵重的是阴沉木,即上文广告词中提到的“荫陈”。这种木料遇火不燃,水浸不腐,因为十分稀少,可谓寸材寸金,是古代帝王贵胄的专用品。其次是金丝楠木,再次之为香杉,在封建时代均是王公大臣、一品大员专用。一般的官宦,或是有钱人家,选用的寿木多为柏木、杉木、松木。一般平民,受经济约束,棺材用料主要是大叶杨、小叶杨、椴木、柳木等。至于更为贫困者,或是流民饿殍,所用则是劣质杂木薄板儿订制而成的“匣子”,也叫“斗子”。 米市胡同的棺材铺守着菜市口,面向的顾客无论贫富,生意能不好吗?这菜市口,在清朝是处斩犯人的刑场。
由朝阳出土唐俑看唐代社会风貌
作者: 周颖   来源: 丝绸之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风貌   朝阳   唐俑   丧葬习俗  
描述: 唐朝时期,朝阳为营州督都府、平卢节度使治所所在地,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朝阳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发现唐墓之地,出土的陶俑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朝阳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水平,堪称中国古代世俗题材雕塑的优秀代表。本文通过对朝阳出土部分唐俑分门别类地介绍,反映唐代的丧葬习俗,再现唐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