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菩提像初探
作者: 李崇峰   来源: 石窟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摩诃菩提寺   菩提像   中土   弥勒菩萨   那烂陀  
描述: 菩提像系汉文术语,应指"珠璎宝冠、奇珍交饰"、偏袒右肩、结跏趺坐、作触地印之佛像,表现悉达多太子在伽耶菩提树下指名地神作证、行将成道前之形象。这位穿着华贵的太子,璎珞庄严,宝冠繁复,项严宽大,臂玔精致。在印度现存早期佛教雕塑中,太子辞别车匿后从未发现佩戴任何饰物。依据玄奘和王玄策记载,这种学界俗称"宝冠佛"之形象乃彌勒所造,因其"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五至7世纪,当时居住于摩诃菩提寺及那烂陀的高僧大德,偏重弥勒之学,故而对弥勒规摹之像推崇备至。玄奘、王玄策、义净以及天竺高僧地婆诃罗等都曾到两寺朝拜、留学或修行,目睹"像今尚在,神功不亏",待其返国或东行时请回粉本。因此,这种形象在7世纪盛行中土,疑为上述两寺寺学影响之结果。
一座雕塑
作者: 温锐锐   来源: 石龙大事月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摩诃菩提寺   菩提像   中土   弥勒菩萨   那烂陀  
描述: 一座雕塑
走进桑耶寺
作者: 切吉卓玛   来源: 金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寺内   那烂陀寺   藏族文化   赞普   桑耶寺   历元   寂护   吐蕃时期   吐蕃王朝   莲华  
描述: 西藏桑耶寺,自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766年)落成至今,已有1250年的历史了。它是西藏吐蕃时期具有佛、法、僧三宝的精巧别致的寺院之一,也是藏族古老独特的典型文化遗产之一,寺内珍藏着西藏自吐蕃王朝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方面的文化遗产,被称为藏族文化的宝库。佛教在吐蕃王朝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629-650年)正式从唐朝和天竺传入吐蕃。经过一百多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促成了吐蕃王朝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建造桑耶寺的决心。当时佛教在吐蕃面临着危险处境,赤松德赞接受了印度那烂陀寺著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