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僧璨、定禅师与水浴寺石窟
作者: 李崇峰   来源: 石窟寺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定   水峪寺   僧璨  
描述: 僧璨系中土禅宗第三祖,定禅师乃北齐高僧,与僧璨同为禅宗第二祖惠可弟子,且为同学密友。经检索相关文献,作者推断河北邯郸水浴寺西窟前壁门道两侧浮雕的僧璨和定禅师,分别为中土禅宗第三祖僧璨和北齐后期统领佛事的最高僧官——昭玄大统神定。
千手眼大悲像的初步考察——以大足宝顶为例
作者: 李崇峰   来源: 石窟寺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千手观音   千手眼大悲   译本  
描述: 大足宝顶“千手观音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身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同类摩崖石刻。唐贞观中,沙门智通译《千臂千眼经》(经题《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睨经》)堪称千手观音法之初出,自此中国始有千手眼大悲信仰。武周时,乌仗那高僧达摩战陀于妙氎上画一千臂菩萨像进献武则天,神皇令宫女绣成或使匠人画出流布天下。这应是迄今所知中土最早的千手菩萨像。此后各地雕塑或绘制的千手眼像,在达摩战陀所制祖本的基础上,主要依据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经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创作。智通译本所据梵本原名疑为Nilakantha,意为孔雀;伽梵达摩译本依据另一梵文原本五Aryanilakantha nama dharani迻译,其中Arya-nilakantha,意为圣孔雀。现存千手眼大悲像整体造型如孔雀开屏之状,疑达摩战陀所创祖本与梵本原始经名有关。武周沙门波仑曰:“千手千眼菩萨者,即观世音之变现,伏魔怨之神迹也。”北宋文人黄庭坚认为:“千手眼大悲菩萨者,观世音之化相也。”换言之,千手眼菩萨与一般观音不能等同,大悲像乃观世音所放“神通之相”。故此,中土现存这种画塑应称“千手眼大悲像”为妥,简作“大悲像”。
菩提像初探
作者: 李崇峰   来源: 石窟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摩诃菩提寺   菩提像   中土   弥勒菩萨   那烂陀  
描述: 菩提像系汉文术语,应指"珠璎宝冠、奇珍交饰"、偏袒右肩、结跏趺坐、作触地印之佛像,表现悉达多太子在伽耶菩提树下指名地神作证、行将成道前之形象。这位穿着华贵的太子,璎珞庄严,宝冠繁复,项严宽大,臂玔精致。在印度现存早期佛教雕塑中,太子辞别车匿后从未发现佩戴任何饰物。依据玄奘和王玄策记载,这种学界俗称"宝冠佛"之形象乃彌勒所造,因其"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五至7世纪,当时居住于摩诃菩提寺及那烂陀的高僧大德,偏重弥勒之学,故而对弥勒规摹之像推崇备至。玄奘、王玄策、义净以及天竺高僧地婆诃罗等都曾到两寺朝拜、留学或修行,目睹"像今尚在,神功不亏",待其返国或东行时请回粉本。因此,这种形象在7世纪盛行中土,疑为上述两寺寺学影响之结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