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赖绍聪:执一石探地球脉动
作者: 刘荣   郑声宇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矿物岩石   蓝色星球   岩石圈   花岗岩类   地球脉动   国际地学   火山岩系   五彩石   特提斯洋  
描述: 石头,是故事的记录者。女蜗补天余下的那一块五彩石,携带着一段故事流传几世,来到曹雪芹手中,最终成书《红楼梦》。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那些历经几世几劫的岩石,也携带着这颗星球演化了上亿年的故事,或屹立山巅,或沉睡山谷,等着有人去发现、去探索。这样的人,被比作"地球探秘者"。
黄小玲代表:支持醴陵陶瓷产业发展
作者: 齐尚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矿物岩石   蓝色星球   岩石圈   花岗岩类   地球脉动   国际地学   火山岩系   五彩石   特提斯洋  
描述: 湖南省醴陵市陶瓷生产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三大“瓷都”之一。 全国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对醴陵市陶瓷发展提出建议:一、将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二、将釉下五彩打造成为中国的名片,成为继杂交水稻、浏阳烟花等品牌后的又一个在驰名的湘籍品牌。
江西宜丰-德兴叠覆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 吴富江   余江   刘春根   邓金火   来源: 地质通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对冲叠覆   德兴   隐伏型造山带   宜丰  
描述: 宜丰—德兴一带存在新的一种造山带类型,称之为晋宁期—加里东期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总体呈半月形舌状展布,是经北南双向多期碰撞叠覆的隐伏-半隐伏型造山带。经对多个出露于造山带内的构造岩片进行时态、位态、相态的研究与恢复,建立了该造山带的结构样式和构造演化序列,具有3层结构模式。分别由代表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残迹蛇绿混杂岩、扬子陆缘弧前盆地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下南华统次深海相沉积的浅变质岩片与怀玉—广丰地区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沉积的下南华统浅变质岩片组成。造山带两侧的宜丰-景德镇与德兴-弋阳推覆带是中国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伏于变质岩之下的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有巨大的找煤潜力。
胶南造山带形成与演化
作者: 王世进   张成基   来源: 山东地质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质地质   形成   岩浆演化   造山带   演化  
描述: 胶南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由晚太古代胶东岩群、早元古代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元古代海州岩群、晚元古代震旦纪朋河石组等变质地层和早一中元古代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榴辉岩,晚元古代花岗岩类、榴辉岩等组成。这些岩石记录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2900~2800Ma,胶东岩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门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之后有少量基性岩浆侵入。2408~2000Ma,太古宙陆核周缘线性活动增强,形成裂陷盆地,沉积了荆山群和粉子山群(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于2000~1800Ma遭受区域低、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中元古代,扬子(华南)板块北缘在统一基底上裂陷,沉积了海州岩群,华北板块南缘则为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携带榴辉岩沿裂谷侵入。晚元古代早期,扬子(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下地壳发生广泛重熔形成大量同构造(造山)期花岗质岩浆,并与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榴辉岩一起沿碰撞带侵位,形成晋宁期荣成超单元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之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造山带发生由南东往北西的过冲推覆作用,形成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震旦纪早期,以玲珑超单元为主的弱变形花岗岩类...
皖赣相邻鄣公山地区变泥砂质岩石元素组成特征及源区分析
作者: 张彦杰   廖圣兵   周效华   姜杨   余明刚   蒋仁   赵希林   陈志洪   赵玲   黄文成   来源: 中国地质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Pb年龄   江南造山带北缘   浅变质泥砂质岩石   物源区   元素组成   碎屑锆石U  
描述: 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2~850 Ma的新元古代。其以斜切本区的景德镇—江潭构造带为界,南部为溪口岩群,北部属双桥山群,二者REE、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及Nd同位素等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显示区内浅变质碎屑岩具相同或相近的"原始"地壳物质组成特征;(La/Yb)N=4.66~13.63,δEu=0.09~0.3,(Gd/Yb)N=1.22~1.66,表明区内浅变质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地壳。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826~2600 Ma,并出现显著的5个峰值,大致为2500 Ma,2000~2200 Ma,1800 Ma,960 Ma,827~841 Ma,其中以年轻碎屑锆石占绝对多数,大量的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与碎屑岩密切共生的火山岩夹层年龄相近,反映浅变质碎屑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同时代火成岩类。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浅变质碎屑岩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Cs、Sr、Ba、Th等含量及其相关比值、Sr同位素特征等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意味着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区内浅变质火山-陆缘细碎屑岩形成于与板块构造体制相关构造-沉积环境,溪口岩群显示大陆边缘拉张构造背景下的沉积作用特征,而双桥山群原岩沉积构造环境与大陆岛弧关系较密切,显示板块俯冲阶段的沉积特征。
皖赣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壳组成及造山过程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廖圣兵   张晓东   武彬   王存智   余明刚   来源: 地质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鄣公山地区   造山过程   新元古代   物质组成  
描述: 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处江南造山带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1~840Ma间的新元古代早期,以景德镇-鄣源-伏川区域断裂带为界,南部为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环境下的溪口岩群;北部的双桥山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系是与岛弧有关盆地中的沉积物。北东—南西向展布于鄣公山北坡的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火山熔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类呈构造碎块或碎片产出于溪口岩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通过对其产出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低速扩张的陆缘小洋盆扩张脊环境,具初始洋壳基性岩特征,属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呈夹层产出于双桥山群地层中的大量玻屑晶屑凝灰岩及少量变安山岩、变流纹岩等具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弧构造环境。综合区内沉积事件、岩浆事件和构造事件等,提出皖赣相邻区新元古代经历了古扬子板块东南缘裂开-陆缘小洋盆有限俯冲-弧陆碰撞造山-造山期后陆壳裂陷沉积的构造演化过程。
浅论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之“乱象”
作者: 齐霞   陈莎莉   来源: 山东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鄣公山地区   造山过程   新元古代   物质组成  
描述: 仅次于美国。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人数已经多达1亿人。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授权9部委
皖赣相邻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壳组成及造山过程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廖圣兵   来源: 地质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鄣公山地区   造山过程   新元古代   物质组成  
描述: 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处江南造山带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1-840Ma间的新元古代早期,以景德镇-鄣源-伏川区域断裂带为界,南部为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环境下的溪口岩群;北部的双桥山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系是与岛弧有关盆地中的沉积物。北东-南西向展布于鄣公山北坡的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火山熔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类呈构造碎块或碎片产出于溪口岩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通过对其产出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低速扩张的陆缘小洋盆扩张脊环境,具初始洋壳基性岩特征,属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呈夹层产出于双桥山群地层中的大量玻屑晶屑凝灰岩及少量安山岩、流纹岩等具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弧构造环境。综合区内沉积事件、岩浆事件和构造事件等,提出皖赣相邻区新元古代经历了古扬子板块东南缘裂开-陆缘小洋盆有限俯冲-弧陆碰撞造山-造山期后陆壳裂陷沉积的构造演化过程。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
作者: 徐先兵   汤帅   李源   章泽军   来源: 中国地质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积建造   构造变形   造山作用   江南造山带东段   岩浆作用   年代学  
描述: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
烟火蓝边碗
作者: 吴义凡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积建造   构造变形   造山作用   江南造山带东段   岩浆作用   年代学  
描述: 今早喝粥时,我用的依然是那只素净的白底蓝边碗。还记得那年,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去景德镇游玩,顺便买一些瓷器家用。种类繁多的各色瓷器叫人眼花缭乱,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绚丽缤纷的斗彩……着实叫人看花了眼。买什么好呢?选造型独特的?选富丽华贵的?抑或是选做工精致的?可我以为,这未免都有些低俗了,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人的生活品味和态度,不可不慎重。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贵华美,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风格也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