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西方现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431 条
-
中青年雕塑家·翟庆喜
-
作者:
唐凌
郅敏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哲学
艺术之路
学术阵地
西方现代主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院
艺术功力
艺术语言
艺术品格
具象雕塑
-
描述:
翟庆喜先生成名很早,是中国美术学院具象雕塑的中坚力量。翟庆喜以深厚的艺术功力深度不断挖掘雕塑形体的本源之美,并以极具形式探索的艺术语言表达当代哲学思考,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中国美术学院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接受和消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学术阵地,在传统和当代之间,翟庆喜先生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艺术之路,观者可以从精湛的艺术中感受到雕塑家真诚而独立的艺术品格。
-
精神之塔
-
作者:
郅敏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贝尼尼
布朗库
卡普尔
杜尚
中国艺术家
乡村建筑
西方现代艺术
早期作品
布德尔
中国艺术研究院
-
描述:
2014年,我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欧盟文化处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欧文化论坛,代表中国艺术家发言。那次论坛在罗马尼亚举办,也是我第一次来到伟大的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故乡。在布加勒斯特,我有幸看到了布朗库西更多的作品,特别是一些早期作品。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布朗库西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转折期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同时,我参观了布加勒斯特的民居公园,那里是一栋栋从罗马尼亚各地挪移过来的乡村建筑,从那些建筑中看到了罗马
-
雕塑“生命力”的自然解构——我读亨利·摩尔的《斜倚的人体》
-
作者:
杨志宇
金星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贝尼尼
布朗库
卡普尔
杜尚
中国艺术家
乡村建筑
西方现代艺术
早期作品
布德尔
中国艺术研究院
-
描述:
雕塑“生命力”的自然解构——我读亨利·摩尔的《斜倚的人体》
-
“三级跳”之后:中国当代艺术需重新认识现代主义:记2012年毕加索中国大展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级跳
发展进程
立体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毕加索
西方现代绘画
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
超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在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毕加索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塞尚之后,他掀起了形式——结构的革命浪潮,而综合立体主义的出现,既改变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进程,也开启了大众图像、现成物进入绘画的历史。毕加索的盛名,来自他留下的许多杰作,得益于他的天才与惊人的创造力。他的画风多变,除了立体主义外,还涉猎野兽派、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其雕塑创作开辟了一条不同于罗丹的现代主义路径,对40、50年代结构主义雕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2年3月,“毕加索中国巡回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展览组委会精心策划了“毕加索与80年代新艺术”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的艺术史家、批评家、理论家共30余人参加。尽管与会专家发言的角度不尽相同,但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下文中的毕加索;二是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切入,讨论毕加索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中国美术界视野的;三是,毕加索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前些年,美术界曾流行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中国当代艺术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将西方上百年的现代艺术样式统统过了一遍”。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80年代尤其是“新潮美术”期间当代艺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学习的情况。
-
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阐释
-
作者:
李鸿明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级跳
发展进程
立体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毕加索
西方现代绘画
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
超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导视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导识,而是与环境、建筑、图像等信息融为一体的系统化的综合设计。“导视”,即引导、视觉、指示、标识,是一个既有方向定位又有节点定位的概念,既是动态体的引导系统又是静态体的识别体系。城市园林式餐厅导视设计艺术应建立在城市社会学的体系之中,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也是美观与实用的统一体,它的终极目的在于人们接受到视觉美感图形享受后获得功能上的服务,让人们在看到一个导视点就如同欣赏到一件艺术性极强的雕塑或壁画,又得到现代城市综合信息的服务。
-
毛旭辉年表(1956-2002)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系
云南昆明
大型幻灯片
美术思潮
日常生活史
长系列
外光派画家
百货公司
西方现代美学
艺术学院
-
描述:
一九五六年生于重庆。同年9月随父母支边来到云南昆明,父母是教师,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九七一年中学毕业到一家百货公司当搬运工,利用工余时间自习绘画,主要参照一本苏联人写的《给初学者的几封信》的教材和受到昆明外光派画家们的影响。一九七七年工作6年之后,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与学院单调的教学相比,那几年来云南写
-
流失的记忆
-
作者:
程健胜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的记忆
《韩熙载夜宴图》
现代性
西方现代艺术
西方中心主义
双年展
文化背景
人的头
骆驼皮
文化体系
-
描述:
第45届国际威尼斯双年展里,获得雕塑金狮奖的作品是罗伯·威尔森的《流失的记忆》。其作品灵感来自昔日蒙古的一种酷刑,即将人的头发剃光,然后用骆驼的头部皮,把人的头紧紧包住 。这个人从肩膀以下被埋在沙漠里,仅仅露出头部在地面上。炙热的阳光晒烤得骆驼皮收缩后,紧贴人的头皮,往外长的头发因为受到骆驼皮的压迫,只好一天天往内长,以致造成记忆的遗失。罗伯·威尔森的这件作品提示了人的记忆流失的某些伤痕。确实,生活在今天的
-
人物陶瓷雕塑创作的形式探索
-
作者:
苏玉湖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特点
陶瓷雕塑
人物
民族情结
西方现代主义
创作的形式
-
描述:
人物雕塑的创作是在历史发展中的人类不断认识自我,从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身想法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着特定形式特点。不论是传统的抑或是当代的人物雕塑创作,都力求充分展现陶瓷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表达人类精神世界话语表达方式及一代人当下的生活状态,情感和人文情怀。
-
吴冠中艺术给建筑师的启示
-
作者:
邹德侬
来源:
新建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现代
形式美
中国传统
抽象美
-
描述: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问题,不但长期困扰建筑创作,也是绘画创作的共同难题。吴冠中作为留法的西画家,他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优秀“文人画”传统的功底;作为中国当代画家,他深得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的真髓“形式美”、“抽象美”。吴冠中通过“油画民族化”、“水墨现代化”和“风筝不断线”等几个阶段的艺术苦恋,终于形成了中国的、现代的吴冠中艺术。这一过程对于建筑学子忽视传统的学习、对于建筑市场上抄袭洋货、对于引进理论食而不化等不良现象,都是有力的教训。
-
建筑师与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中的创造精神
-
作者:
邹德侬
来源:
新建筑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建筑
建筑师
艺术家
西方现代艺术
创造精神
现代艺术观念
新建筑
-
描述:
建筑、绘画和雕塑是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彼此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从古代到现代,建筑师、艺术家和匠师总是在一起工作,有的干脆合而为一,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工作于一身,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是这样,维尔德、柯布西埃亦是如此。今天的建筑师关心现代艺术,一方面是求新者的兴趣所在,更重要的是现代建筑和现代艺术同一起源,观念相通。它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气候之下,它们谁也不能离开这一基本存在条件而独自行进。可惜,我
<
1
2
3
...
13
14
15
...
42
43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