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西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203 条
-
中西文化 交相辉映:清康熙青花开光人物盘赏析
-
作者:
江凌
汪冲云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分水
青料
铁锈
人物
进口
康熙
中西文化
-
描述:
《陶雅》称: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于本朝也。康熙青花是继元青花、明永乐、宣德青花、明成化青花之后的青花瓷又一发展巅峰时期。其虽然使用国产青料,但由于淘炼技术的提高,青花发色浓翠
-
最新发现雕塑艺术的旷世绝笔太原隋代汉白玉石椁墓
-
作者:
许高哲
张兴民
来源:
文物世界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椁
文物旅游
文化特色
新发现
丝绸之路
晋源区
绝笔
中西文化交流
汉白玉石
雕塑艺术
-
描述:
最新发现雕塑艺术的旷世绝笔太原隋代汉白玉石椁墓
-
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
作者:
黄继忠
来源:
文物世界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椁
文物旅游
文化特色
新发现
丝绸之路
晋源区
绝笔
中西文化交流
汉白玉石
雕塑艺术
-
描述: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尤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风格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座集历史价值、艺
-
毕加索、叶建新“对话”丝路艺术
-
作者:
续鸿明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中西文明
艺术比较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展
恭王府
毕加索
“对话”
-
描述:
本刊讯 3月1日,“丝路艺术——毕加索、叶建新中西文明艺术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举办。本次展览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坦博艺苑联合主办,展览以毕加索、叶建新中西方艺术比较为线索
-
内心情感的外化 读邹少芳的油画
-
作者:
俞膺洁
蔡宇航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世界
西方绘画
中国古代
光与色
印象派
内心情感
中西文化交流
画种
油画
审美客体
-
描述:
20世纪40年代,黄宾虹先生在写给其学生朱砚因的一封信中说:欧风东渐,心理契合,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他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现实中,为中西绘画在观照和表现审美客体时心物交融有殊途同归的趋向
-
折衷的风格与历史的自觉——关于古原的油画
-
作者:
小彦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声系
吸台
中国文化
基础改造
素描造型
中西文化冲突
画家
续延
户牌
油画
-
描述:
近世以降,由于外来文明的冲击,中国文化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出了一连串的危机,也使原本的中国文化内部安然无恙的文人学士们变得日益臊动不安,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让他们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现在居然晃荡不定了。而其中动荡得最烈、争论得伤人伤面却又延续至今的,当属水墨画这个传统的画种,以及由这传统所带来的属于中国人的绘画观。
-
李林琢雕塑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雕塑
-
描述:
李林琢雕塑作品
-
对“艺术”认识的偏颇——由“艺术”概念涉及到的中西文化对照
-
作者:
宋伟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照
绘画艺术
中西文化
专有名词
认识观
美术
概念
视觉艺术
文人画
偏颇性
-
描述: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对照,对艺术这个概念进行了讨论,指出我们对艺术与美术这两个外来的专有名词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偏颇性,并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中找出产生这种偏颇的一些根源。
-
中国油画从哪里来
-
作者:
李超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洋画运动
外来的移民
中国历史
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之际
中国美术
历史文化现象
中国油画
上海画坛
-
描述:
中国油画从哪里来李超研究上海的历史,和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同龄。我想这是因为这座城市,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移民文化,既不同于本土文化,也不同于外来文化,但本土的移民和外来的移民却神奇地汇聚在这远东的第一都市中。可能是这个原因,历史学家断言:如果不...
-
依依亲人泪 茫茫赣水长 读《施彩惟馨——施绍辰绘画60年》有感
-
作者:
何如珍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施彩
人生价值
创作的原动力
油画风格
教学改革
时代的烙印
中西文化
绘画
教务工作
基础美术教育
-
描述:
绍辰老师走了,走得是如此突然。就在几个月前,他来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借以对苦楚、艰辛而又充盈的一生有个交代。但遗憾的是,就在画册即将付梓之时,他却不告而别,远离尘世,将这些累累画果留于出版界的同仁和画界的后学,似乎也在暗示一种意识和责任。正如他自己所说:“愿我的这些画作能给人们带去一种异样的美感和生活感受,更多地了解世界。”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一样,绍辰老师的经历也很坎坷,当然,坎坷的经历背后必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年幼时的一次不慎摔倒,成就了他的美术梦。由于超越常人的艺术禀赋,15岁便考入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后在浙江美院油画系的锤炼,更坚定了他的艺术之路。在20世纪中期的中国,谁也无
<
1
2
3
...
8
9
10
...
19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