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碑】搜索到相关结果 1020 条
-
纪念碑空间的向度形态与崇拜行为探析
-
作者:
陈国兴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平和
空间向度形态
崇高
崇拜行为
包容
-
描述:
对纪念碑的断定,需综合其形式、内容(纪念碑性)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三方面要素来考虑。传统纪念碑主要有方尖碑与纪功柱式的纪念碑、雕塑与雕像式的纪念碑、门与亭或塔式的纪念碑;而现代的纪念碑形式多样,呈现
-
作为历史事物的纪念碑:从沈阳《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群雕》到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看历史语境的变迁
-
作者:
皮道坚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橘子洲
时代气息
沈阳
组织形式
雕像
青年毛泽东
纪念碑性
毛泽东思想
雕塑
-
描述:
首先我说一下,纪念碑和纪念碑性的雕塑显然不是一个概念,我认为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不是纪念碑,而是一个纪念性的雕像。沈阳的《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这样一个纪念碑,碑座正面
-
20世纪中国雕塑
-
作者:
陆军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实验性
20世纪
刘开渠
雕塑家
李金发
作品
城市雕塑
传统雕塑
现代雕塑
-
描述:
本世纪是中国社会巨大转型期的递变过程,涵盖了三个社会历史形态:大清皇朝的末世光景、中华民国的革命与战争、人民共和国前期以及近期的改革开放。这个过程交织着众多的历史事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体现了明显的历史节奏。这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紧密地制约着文化状况的发展,使其也具有深刻的转型特征。 雕塑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有其相对独立的自律性,但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力的经济后援和相应的公共文化环境,因此社会、历史对它的影响常常成为制约性的因素。在这种关系中,20世纪中国雕塑在特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里其生存状态与发展过程是值得回味的。
-
雕塑作品·七十年代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陕北
总统府
纪念碑
石膏
七十年
程允贤
作品
白求恩
雕塑
农业文明
-
描述:
雕塑作品·七十年代
-
雕塑作品·九十年代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锈钢
九十年代
纪念碑
海港
陈嘉庚
解放
作品
孙中山
合作
雕塑
-
描述:
雕塑作品·九十年代
-
永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
作者:
杨智洁
冀少峰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民英雄纪念碑
艺术文献
象征物
艺术成就
天安门广场
革命历史
中国近现代
中国现代
-
描述:
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的丰碑,也是中国近现代光辉革命历史的象征等,人们早已烂熟于心,耳热能详。但作为对已历经50个春秋,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研究则与它
-
自由女神的身世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天爱学习(三年级)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女神像
美国
纪念碑
法国
创作者
身世
雕塑家
德里克
-
描述:
自由女神像的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全称是“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她被誉为是美国的象征,是法国在188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她的创作者是法国的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
-
动态雕塑
-
作者:
翟永明
来源:
天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藤忠雄
纪念碑
水池
建筑师
建筑中
中国古典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美国民权运动
黑色花岗石
雕塑
-
描述:
有这样一个建筑,或者说有这样一个雕塑,具体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从形式上讲,有这样一个纪念碑: 在一个广场,在一座大楼的前面,一面约两米高的黑色花岗石砌成了一个圆弧照壁,而在它的前方,一个顶点不在圆心,也就是说一个不
-
潘鹤艺术活动年表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纪念碑
艺术研究
美术学院
广东省
香港大屿山
创作
广州市
雕塑
美术馆
-
描述:
1925年 12月生于广州市。5岁上学,课余请家庭教师补习四书、五经。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就读于香港大屿山东涌华英中学。1938年就读于香港德明中学,开始酷爱水彩写生。课余进修古文及诗词,老师为林琴南弟子贺芜庵。
-
谢东明的“桶”
-
作者:
戴士和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生活中
写生画
肖像
画室
东西
题材
作品
油画
废弃
-
描述:
谢东明告诉我,他的“桶”系列油画是直接写生画出来的。他拣了些废弃的桶,从院里搬到画室。开始画时,并不顺手,几乎要放弃这题材了,但是狠心画下去之后,终于成了个面貌,在展览上普遍得到好评,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