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寻回被放逐的辉煌--读陈少丰《中国雕塑史》
作者: 黄光成   来源: 新华文摘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看电视   宇航员   自主经营   双休日   中国人   亲身经历  
描述: 寻回被放逐的辉煌--读陈少丰《中国雕塑史》
“和平.繁荣”雕塑巡展
作者: 黄炳谊   来源: 新华文摘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看电视   宇航员   自主经营   双休日   中国人   亲身经历  
描述: “和平.繁荣”雕塑巡展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新华文摘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看电视   宇航员   自主经营   双休日   中国人   亲身经历  
描述: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
关于提高园林生活美的几点看法
作者: 袁之良   来源: 新疆林业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园林绿地   劳动人民   养护管理   天然水面   生活美   花草   园路   树木   公园   几点看法  
描述: 园林——乃庭园的古名。我国有造林园的悠久历史,过去所建皇家和私家园林,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的结晶。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或以自然风光取胜,开阔壮丽的天然水面,高大浑厚的山岳、瀑布;或是密茂的松林,秋果、红叶;或经人为的艺术加工——造园——挖湖造山,园内大量建筑亭台楼阁,很讲究地种植花草树木,富丽堂皇,玲珑精巧……而今天的园林,园的主人变了,虽应学习和借鉴这些艺术成果,而更重要的园林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也不应再居现于狭窄的内容,应该有广泛的新的内容。
视觉文化转向与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
作者: 周彦华   刘洢菡   来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体制批判   视觉性   看的结构   剧场性   看的权利   极少主义   雕塑的自足性  
描述: 设计视觉辩证的观看结构和体制批判的观看权力,将对雕塑内部的语义探究转移到对雕塑外部的语境建构上来。可以说,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史研究的视觉文化转向。
唐宋时代四川陶瓷装饰艺术特点
作者: 陈丽琼   来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体制批判   视觉性   看的结构   剧场性   看的权利   极少主义   雕塑的自足性  
描述: 四川陶瓷装饰艺术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巫山大溪彩陶就以惊人的艺术装饰成就出现于世.随着时代的推移,到西汉时,特别是东汉时期,黄、褐、绿釉陶,压印兽面纹;各种动物俑人的立体雕塑,在四川陶瓷装饰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无论是适用性,艺术性都有创新.还有压印的汉画象砖,题材新意,主题突出,线条刚劲,形态生动,构图优美,富有画意.如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播种、收获、制盐、桑园、市集、宴乐、讲学、庭院、车马出行,及神话故事等画面,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部分写照,具有历史研究的科学价值,但又具
谈美——雕塑美学观初探
作者: 时露露   来源: 艺术评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耐看   审美   美育   雕塑  
描述: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但雕塑并不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着系统的理论、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王朝闻提出的雕塑美学的“耐看”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例分析雕塑这种艺术门类的美学体现。
阿斯巴甜开启“布朗库西·甜的模型店”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雕塑作品   观看方式   艺术作品   模型   布朗库西   艺术史   阿斯巴甜  
描述: 库西为代表的20世纪雕塑家的创作,实现阿斯巴甜对于艺术史的反刍和再加工。艺术作品惯常的观看方式自然令人乏味。
盛唐气象:看经寺造像的时代特征
作者: 申柏   裴学胜   来源: 艺术探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擂鼓台   看经寺   祖师   造像  
描述: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看经寺造像的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首先综合各种资料,进一步推断此组造像的开凿年代;其次从造型艺术风格上去分析其时代特征。经寺造像作为唐代对外交流的重要见证,在盛唐美术史中占有重要一席,是该时期浮雕造像的巅峰之作。
立体构成漫谈
作者: 张明   田勇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成主义   观看方式   艺术家   现代艺术   塔特林   立体构成   造型艺术   作品   传播者   雕塑  
描述: 构成主义雕塑,其奠基者是俄国艺术家塔特林和罗德琴柯,主要代表人物和传播者是加波和佩夫斯奈。我们知道,传统的造型艺术是"自然的模仿",是视觉的幻象,艺术家通过对解剖、透视等法则的应用,创造出平面的或立体的物象,观者在绘画或雕塑前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现代艺术早期的最伟大的革命,大概就在于抛弃
< 1 2 3 ... 15 16 17 ... 49 50 5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