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汉】搜索到相关结果 2563 条
-
一位最早在肇庆传播西方文化的人
-
作者:
萧健玲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
描述:
北京在 2000 年新世纪到来时修建了史无前例的“中华世纪坛”,在其金碧辉煌的环形世纪厅中,把对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用浮雕一一展现。在一百多位名人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是沿凓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东方、把中国文化带到西方的马可.波罗;另一位就是从海上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利玛窦。在这命名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浮雕图中,对利玛窦的评价是这样的:“利玛窦(1552 - 1610),意大利传教士,他在中国二十八年,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结识当时的文人、学者,并修建了礼拜堂,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坤舆万国全图〉为一幅世界地图,由他绘于肇庆,1602 年刊行于北京。”
-
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研究
-
作者:
邢荣发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
描述:
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立面虽然今天已成为澳门的地标建筑,但它的文化含量远超出它作为一座地标建筑通常具有的条件。该立面的浮雕内容是一部传天主教的“天书”,以直接传递讯息的方式将教义展现于立面上,这是在耶稣会总结了早期在华传教的经验之后,认识了中国人对事物理解的方式后设计建造的。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圣母踏龙头浮雕中的七个龙头其义乃隐喻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宗罪,而且认为,澳门圣保禄会院教堂前壁的建筑风格应属于前巴洛克时期的矫饰主义风格。
-
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研究——从民间剪纸、雕塑艺术、版画艺术说起
-
作者:
杨晓霞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画像石雕刻技法
中国艺术
影响
-
描述:
汉代工匠笔法洗炼,刀工娴熟;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工整细腻,粗犷豪放。这种精湛的石雕刻技术至今已经影响了中国许多艺术,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剪纸、雕塑艺术、版画艺术,从它们入手研究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
浅论汉代画像艺术的艺术精神
-
作者:
闵捷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艺术精神
汉画像
-
描述:
汉代的艺术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伟气魄,是我们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汉画像艺术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它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汉代人特有的力量、运动
-
玲珑澄澈,缤纷东西:中国考古发现的国产玻璃和进口玻璃
-
作者:
安家瑶
来源:
文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吹制成型
康陵
人工材料
圜底
东汉墓
中国玻璃
伊朗高原
蜻蜓眼
玻璃碗
玻璃片
-
描述:
中国国产玻璃的产生和发展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相关联。虽然在古代,玻璃没有为中国主要的手工业,但中国玻璃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产品清新独特,是世界玻璃更上的一枝奇葩。蜻蜓眼与仿玉玻璃:中国早期玻璃的生产中国历史上有多种重要发明,如制瓷、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对世界文明的进程贡献巨大。然而,玻璃这种人工材料却不是我们最早发明的。根据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玻璃诞生在公元前23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玻璃诞生后,经过上千
-
吴为山:张扬雕塑的汉风诗韵
-
作者:
邵大箴
吴为山
来源:
文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置艺术
艺术理念
西方古典
美学理念
汉风
民族风格
潇洒自如
形式美感
吴为山
手工技艺
-
描述:
吴为山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传统的现代转型与借鉴西方现代雕塑语言这两者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可贵探索。他依据民族传统美学理念,学习和研究民族雕塑艺术语言,借鉴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流派的一些技巧,把这些艺术理念、表现语言与技巧很自然地融进自己的创作之中,潇洒自如地张扬写意雕塑的民族风格。
-
奥林匹克雕塑向世人展示运动与艺术的融合
-
作者:
雅克·罗格
来源:
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活动
何振梁
三星堆
文化交流
秦始皇兵马俑
奥运理念
汉墓
新北京
灵感来源
-
描述:
顾拜旦曾经说过:"运动是艺术的灵感来源和艺术的表现瞬间。运动之美在于它让运动员成为动态的雕塑。"著名的《文明》杂志通过出版"新北京·新奥运"系列珍藏特刊Ⅵ《奥林匹克与雕塑》,向世人展示运动与艺术的融合至今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雕塑找到了自身最好的题材和表
-
陶人:五千年前的祖先?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明探源
内蒙古自治区
考古工作者
红山文化遗址
祖先
敖汉旗
发掘
出土
-
描述: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测绘、调查时,抢救性发掘出土一尊整身、盘坐、戴冠、口呼状磨光红陶人像。这尊陶人距今已有5300年,通高55厘米,由65片陶片复原而成,似以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为原型雕塑而成。
-
奥运雕塑,营造精致北京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明探源
内蒙古自治区
考古工作者
红山文化遗址
祖先
敖汉旗
发掘
出土
-
描述:
奥运雕塑,营造精致北京
-
雕塑,奥林匹克永恒的载体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明探源
内蒙古自治区
考古工作者
红山文化遗址
祖先
敖汉旗
发掘
出土
-
描述:
雕塑,奥林匹克永恒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