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一种基于HTTP的应用层VPN
作者: 张林   高岭   谢海林   花青   王旭冬   马毅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Kerberos   VPN   虚拟专用网络   HTTP   Kerberos认证   超文本传输协议  
描述: 目的 为节省目前主流VPN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部署成本.方法 在本地网络采取直接的加密信道传输数据,不经过VPN服务中转;引入Kerberos认证机制确保通信各方身份安全.结果 边缘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减轻了VPN服务的负担,VPN服务响应时间得到改善.结论 采用软件方法实现了VPN功能,在HTTP上构建VPN是可行的,另外,不需要专门的VPN设备,降低了部署成本.
乌多·杰斯克“与我有关”系列创作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启发
作者: 王东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挑战   自由艺术   社会文本意识  
描述: 如何做好从油画技法学习到油画创作这一转化,一直是高校油画教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需要运用好国外的优势教育资源,从多个角度去充实学生对于创作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乌多·杰斯克教授“与我有关”课程训练方式的总结梳理,结合油画系多年的以写生为主的教学结构对这一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现代的东方诗情——黄书东油画评析
作者: 李伦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神”   东方精神   新表现主义   艺术文本   艺术世界   大学院   艺术语言   半空间   女性形象   油画  
描述: ,组合成旋律荡漾、音符流淌,宁静典雅的图象。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亦属新表现主义绘画,他注重形态的分割与组合,色彩的协调与配置,在平面的画布上营造近于浮雕般的二维半空间,用以建立一种新的艺术文本
论《刀锋上的蚂蚁》的叙事意象
作者: 何冬梅   来源: 人文论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刀锋   生活习性   叙事意象   德国人   叙事作品   文本   中篇小说   不同文化背景   人生经历   蚂蚁  
描述: 《刀锋上的蚂蚁》是方方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退休的德国人费舍尔与一个中国画家鲁昌南之间发生的故事。费舍尔是德国慕尼黑一名退休法官,有着小时候与父母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因为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幅中国油画,他来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庐山,并在此邂逅了落魄画家鲁昌南。也许为了圆自己退休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梦想,也许是鲁昌南的苦难遭遇感动震撼了他,费舍尔决定尽力帮助鲁昌南改变命运。于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经历、生活习性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碰撞出一段极富意味的故
碎片与痕迹:一个设计体验的文本
作者: 曹方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机玻璃   自学成才   文本   痕迹   平面设计   高中毕业   霓虹灯   装潢设计  
描述: 师傅与学徒高中毕业后考进了苏州装潢设计公司(那时整个苏州只有这么一家搞平面设计的单位),竟发现每位师傅都是多才多艺的专家,他们自己动手翻做泥塑模特,画插图、画油画,做有机玻璃
《“兵马俑”证谬》后叙:兼驳刘庆柱
作者: 刘九生   来源: 唐都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庆柱   文本   文明   兵马俑    
描述: 这是《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的续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针对刘庆柱缺乏起码学术常识的粗暴否定,指出郎的研究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艰苦思索和竭泽而渔式的材料搜集,并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鼓励支持。根据事死如事生,礼也这一古老的传统观念和古代礼仪,并以阳陵陪葬坑为生动例证,说明秦陵陶俑只能是近臣侍卫郎官俑,所谓送葬说、军阵说等等完全不能成立,流行几十年的兵马俑说是天大的笑话。刘庆柱违背历史,对一些基本问题混淆不清,甚至说话不顾起码的逻辑。从方法论而言,郎的工作完全凭材料说话,严格按逻辑推理,绝非一句话就能轻易推翻。中篇进一步阐述郎的工作。其中的关键是拿相关成果及古典文献与考古坑的平面和立体结构逐一比照,得以确认郎的身份与坑的原型,二者完全对应,密合无间。而兵马俑以及其他相关诸说之所以误郎为兵,一错皆错,就在于为表象所迷惑,置坑于不顾。针对刘庆柱以汉俑作为兵马俑的证据,指出从形态和工艺考察,汉俑自有渊源,与秦俑并无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从古代殉葬陪葬的历史演变看,尽管形式形态有变化,但事死如事生这一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一以贯之,与军事暴力无涉。而从车与马这一中外文明的共同母题看,古代雕塑画像中的骑马驭车者皆身份高贵,而非普通百姓或兵士,故秦始皇不可能以军队为自己陪葬。郎冲破封杀走向人间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令人百感交集。下篇详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了郎。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有包括海外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审阅过郎的一个或若干个版本,或提出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或表示支持。陕西师范大学上上下下全力以赴,在讨论、撰写、审阅、发表、宣传流布等各个环节,无不全力推动。而郎的工作团队,则是齐心协力,日夜苦战;为了更加完善,无不殚精竭虑,坦直尽言。本院的诸多教授和老先生,也热情帮助审稿,提出中肯意见。功在大家,功归集体,实为肺腑之言。郎在宣传推介的过程中,曾遇到语含轻视的怀疑和质问,为此文中作了适当的辩解辩护,以明心迹。最后交待此文由一封信函而变为文章公开发表的缘由,以介绍一项可作兵马俑否证的动物考古学新成果作结。
文以化“人” 重塑经典——基于文本解读的历史人物再创作
作者: 金立群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再创作   文本解读   东阳木雕   人物雕刻  
描述: 历史人物是东阳木雕的传统题材,这种题材创作传统借助三种“文本”:经典古籍、舞台表演以及前人之作。在这种模式下容易造成人物形象趋同,而且在应用环境发生变化后难以适合当代审美。现代木雕对历史人物的创作
《荷塘月色》潜意识愿望的“系统结构”
作者: 杨朴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愿望   系统结构   研究文本   结构主义   《荷塘月色》   形式意义   潜意识   有意味的形式  
描述: 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各部分的相加,而是构成整体后所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结构主义的“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文本具有方法论意义:一是整体性形式观点使人们充分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段守虹的“表现主义”文本
作者: 郭雅希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立独行   油画作品   文本   表现主义   文化现象   20世纪80年代中期   50年代   精英文化  
描述: 守虹是我多年以来的好朋友,我们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天津有个颇有影响的油画家团体——“鸣社”,他是其中的成员。在一次展览中,他展出的油画作品《堕》特立独行,极具表现性风格。而天津一向有着“表现性”绘画的传统,这就与本土的精英文化切实相关,从早期的李叔同、严智开.到50年代的李骆公、李文珍,再到20世纪末,这种文化现象始终明显存在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西湖简介英译文本诠释
作者: 陈洋洋   来源: 景德镇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英译文本   西湖简介  
描述: 西湖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其优美自然景观与悠久历史文化闻名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湖景观简介的英译文本不仅是向西方游客传达信息的途径,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三维适应性
< 1 2 3 4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