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尔泰】搜索到相关结果 65 条
-
精神的殿堂
-
作者:
冯骥才
来源:
小作家选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精神
民族精神
古希腊
古典主义
三角形
个性精神
殿堂
高台阶
历史精神
伏尔泰
-
描述: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
-
乌东的传世巨作:《伏尔泰坐像》
-
作者:
暂无
来源:
党的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浪漫主义色彩
人体解剖
启蒙运动
现实主义精神
古典主义
施洗约翰
伏尔泰
-
描述:
乌东(1741~1828),法国雕塑家.1741年3月20日生于凡尔赛,1828年7月1 5日卒于巴黎.15岁进入皇家学院后又进入优等生学校,前后达8年之久.1764~1768年又到罗马深造.所作
-
高帽:直通天国
-
作者:
卡尔莲·琼斯-布雷
丁兰兰
来源:
草原文物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波斯
希罗多德
墓葬
阿尔泰山
头饰
安纳托利亚
帽子
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
高尖帽
-
描述:
大量的考古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中亚人戴高帽或头饰的实例,其中大部分资料是图像或文字。这些圆锥形头饰在安纳托利亚的赫梯浮雕、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波斯纪念碑上均有发现。更重要的是,从远东的塔里木盆地到阿尔泰山的一系列墓葬遗址中,都保存有帽子实物。希罗多德及古波斯
-
富蕴,镶嵌在阿尔泰山脉上的一颗瑰宝:画廊之色:山河竞秀 天富蕴藏
-
作者:
胡金良
吴启亮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汉)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廊
自然天成
山脉
阿尔泰
旅游胜地
大峡谷
额尔齐斯河
别具一格
-
描述:
富蕴。一个旅游胜地。巍峨之山、柔情之水、清新之夏、冰雪之冬,构成了富蕴自然天成的独特之美。魅力四射。伊雷木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额尔齐斯河大峡谷、神钟山、寒极温泉、五彩城……夏季观景,美轮美奂;冰雪、赏雪、戏雪、感受寒极……冬日看景,别具一格。
-
阿尔泰巴泽雷克人的兽纹艺术
-
作者:
陈良伟
来源:
新疆艺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铁器时代
阿尔泰
现实主义
皮革
手法
马鞍面
鞍具
造型艺术
贴花
游牧民
-
描述:
阿尔泰巴泽雷克人的兽纹艺术
-
五彩缤纷舞连旋-嘉峪关魏晋墓室乐舞图象巡礼
-
作者:
牛龙菲
来源:
新疆艺术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铁器时代
阿尔泰
现实主义
皮革
手法
马鞍面
鞍具
造型艺术
贴花
游牧民
-
描述:
五彩缤纷舞连旋-嘉峪关魏晋墓室乐舞图象巡礼
-
看看戏,学学唱
-
作者:
戴士和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手涂鸦
新疆阿尔泰山
乘黄鹤
满口答应
千人一面
人生舞台
性格特征
少年时代
一晃而过
善恶美丑
-
描述:
1七月下旬到新疆阿尔泰山区去了十来天,本该说是“写生”,但是连来带去才十来天,一晃而过,真不大好意思,说是旅游、避暑还差不太多。北疆的景色漂亮,但是对于它的历史和人文实在知道得太少,所以一到
-
周铁海:甜品
-
作者:
墨虎恺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关语
法国
中国艺术
艺术家
展览
图像
讽刺
伏尔泰
油画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周铁海用丰富的图像与可口的甜品营造出的文本世界,既有迎合又有讽刺,这就是双关语的好处。
-
论“相面”(之一)
-
作者:
钱绍武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障人权
鹰钩鼻
皱眉肌
概率
平民阶级
第三等级
运动规律
罗丹
伏尔泰
巴黎公社
-
描述:
前言:搞了大半辈子雕塑,教了大半辈子的书,今年七十七岁了,在中央美院还 混上了一个“银嘴儿”的外号。大家都劝我发挥这个专长,要我多摆摆龙 门阵。但我觉得好友交谈,会心一笑,的确不太费事,但要整理成文,可 就麻烦的很了,于是就懒了下来。岂料去年突然发生一场车祸,万幸的是 并无大碍。但是让我意识到“风烛残年”的古训,也就立生了鲁迅先生晚 年的心情——“要赶快做”。所以现在开始整理一点心得体会,正确与否, 且不去管它,只是提炼出来,供大家研究研究,我想总还是有益的吧。于 是得到了《雕塑》杂志的支持,开辟了这个栏目。我争取在有生之年每期 都写上一点,希望为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增添一点谈笑的资料。
-
论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语言形式
-
作者:
林振德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障人权
鹰钩鼻
皱眉肌
概率
平民阶级
第三等级
运动规律
罗丹
伏尔泰
巴黎公社
-
描述:
论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语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