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卢舍那】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唐代石刻造像——龙门石窟雕塑艺术欣赏
-
作者:
张恒翔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卢舍那佛
奉先寺
雕刻
龙门石窟
唐代
石刻造像
武则天
佛教艺术
石灰岩
雕塑
-
描述:
唐代是佛教最兴盛的时期,唐代帝王除武宗反佛(曾于会昌五年灭法)之外,都是积极的护佛者。所以当时建寺、凿窟、造像之多,不可胜数。龙门石窟自东、西魏之后,基本冷落。到了唐朝洛阳成了东都,所以龙门石窟又兴旺起来。从贞观四
-
关于飞来峰造像若干问题的探讨
-
作者:
劳伯敏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造像
卢舍那佛
飞来峰
唐僧取经
浮雕
题记
罗汉
北宋
喇嘛教
石窟造像
-
描述:
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石窟造像群,由五代、宋、元时期三百余尊造像组成,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多。它位于浙江杭州著名风景区飞来峰的东、北两麓,散布于青林、玉乳、龙泓、射旭、呼猿诸洞内外及沿溪涧的岩壁上。关于飞来峰造像,学术界已作过很多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1981年,笔者参加了对该
-
艺术遵正道 大路通五洲:第十七届大路画展评述
-
作者:
江耀明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卢舍那大佛
中国古代文明
说唱俑
罗马斗兽场
掷铁饼者
水月观音
溪山行旅图
秦兵马俑
范宽
大雁塔
-
描述:
一座孤峰耸立,这是从我国宋代山水画大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撷取出来的、最具有"中国气派"的一座山峰,它耸立在这幅《千年万里》油画的黄金分割位置。一条高速铁路的长桥从山腰穿隧而过,串联起整个画面。在充满历史洪荒感的漠漠瀚海背景之上,山峰的右侧,是长城、布达拉宫、大雁塔、莫高窟以及龙门卢舍那大佛、秦兵马俑、水月观音、汉说唱俑、马踏飞燕等中国古代文明遗存的图景,左侧则是帕特农神殿、古罗马斗兽场、阿布辛贝神殿的巨大神像、大卫像、掷铁饼者、思想者、断臂的维纳斯等西方文明遗存图景。敦煌庄严曼妙的观音菩萨和
-
《卢舍那大佛》和《大卫》造型艺术特征比较分析
-
作者:
张丽娜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艺术特征
《大卫》
《卢舍那大佛》
-
描述:
由于中西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观念的影响,所以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在雕塑艺术上,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因此,无法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它们的优劣,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对立关系,又可以成为互补关系,相辅相成地共存于世界雕塑的艺苑之中.
-
台湾“河洛郎寻根回故乡”
-
作者:
萧河
来源:
两岸关系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根在河洛
卢舍那佛
台湾
洛阳
祖地
河洛
洛书
夏令营
身法
中国女性
-
描述:
1998年7月,由台湾39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夏令营,从河南的西部到东部,从“九朝古都”洛阳到“七朝古都”开封,象一团火似的滚过了河洛大地。 “河洛郎”的心声 在洛阳王城公园的“河图”、“洛书”雕塑前,全体营员为这神秘
-
雕塑残缺寻美(三题)
-
作者:
张书芳
来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娜斯
卢舍那
西汉石刻
残缺美
雕塑
-
描述:
艺术作品的残缺如果是伤残在次要的或重复的地方,往往会使作品更富魅力。有些作品残去了细枝繁叶,会更加凝聚、概括。古代雕刻因残损而显神秘,因残迹愈显永恒,残缺的艺术品能给予观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从审美角度讲:古代雕塑之美是因为残缺而现光彩。
-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
作者:
黄思键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权在握
卢舍那
奉先寺
政治家
龙门石窟
历史发生
武则天
佛教艺术
文化思想背景
雕塑
-
描述:
受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辈黄羲平老先生的委托,准备做个小的头像雕塑。黄先生对武则天有很深的研究,并曾为女皇无字碑补字,在他的启发引导下,我逐渐对武则天的历史发生了兴趣,开始了力所能及的学习和研究,从而产生了塑造武则天像的强烈欲望。 黄先生曾说过,武则天像应集美女、佛和皇帝于一身。这一提示,对我启发很大。在我创作中的体会是: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女英
-
走进“宁夏敦煌”
-
作者:
探讨
来源:
华人时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须弥山石窟
石窟艺术
卢舍那佛
云岗石窟
宁夏
龙门石窟
西北黄土高原
敦煌
武则天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描述:
须弥山石窟,这座1400多年前开凿的艺术宝库,曾得到明朝皇帝英宗的赐名;这里的一个弥勒大坐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这里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堪称北周造像雕塑精品,中国罕见——
-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龙门石窟大像龛群雕赏析
-
作者:
宋新喜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卢舍那大佛
中国古代雕塑
人物特征
奉先寺
中国古代艺术
舍那
石雕艺术
大卢舍那像龛
佛教艺术
大唐王朝
-
描述: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雕刻群,以其宏伟的气魄、绝妙的设计和美丽的形象居于龙门石窟之首。群雕采用夸张与变形的手法,表现出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传神写照”,体现了以主佛卢舍那为主的佛国世界里不同性格的人物特征,显示出大唐王朝的强盛与辉煌。这支封建盛世虚幻的颂歌,奏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最强音。
-
残缺雕塑的美感体验
-
作者:
张书芳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娜斯
卢舍那
西汉石刻
残缺美
雕塑
-
描述:
残缺的东西如果是伤残在次要的或重复的地方,往往会使作品更富魅力。有些作品残去了细枝繁叶,会让作品更加整体、概括。古代雕刻因残损而显神秘,因残迹愈显永恒,残缺的艺术品能给予观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说:古代雕塑之美是因为残缺而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