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谈中国画的继承发展及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作者: 金鸿钧   来源: 统一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巨大影响   中国花鸟画   人民群众   审美需求   澳大利亚   工笔花鸟画   中国画   民族艺术   国际文化交流  
描述: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这是我们非常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可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可以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也是我们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
稀世国瓷—永宣青花
作者: 王健华   来源: 统一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审美时尚   含蓄   内向   清新   唐代   中国   作品   质朴   代表  
描述: 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始创于唐代。其作品清新雅丽,质朴纯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含蓄内向的审美时尚,素有“国瓷”之誉。综观青花瓷器近千年的烧造历史,其中以明代永宣两朝(公元1402-1436年)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器堪称稀世珍品,
韩美林 文化里有民族尊严
作者: 肖莹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尊严   国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美林   人民大会堂   艺术家   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   城市   全球通  
描述: 韩美林,当代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大家,其绘画和雕塑作品把东西方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人民大会堂悬挂有他的巨幅国画,他还主持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
《民族魂》(油画)
作者: 蔡振辉   来源: 晚霞(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全世界   艺术家   抗震救灾   中国人民   油画  
描述: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中国和全世界,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震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华民族更团结更坚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全国艺术家也拿起手中的笔投入到这场战斗中。
用匠心写匠人 以争鸣赢共鸣
作者: 杨林林   来源: 网络传播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匠人   争鸣   文明进程   中华民族   制造大国   共鸣   苏州园林   制造强国  
描述: “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小切口呼应大主题 一滴水折射出阳光
作者: 刘沁娟   来源: 网络传播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匠人   争鸣   文明进程   中华民族   制造大国   共鸣   苏州园林   制造强国  
描述: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我们党作出的莊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土家姑娘芊芊玉手在织机上轻拢慢捻,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也编织着灿烂秀丽的脱贫美“锦”; 陇南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典范,电商扶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小军的空心挂面也搭上了电商扶贫的“顺风车”; …… 2017全国两会前夕,中央网信办联合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脱贫攻坚大型网络主题活动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甘肃、宁夏六省区同步展开。
纪念《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周年专辑(下)——开放言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作者: 李锐   来源: 炎黄春秋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政治体制改革   《炎黄春秋》   专辑   创刊   开放   纪念会   言论  
描述: 同志建议:《炎黄春秋》不仅要走下去,还要走出去,站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战略大开发的高度,扩展视野。他说,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炎黄春秋》应该办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春秋,和中央搞民族地区开发的大决策
毛泽东诗词表现的人格风范
作者: 杜玉明   来源: 阳关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无产阶级   毛泽东诗词   人格风范   中国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斗争   理想人格   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思想  
描述: 的不朽史诗,用激扬遒劲的文字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英雄壮举,以豪迈苍健的笔锋描绘了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历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洪波巨涛,以委婉真挚的衷愫抒发了革命志士的广博的胸襟
中国科技城“强军富民”梦
作者: 杨迪   江毅   胡旭   来源: 瞭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科技工作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西南   科技城   绵阳市   富民   原子弹爆炸  
描述: 时光倒流至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部一处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宣告了饱受百年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底气。 在原子弹
许鸿飞的《大禹铜像》雕塑屹立在汶川
作者: 王恩汉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劳动者   震后   大禹   汶川县   创作   雕塑家   艺术表达   精神   生活化  
描述: 进入震后汶川县城的213国道路口,一尊当今最大的大禹铜像雕塑屹立于群山与岷江之间。该铜像高16米、重30吨,大禹头戴斗笠、手执耒锸,身着蓑衣,双脚
< 1 2 3 ... 49 50 51 ... 68 69 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