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曹雪芹:千古茶事真知音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 曹雪芹,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他也是个十分纯粹的茶客。他对于茶的研究、理解、鉴赏、烹煎等,无不入木三分,为世人叫绝。 在曹雪芹的绝世名著《红楼梦》里,言及茶的地方,有二百七十多处,吟咏茶的诗词,有十多首。在小说里,曹雪芹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茶事,光是茶的品类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在书中,他几乎写尽了茶类、茶品、茶具、茶事、茶人、茶理、茶道、茶仪。难怪有人这样赞美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没有对茶事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是绝对写不出五彩缤纷的茶事来的。可见曹雪芹不仅嗜于茶、精于茶、而且善于将茶带进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红楼梦》里的茶名,可谓名目繁多,诸如:“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龙井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漱口茶”、“茶泡饭”……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书中全都写得详尽而具体。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
古青瓷鉴真与欣赏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青釉陶瓷是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重大发明,创世界陶瓷艺术之先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青釉瓷的出现,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汤时期,史称原始青瓷。从考古资料记载,从山西夏县发现的原始青瓷瓷片标本来看,约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青瓷。这里我们且不研究原始青瓷发明的具体时间,但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到原始青瓷器的过程来看,实是人类历史一巨大的飞跃,也为后来宋元时期青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瓷器以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的器形,幽静文雅、深沉含蓄的气质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其釉质若冰如玉、晶莹滋润,釉色纯正淡雅、层次丰富。工艺讲究做工精细,线条流畅。鉴于青瓷器特有的风格,因此成为历代皇宦权贵,文人雅士追宠与收藏的目标。北宋时期的五大官窑除定窑外,其他均为青釉瓷器。特别是钧瓷,虽属青釉瓷系但不是普通的青瓷,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浑厚凝重的釉质、五彩斑斓的釉色居瓷林之首。青釉瓷器以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韵味列瓷林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星。如何欣赏,如何鉴定古青瓷器,就我近二十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谈一下看法。 判窑口是鉴定古青瓷的基础 元代以前青釉陶瓷器物的鉴定,窑口的判定是基础条件之一。
武汉博物馆藏清代鼻烟壶撷珍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 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成为朝廷官员、富人以及文人雅士较为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其主要成分是在优质烟草末中加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而形成,时人把它当作提神醒脑、活血防疫的保健之物。为了保持鼻烟的油性和味道,人们一般使用小巧玲珑方便携带、密封性能良好的鼻烟壶来盛装鼻烟料。
清康熙文房御宝 象牙雕填漆梅花笔筒等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清康熙文房御宝 象牙雕填漆梅花笔筒 清代 尺寸:10厘米 简介:此象牙填漆笔筒造型规矩,体量适中,牙质优异,色调温和,上口略大,下承三矮足,为清初之制式。其制作方法于象牙表面去地浅浮雕梅花纹饰,并开细节纹理,然后反复髹黑漆,直至漆面高度与纹饰高度相等,最后加以打磨修整,使画面黑白相间。由于时间久远,自然氧化明显,白色牙质已成黄色,形成温润的包浆,黑漆亦现褐调色彩。整体观感突破了牙雕色彩上的单调,体现了清代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视若无色胜有色:白氏留青艺术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竹刻”是从“竹简”又名“竹书”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古至今,各个时期有着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如,流派有皖派,金陵派,浙江派等。人物有:关希庵、伏仲谦、张希黄、郑文伯、汤硕年等。建国后,竹刻大师白士风继承并融合了各前辈诸派的长处,创立了白氏流派留青竹刻。 所谓留青竹刻,顾名思义就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像,铲去图像以外的竹青,露出有丝纹的竹肌为地。他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是一种视若无色胜有色的素色艺术品。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多聚居上海,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返本还原:佛教雕塑艺术的源与流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雕刻的精华。波斯艺术的装饰图形、希腊艺术的人体性征表现手法已可以找到传播的基因。 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一3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牛建陀罗与北印度的秣亮罗曾是贵霜王朝时期的两大雕刻中心。此外,在安达罗
钱斯华的雕塑世界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钱斯华 1963年出生于福建,1981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现就职于四川雕塑艺术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学会理事。
纯熟技艺 独运匠心 巧奇天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作品鉴赏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黄丽娟 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福建罗源人。1972年就职于罗源县雕刻厂。1978年考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现已有40年从艺生涯。擅长寿山石人物圆雕。由于色彩斑斓的寿山石给了灵感,创作了一系列现代感、装饰感强,生活气息浓的作品,自成一体。作品《两小无猜》、《嘎妞妞》、《妯娌》、《新装》等等分别获得金奖。 作品《台秀》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黑珍珠》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畲女》、《家书抵万金》等被马来西亚创价美术馆收藏。论文《丽娟解石》、《兰姑妈创作有感》等发表于海峡工艺刊物。作品集《黄丽娟现代雕刻艺术》、《黄丽娟创意石雕》由新加坡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出版发行。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办展,深受好评。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
九龙御天,大宇失色:陈容《九龙图》笔墨之间的龙腾气象
作者: 裴度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龙文化在中国上下数千年,源远流长,对我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时间以来,古代先民以各种形式的艺术语言对其进行了诠释,从远古玉器到建筑雕塑,从诗歌唱和到绘画艺术等都能从中感受到龙文化的精髓与奇妙。有着古代绘画史上绘龙第一长卷之称的《九龙图》在龙年再次到来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九龙图》南宋陈容作于淳祐四年(1244年),是其存世的稀有精品。纸本,墨笔淡色,纵46.3、横1096.4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卷首卷尾均有作者题跋,后有董思学、张嗣成(第三十九代天师,至正四年羽化,以墨龙著名)、吴全节、欧阳元(玄)、张翥、王伯易、清高宗诗跋,经耿昭忠、清乾隆、嘉庆内府、恭亲王府收藏,《石渠宝笈》亦曾著录,晚清、民国初年流往海外。全卷诗书画印结合,有说是开宋元代以后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先河。《九龙图》原画于1917年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曾是清皇宫的典藏瑰宝,如今国内所见多为其复制品。 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土,官至莆田太守。以画龙著称,传世作品很少。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宋后期,文献记载其诗文豪壮,长章巨篇杰状奇诡。
金威昕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爱新觉罗·威昕) 满族,1956年生,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教授,国家持证雕塑家,国家一级画家,师从于田金铎、曲乃述、杨美应、孙家彬、郭西河等大师门下。作品《夜以继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为乞求和平而哭泣的音乐家们》在美国获世界和平金奖。2006年受日本浩庸画廊邀请在日本东京办个人画展,其中大写意中国画马大受欢迎,被誉为中国现代马王。
< 1 2 3 ... 1819 1820 1821 ... 1848 1849 18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