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8499 条
-
成化彩瓷之磨痕现象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博会
烧制
艺术陶瓷
市场
艺术效果
味道
怀旧
陶瓷产品
-
描述:
在故宫藏瓷中,相对其他时代的各种瓷器,成化彩瓷数量上少了很多,种类也不多,且多为小件,而关于成化彩瓷上的磨痕对大家来说是一个疑惑。《南窑笔记》中有关彩料的说明,正是为了讲明一点:由于釉上彩两次烧造,因此都是加铅的低温彩釉,这类器物在使用时就容易脱落,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关于成化彩瓷上的磨痕。 关于成化彩瓷的颜色 关于成化彩瓷的颜色,《南窑笔记》上“彩色”条目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先於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於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区填出者是也。彩色有:矾红,用皂矾炼者,以陈为佳,用石末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用铅粉石末入铜花为绿色,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翠色则以京翠为上,广翠次之,以上颜色皆清朝名……” 关于成化彩瓷上的磨痕 以上这些颜色都是宣德、成化彩瓷所用的,宣德的紫、绿、黄、矾红器物,都是以这些作为彩釉料,成化时将其应用烧造出美艳的成化斗彩。我在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南窑笔记》中有关彩料的说明,正是为了讲明一点:由于釉上彩两次烧造,因此都是加铅的低温彩釉,这类器物在使用时就容易脱落,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关于成化彩瓷上的磨痕。
-
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渐成大产业
-
作者:
石庆伟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博会
烧制
艺术陶瓷
市场
艺术效果
味道
怀旧
陶瓷产品
-
描述:
刚刚在北京结束的一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把清代乾隆年制腰刀,以4830万元人民币成交,另一件乾隆瓷器粉彩描金佛像,从500万元人民币起拍,经过近50轮的竞价,最终以1081万元人民币成交。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和私人财富的增加,文物艺术品收藏和交易迅速壮大,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产业。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女士告诉记者,去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市场调整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国共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会1949场,成交额576.22亿元人民币。
-
2012年瓷器拍卖市场两头翘将成趋势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博会
烧制
艺术陶瓷
市场
艺术效果
味道
怀旧
陶瓷产品
-
描述:
,以1.686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明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然而另一方面,一大批明清官窑精品纷纷流拍,显示出市场日趋谨慎。进入2012年,瓷器拍卖市场究竟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 “两头翘”将成趋势 无论外围市场
-
浅议民国时期仿古瓷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博会
烧制
艺术陶瓷
市场
艺术效果
味道
怀旧
陶瓷产品
-
描述:
古董行把仿古瓷分两类,将本朝的仿古瓷,叫“新仿旧”;将前朝仿再前朝的,叫“旧仿旧”。一般都承认“旧仿旧”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并一致认为“新仿旧”收藏价值不高。2012年就是民国开国号一百年了,民国的“仿古
-
艺术风采联展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包辰初 1928年3月生,男,汉族,浙江龙游人。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在校深受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诸大师教诲。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艺术顾问、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杭州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校友美术研究院院委、杭州市西湖国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杭州浙派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曾任杭州日报主任编辑、杭州画院副院长、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力求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画风笔力苍劲,墨彩流溢、高亢辉煌,追求力与韵的充分体现。 唐明珍 1950年生于上海。196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3年结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和出国艺术展览。其中包括:“中国小幅油画展”,“中国现代油画展”,“全国宣传画展览”,“香港?中国东北油画大展”,“第二届中国静物油画展览”,“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韩人体艺术展”,“中国油画艺术展”,“纪念建党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化境长城外——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等国家级美展和历届吉林省美展并有作品获奖。
-
在虚拟的混沌空间穿梭:简评黄明进的油画创作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黄明进的作品,提出了对有关“虚、实”老话题重新认识的视觉意向 黄明进的作品,提出了对有关“虚、实”老话题重新认识的视觉意向。按照人类的生存经验看事物,凡与生活内容有着宏观和微观的对应关系的场景物态,一般被定义为“实”;而与之呈反向或不对应关系的,则被看作是“虚”。这些经验放在艺术层面,对“实”和“虚”的判断,会产生由“漂移”的不确定产生的困惑。如果说达·芬奇的《莉达与鹅》,是一种基于写实技法的“实”,那么其作品中的裸女与鹅的荒诞性色的情节,则充满了“虚”的嫌疑。然而问题是,“裸女”和“鹅”的独立元素本身是“实”的,所谓“虚”,是因为场景情态的错置移位而造成的拟化成像。同样的例子在达利的作品中,更可谓比比皆是:五官错位的人,形质错位的钟表,物象错位的场景,这些林林总总的实体虚幻的图景重构,把世象逻辑颠覆得本末移位,评估体系也失去了内在支撑。很显然,无论是在古典立场还是当代立场,都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看待不同的艺术事物,而应把那些处在流动中的艺术对象,放在流动的平台上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看黄明进个案,我们可能通过作品证物,获得较多的有关“虚、实”的理性认识。他的油画作品《在·不在》系列,苍茫诡异的片段山体,飘舞隐现的面具,在犹如月球蛮荒的寒冷语境里,营造出气紧迫压的拟意氛围。
-
世界最贵十大油画价格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第一位 波洛克的《1948年第五号》售价1.4亿美元 获得史上最昂贵画作的殊荣,波洛克将会为这幅价值1.4亿美元的画作而失眠。这幅画在一副优雅的4×8英尺画布上以画家特有的滴溅泼洒的艺术手法来进行风暴式设计并拨开油彩。这幅画的狂热买家是David Geffen,他于2006年购得此画。 第二位 克林姆特的《阿黛拉》售价1.35亿美元 当年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品之一——克林姆特的《阿黛拉》于2006年以1.35亿美元成交价打破了世界拍卖纪录,尽管澳大利亚政府想把这幅画留在本国,但是还是被Ronald S Lauder拍得。有传闻说几十年来,围绕这幅画一直纷争不断,二战前,纳粹宣布拥有此画。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沉浸在爱河中的迷人少女的爱情故事。 第三位: 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售价1.04亿美元 《拿烟斗的男孩》表现了毕加索向多元化社会的致敬。它描绘了瘟疫袭击下的复杂社会的方方面面闪光点。毕加索运用灰橙色和粉色的混合基调来创作这 幅画。这幅画的尺寸是100 × 81.3厘米,描绘了一位左手拿着一个烟斗的巴黎男孩。2004年,这幅画以1.04亿美元的天价在苏富比拍卖行成交。
-
张晓刚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出炉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市场快速回升的势头明显,不仅再次达到新的高度,在残酷的市场洗牌后,也再次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排头兵。 我们认为张晓刚油画市场拥有以下三个重要的价值因素: 1、张晓刚的油画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中
-
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 被传一人就能影响行业价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名人手札的拍卖价格在近几年之间,起码涨了十倍、二十倍。对于这种暴涨,上海古董圈的人开玩笑说,“跟张铁林有一定的关系,他早期能影响整个上海,上海市场就能影响全国”,因为他曾一个人包圆买下整场拍卖会上的全部手札藏品。 与众多名人收藏瓷器、当代油画不同,张铁林的兴趣集中在名人手札上,目前还属于不为太多人熟悉的古籍善本领域。深感演艺圈浮躁的他说:“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个古人,在精神上和他们对话,我也由此获益良多。”收藏起因手札性价比高 名人手札,就是名人亲笔写的信。张铁林介绍说,在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是魏晋时期文人陆机的《平复帖》。 之所以喜欢收藏名人手札,张铁林解释说:“这跟我喜欢用小毛笔字写日记有直接的联系,享受小字的乐趣。”大约十一二年前,张铁林偶然得到一位清朝不知名的人写的一封信,发现书法在信纸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似乎比大幅书法更加生动,自然,“我觉得手札的书法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更贴近书法的本原。过去的人不以手札为作品,手札里表现出来的都是书写者真实的性情,里面说的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而这些往往能体现一些名人在正史中见不到的性格侧面。
-
2011年度艺术关键词大盘点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参考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AUCTION 拍卖凶猛 哪怕只是十年以前,在中国大众的心目中,“艺术”和“拍卖”,恐怕还不如我们与某个非洲兄弟国家间的联系紧密。若那时向艺术家们提起“拍卖”二字,得到的多半是迷茫的眼神或好奇的询问。不过短短十年,艺术却早以由不食人间烟火的“上层建筑”,变成一门回报率颇高的生意。而其中,点石成金的拍卖市场,无疑是最大推手之一。 以拍卖而论,2011绝对是个“大年”。国内春拍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春拍上涨112.71%,环比2010年秋拍上涨15.13%。各家拍卖公司几乎都创出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近现代书画有3件作品破亿元,常玉以1950年创作的《五裸女》(成交价1.07亿元)成为中国油画作品破亿第一人,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o篆书四言联》,更是以4.255亿元的高价,刷新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拍卖纪录。 秋拍的势头同样凶猛。赵无极作品《10.1.68》以689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画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一号》,三年翻了三倍。国外的拍场也很让人激动,伦敦佳士得“战后和当代艺术夜拍”的成交近六千万美元,53件拍品中有47件成交,7位艺术家创下个人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