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8263 条
-
一辈子一杯茶:访“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艺术展发 起人徐结根
-
作者:
赵娴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2010年12月的广州茶博会琶洲展馆,一场名为“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的跨界艺术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创新形式,成为茶博会的一大亮点。 包括音乐人艾敬、紫砂工艺大师高振宇、服装与设计理论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当岐、陶瓷设计专家李泓、油画家李木、集美组艺术总监、建筑与室内设计专家林学明、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司徒安、工业设计专家石振宇、古琴大师王鹏、台湾时尚家居设计师叶宇轩、画家、当代艺术家、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等在内的12位文化艺术精英,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和艺术思想融入茶文化之中,亲手设计制作个性化十足的茶具,布置都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品鉴空间: 几百块茶砖被堆砌起来,以不完整的圆环围住一张古色古香的茶桌; 一块悬空的白布呈梯形铺开,中间放上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一张斑驳的老船板做成的茶桌,颇有些老北京的味道: 淡淡的青花被描绘到了中式家具上,传统的样式有了时尚的味道;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意味的话语,加之独特空间给予的宁静氛围,吸引了无数茶客流连其中。这场跨界艺术对话巡展活动由广州市恒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结根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主办,旨在从不同视角和艺术领域解读中国茶文化,表现中国未来茶道的境界和精神,引领中国茶业未来走向和茶道境界。
-
瓦壶天水菊花茶
-
作者:
叶梓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一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传说,此联的来历,是有一次郑板桥去会朋友,见朋友所居之处篱落有致,闲云野鹤,且在家中亮堂之处挂有一幅对联,联曰:“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郑板桥十分钦佩这位朋友对日常生活的泰然处之,遂在一番品茗叙旧后做斯联以相赠唱和。从此以后,这副如同大白话的对联,就渐渐演化成人们远荣利安平素、埋首于粗茶淡饭之俗世而不问国事政事的乌托邦式的梦境了。 无独有偶的是,清代画家顾士俊以此为题,作了一画,画名还径取其下联:《瓦壶天水菊花茶》。 顾士俊,字奕千,号逸仙,清代元和人,即今江苏苏州人。据朱栋的《墨香居画识》载,顾氏“善画墨菊,浓淡皴擦入妙,浅深向背如具五彩,群称顾墨菊”。关于顾士俊更多的史料记载,典籍似乎有些语焉不详,像是应验了他的名号“逸仙”似的,有一种云里雾里的虚幻之感。流传下来的这幅《瓦壶天水菊花茶》,要算这缥缈云雾里的一点真实山水了。可我费尽周折还是没有在自己收藏颇丰的古代画册里觅见其影。悻悻然了好一阵子后,2009年夏天居然在一个古代书画交易网站上与它不期不遇。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呀。
-
瞥见滇南琼玉之美
-
作者:
张楠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它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又有泥土的沉静与稳重;有陶器的质地,又有瓷器般的响声;有琉璃般的质地润泽,又显现出古朴斑驳的陶变机理——这就是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对云南省建水县生产的细质陶器约定俗语成的称谓。这种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器具,时到今日,真正能够熟知这种陶器制作的工匠亦不足百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仍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
冬日春影
-
作者:
乐儿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冬季里,难得一见的野生菊科花儿成丛成片地在村头屋角肆意怒放;城市街道的两旁,那一抹抹让人惊叹的金黄银杏叶正姿意地随风摇曳……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场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 汉服的颜色应该与季节的色彩相映交辉。因此,有了新生的绿与娇嫩的彩,有了秋冬迎寒盛放的鲜艳红色、黄色,树木苍劲枝干的咖啡色,冬日远山的黛蓝,还有欲黄仍绿的秋草色,叶落满地的金色…… 朦胧里的雨雾背景里,盛放的花丛旁,铺满金色落叶的山地上,参天的百年银杏古树下,一群穿着汉服的人儿徜徉其中。比起带着冰冷工业味道的现代服饰,传统的汉服与这古老的山林,融合得那样自然、清新而又动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 朱华 “夜闻猩猩啼。
-
梦里南浔,水乡茶生活
-
作者:
大茶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在清丽倩美的杭嘉湖平原,一颗颗晶莹夺目的珍珠点缀其上,如南浔、乌镇、西塘、菱湖、新市等。这儿,虽然不出产茶叶,但人们对茶——春季的新茶,却别样地钟情。这些旖旎的水乡古镇,宛如茶水里滋养的精灵,在梦幻般的似水年华中,不经意流衍着酽酽的茶俗茗风。 南浔别名浔溪、南林,地处苕城湖州东首,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有“丝绸之府、诗书之邦、镇志之乡”等诸多美誉。 南浔彝鼎圭璋,物丰人杰。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谓;至清末民国初,浔商“四象八牛”富甲天下,首届“世博会”摘金的“辑里湖丝”源自南浔,而嘉业堂藏书楼更是名冠吴越。 南浔茶风亦盛,邑中董斯张、汪日桢、陆长春等先贤嗜茗爱茶,嘉应庙(土地堂)的茶棚茶市尤为兴隆。旧时,南浔镇区有如意、万福、明园、南安、同福、凤椿、同春楼、三星阁、万阳春园等50余家茶馆。 南浔民风淳朴,好“以茶待客”。水乡诗人李苏卿先生曾深情地描绘道: 我们水乡讲究喝茶 喝花花绿绿的熏豆茶 喝茶里青青的熏豆 金黄的橘皮 黑白的芝麻 翠绿的茶芽还有 火红的丁香萝卜干 不论是谁来到水; 阿妈便泡出一碗熏豆茶 一碗有色彩的水乡温馨 一碗五彩六色的吴越文化 一碗成甜香的吴语乡情 一碗五彩缤纷的江南云霞 晨 清晨的南浔,恰似一盏临波起舞的芽茶。
-
瞥见滇南琼玉之美:赏建水紫陶茶器
-
作者:
张楠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它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又有泥土的沉静与稳重;有陶器的质地,又有瓷器般的响声;有琉璃般的质地润泽,又显现出古朴斑驳的陶变机理——这就是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对云南省建水县生产的细质陶器约定俗语成的称谓。这种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器具,时到今日,真正能够熟知这种陶器制作的工匠亦不足百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仍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或许是和这建水陶有缘,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我,却有幸在一次的云南旅行中遇到了让我为之倾心的建水紫陶茶具,与它相遇相识,欣赏到它别具一格的美好。 磨陶如杵现莹润 看到眼前的这把壶。第一个闪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线条优美、泥料纯正的紫砂壶。是的,如你一样,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一把紫砂壶。其实不然。若你仔细地端视,定能发现其中的端倪,这形制优美的提梁壶泛着莹润的光芒,那是上好的紫砂壶包浆之后也鲜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细腻油润,毫无陶器的粗糙摩挲之感。归属于陶器的紫水陶能有这样的质感,得益于它精良的打磨工艺。 “磨陶如杵”,指的正是紫水陶打磨之术的艰难。紫陶初出窖炉时,表皮粗糙一身火气,无金玉之光。因泥料无砂尚感细腻,经过精细的打磨而使紫陶明亮如镜,也因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不得不先用粗砂去糙,随后用细砂均匀地除去粗砂打磨时留下的拉丝,然后再用油石将坯面磨光,使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进行抛光细研,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让其浸透,以除却表皮上细微的灰蚀。
-
炭焙茶暖
-
作者:
小北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让心如一泓泉水,宁静,清澈,不再澎湃汹涌 让眼睛是雁羽梳理过的天空,不再有乌云的痕迹 让记忆拥有一拱大雨滂沱后的彩虹,记住难得的美丽 十二月的南方依然温暖如春,到处的花红柳绿,莺莺燕燕,没有一点冬天的样子,只是偶尔的一丝丝阴冷提醒着自己这已是秋末冬初的时节。而街上大大小小的茶店挂出醒目的秋茶上市的招牌,倒是加浓了这份虽不明显但却正悄然而至的冬天的味道。 总是很怕那一步步走近的冬季。南方冬季的冷不像北方那样明朗、凛冽,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阴冷,一种渗到骨子里面的阴冷。在这样的季节里,一杯氤氲着热气的传统炭焙铁观音成了冬日最奢侈的享受、最温暖的感动。 眼看已经到了冬季,却始终没有喝到秋天的好茶,心中多了份惦念之想。细心的朋友看出了心事,便安慰说:放心,好茶还怕没有,就怕你喝不过来呢。八面玲珑的朋友总是不会让人失望,不几日,就笑嘻嘻地邀我出去品茶。 喝的茶名为“咏炭”,名字的灵感来自于“咏叹调”(一种形式多样、极富感情色彩的歌剧表现形式,给演员最宽广的发挥空间)。它既蕴含着此茶乃传统炭焙而成,也概括了这茶整体的内质。 拿起干茶,放到面前仔细地嗅,初闻有淡淡的蜜香。
-
醉美安吉觅茶踪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初夏的江南,繁花落英,柳荫深碧,毫无半点骚客笔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春之意。 从杭州长途汽车北站出发,沿国道104线行驶,至彭公乡转入省道004线,约45分钟车程抵达安吉县城递铺镇。刚出站,老远就望见“千道湾白茶”的客车在站口等着了。坐上车,再沿省道110线朝溪龙乡行驶。这个位于安吉县东北部的乡村,西苕溪蜿蜒流淌,天目山余脉翠黛逶迤,是安吉白茶的主产区之一。透过车窗,一大片舒心的油绿肆无忌惮地在视野中蔓延,绿了竹林,绿了茶山。游目骋怀,让人早已将身心的疲惫抛却。 黄杜村上“一把锁” 车在省道011线行驶了10多分钟后,拐进一条平直的水泥路,沿途屋舍俨然,翠竹扶疏,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尊石雕。“这里就是黄杜村,是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之一。你刚才看到的那些雕塑都和白茶文化有关。”湖州茶友大茶介绍道。他常年从事吴越地区古茶事的探索,平日里也喜欢去四处游走问茶,光是安吉,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去,遇上茶季,一个月去两三次都不止,所以由他做向导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千道湾”到了。才下车,一位身着浅灰色西服中年男子从办公楼里迎了出来,他叫陈锁,是“千道湾”的“一把锁”。
-
“阿亮找茶”之台湾茶器的兴起与传承(二)艺术成就台湾茶器产业
-
作者:
吴德亮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2010上海世博的台湾馆深受瞩目,其中精湛的茶艺文化展演更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提供赞助的厂商正是近年以茶器闻名两岸的“陶作坊”。 创办人林荣国毕业于台湾师大工教系,主修陶艺制作却没有“专心”当一位陶艺家。反而在1983年创立“陶作坊”,专业于茶器与生活陶艺的开发。历经近30年的努力,如今已建立一套完整茶器架构的王国,不仅深受两岸茶人的喜爱,更扬名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十数个国家。今天的“陶作坊”已经成为台湾茶器由艺术家带动创作风潮,进一步成就相关产业的鲜明案例。 林荣国从学校毕业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制作茶器,并矢志打造台湾特色的茶器。在1983年台湾茶艺达到鼎盛之时,林荣国从客厅设立工作室拉坯开始,作品逐渐受到肯定后才正式设厂。“陶作坊”的原料大多为台湾陶土与日本瓷土调配。煮水器则使用特殊调配的低膨胀耐热陶土。注入人文的意涵。而2006年采用天然岩矿结合陶土调配而成的“老岩泥”。更将陶艺与茶具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一胚体呈现朴拙、千变万化的质感,以及自然粗犷的窑变拙趣。由于老岩泥壶导热较慢,醇厚的茶汤能安然稳于壶内,茶香更能在老岩泥的包覆与气孔流动中瞬间爆发。
-
陶冶禅心“天惠釉”
-
作者:
雨窗闻笛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无心到处禅。 摈弃尘劳的羁绊,处处无心,处处任运自然。窑火与陶土本无心,陶者既无心亦有心,心行处灭,旷然无念,是为无心;取法自然,蕴藉禅意,是为有心。于天地间捕捉一丝天然,于空灵中采撷一缕灵妙,揉入陶土,随缘赋形,在灼炽的烈焰中完成了具足圆满的轮回。陶土、窑火与陶者在不经意间水乳交融,熔铸一体,化作了“天惠釉”身上厚重的褚色。 凝重却不滞重胶着的釉色,深浅不一地“涂饰”于器身,如深埋经年的铁器,飞逝的流光剥落了它曾经青涩的锃亮,披上了一层遍历沧桑的锈。拙朴典雅的器形,折射着陶者刹那闪现的灵光与汗漫无际的遐想,简繁得当,张弛有度,或内敛,或夸张,或抽象,或具体,滤净了雕饰与浮夸,虽为人造,宛若天成。端详,摩挲,赏玩,品味,仿佛同一名禅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没有语言,没有表情,每一处细节的妙意,心领神会时,会心而笑,不落言筌。 菩提壶 菩提本无树 恰如其名,参透它的隐喻无疑是需要明心见性的。拙雅的壶身,毫不掩饰斑斑的“锈迹”,由底部生出的一圈圈“年轮”,缠绕着拉坯时的印迹在壶的两耳上化成同心圆。如涟漪般层层荡开;壶嘴由下往上渐渐隆起,像昂首报晓的鸡首,透发着原始粗犷的美;微微外翻的壶口和微微鼓起的杯盖互为阴阳,契合地一丝不苟;杯盖的壶钮则颇为抽象,同壶嘴隆起的别无二致,似飞鸟欲振翮高飞,飘逸出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