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8263 条
-
青花瓷的另类杯具
-
作者:
雨窗闻笛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从第一件青花瓷在窑火中诞生之日起,色白花青的它就注定要领略世人惊羡的眼光。自唐滥觞,历两宋之沉寂,至元则臻于成熟,步入鼎盛。当它作为饮茶的器具时,其“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罄”的特质,更是能把茶汤的色香味发挥到淋漓尽致,从而被爱茶人视若掌珍。 青花瓷茶器以器身的青花纹饰见长,花草、鸟兽、虫鱼、人物、吉祥图案等等,不一而足。
-
青花瓷的另类杯具
-
作者:
雨窗闻笛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青花瓷的另类杯具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的杯具,是因为它们在继承传统器型、图案、纹饰等基础上予以创新,尤其是在器型上,它们选择性地吸收酒具、食具、清供等器具的造型特点,并将其部分“基因”转移到茶具身上,恰到好处地兼容并蓄,赋予了这一古老瓷器崭新的时尚元素与文化韵味。 小巧 品茶,最关键之处莫过于一个“品”字。
-
青花瓷的另类杯具(下)
-
作者:
雨窗闻笛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青花瓷的另类杯具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的杯具,是因为它们在继承传统器型、图案、纹饰等基础上予以创新,尤其是在器型上,它们选择性地吸收酒具、食具、清供等器具的造型特点,并将其部分“基因”转移到茶具身上,恰到好处地兼容并蓄,赋予了这一古老瓷器崭新的时尚元素与文化韵味。 小巧 品茶,最关键之处莫过于一个“品”字。“品”有三“口”,意在品茶时,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啜慢品,而非“一饮而尽”式的牛饮,因而在品饮器具的选择上就主要着眼于“小”、“巧”,这种器具在功夫茶中颇为常见。清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品武夷岩茶的器具,他品得非常仔细:“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恬情悦性……”“品”之妙处,不言而喻。 这组“四君子(梅兰竹菊)”杯,造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却一反品茗杯“口大足小”的常态,消除并统一口、足的界限,使其成为较为规整的圆柱形,显得小巧玲珑。杯身所绘的青花腊梅、幽兰、修竹、淡菊,摇曳生姿,雅意非常,适于品芽叶嫩度高的茶品,如西湖龙井、银针白毫、君山银针、茉莉春毫等。
-
特展馆里的白茶时光
-
作者:
chatty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世博园,一个小小的特展馆因为有茶而走进人们的视线,来往的游客中大多是闻香寻茶而来。中国茶与中国茶艺是珍贵和美好的事物,每个寻茶的人都怀着虔诚的情感: 来自中国福鼎的白茶清香幽远,独具魅力,像蛊物般俘获着人心。走进特展馆的中外游客或驻足欣赏白毫银针的曼妙身姿,或静坐品尝白牡丹的清冽芬芳,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白茶。 特色馆里的特色 上海世博园里有个一层小展厅,名为“特色商品展”,规模不大,也不起眼,可是一旦走近这个展厅,都会被那沁人心脾的茶香吸引,展厅里除了设有和世博会相关的画报、徽章、玩偶等纪念品专柜,更多的是中国茶专柜,这些茶品牌是作为世博会的特许供应商品而入驻园里的。 作为特许商品的中国茶,逐一数过都是国内鼎鼎有名的茶类,杭州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山东日照绿茶等。而有一处展览柜前每天都能吸引不少的游客驻足欣赏,更多的游客愿意花上宝贵的时间坐下来品尝一番。这里展示的是福鼎天毫白茶,被其他展柜的人戏称为“特色馆里的特色”。 天毫白茶的工作人员身着白底青花旗袍,旗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国际上向来都能让人为之注目,特别是在国际知名影展的红地毯上,只要身着旗袍的中国影星都是闪光灯捕捉的亮点。
-
小“器”纳大干
-
作者:
雨窗闻笛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青花中国风 一提起青花瓷。人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和中国联系起来了,它是最中国的元素之一。 这一微型青花杯壶组,由一壶四杯组成。明人陈继儒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陈继儒只说到“三人”就打住了。而“四人”刚刚好,是一个极限了,到“七八人”就是“施茶”了。 壶是颇为常见的器型,为鼓腹,而在壶肩的部位有双耳,它们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之外,还很有实用性和开放性:既可在执壶冲瀹时起到防烫手的作用。又可在两耳间安装竹、木、藤制的提梁,使其变成提梁壶。壶身与杯身的图案并不繁复,只有几朵类似于笔画简约的、红芯蓝瓣的花,类似梅花,剩下的则是较多的留白,素雅而有君子之风。 青花西域风 陶瓷作为中国的特产,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中国,因而“中国”的英文单词与“陶瓷”单词一模一样。自唐代始,陶瓷就和丝绸一起从陆路和海路输往国外,尤其是输往西域一带的陶瓷,在器型与图案上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情。 较之中式的传统茶器,为了满足加佐料调饮的需求,增加了一只砂糖罐,而且杯壶也都多了一只托盘。这种变化还体现在造型上,壶口与杯口呈花瓣形,就像一朵半开的郁金香,蕴藉温婉。
-
无上清凉云茶会
-
作者:
王迎新
灰鸽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苦夏将逝,清秋近古滇故里,高天流云。 轻煎流水,敲闲句一期一会,且吃茶去。 正值立秋之令,得众茶友襄力共举,筹备多日的“无上清凉云茶会”于景星花鸟市场旁的千典会馆成行。“无上清凉”取自于弘一法师“无上清凉”之句,寓意吃茶清心,也正好对应了初秋轻寒消酷暑的时令。 午后未时,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众人未及落座先赏美席。 六席茶分别取吟秋佳句为题。王柏取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湛蓝的粗麻席布上撤落点点莹石,犹如夜空繁星新雨后,洒釉陶碗里插了几只小白菊,一派疏朗秋意;刘亚梅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秀灵动。一方覆着青苔的山石入景,点染出般般清灵生趣;龚志琼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色彩稠丽。茶器选的是稳重厚实的建水紫陶,草拟出一山滇南秋色;裴芮“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两句,化日本“枯山水”之意,碎石成溪,几片红叶随意飘零;郑寅山的“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融入了云南大理腊染布和华宁窑陶器等元素,敞口陶盏里斜插一枝秋海棠,画题点睛。 我选了“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两句,啡色麻席布上铺一帘竹丝,清末民窑青花瓷钵里一枝竹一盏荷,铜盏托,手工紫砂盏,竹席上三两只青莲子,席那一端的碗里漂了两朵碎菊。
-
两且说壶:紫砂的装饰艺术(下)
-
作者:
且饮且读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是举世闻名的,从先秦的彩陶到汉至唐的长足发展以至宋、元、明的鼎盛,演绎了一条绚烂至极的文明大道。中国陶瓷的发展除了在造型上的不断创新之外,带动着陶瓷发展前进的主动力是“釉”的调配与进步。青花也好,釉里红也罢,无不充分展示着匠人高超的烧造技艺和艺术表现力。釉的高妙运用正是中国陶瓷能独步天下的主要原因,它对国外陶瓷的影响力甚至到近现代依然强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欧美的现代装饰艺术运动中,法国陶瓷的设计就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彩釉瓷器的痕迹。显得非常单纯典雅。 显而易见的更是瓷器对紫砂壶的深刻影响,不说造型上紫砂壶有多少款式是瓷器的承继和化用,就是连“釉”也被紫砂工艺者们移植到紫砂壶上了。这种探索无疑是大胆但又是冒险的。我们可以考查一下紫砂壶历史,来简单梳理一下彩釉装饰与紫砂壶的结合过程。 皇家风尚彩釉壶初显 紫砂壶从万历到明末就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迹象,出现了以“四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为代表的一大批紫砂壶制作高手。到了清前期,紫砂艺术更是进入了鼎盛期,以陈鸣远和邵大亨为代表的制壶名手更是扬名海内外。以至“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
一辈子 一杯茶
-
作者:
赵娴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2010年12月的广州茶博会琶洲展馆,一场名为“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的跨界艺术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创新形式,成为茶博会的一大亮点。 包括音乐人艾敬、紫砂工艺大师高振宇、服装与设计理论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当岐、陶瓷设计专家李泓、油画家李木、集美组艺术总监、建筑与室内设计专家林学明、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司徒安、工业设计专家石振宇、古琴大师王鹏、台湾时尚家居设计师叶宇轩、画家、当代艺术家、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等在内的12位文化艺术精英,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和艺术思想融入茶文化之中,亲手设计制作个性化十足的茶具,布置都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品鉴空间: 几百块茶砖被堆砌起来,以不完整的圆环围住一张古色古香的茶桌; 一块悬空的白布呈梯形铺开,中间放上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一张斑驳的老船板做成的茶桌,颇有些老北京的味道: 淡淡的青花被描绘到了中式家具上,传统的样式有了时尚的味道;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意味的话语,加之独特空间给予的宁静氛围,吸引了无数茶客流连其中。
-
陶瓷的“洋范儿”
-
作者:
乐儿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工作室外的墙面镶嵌着青花瓷残片,室内筑有小池塘,还有一整面墙壁的立体花卉,置身这里,各种美妙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从这样精巧的设置中不难看出陈琰作为艺术家独到的眼光与审美。 在这里,最夺人眼球的是陈列的各种陶瓷艺术品,它们均出自陈琰之手,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足迹。 青白釉浮雕提梁壶 这款青白釉提梁壶壶型是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款式,壶的把手自壶肩部分凌空而起。使整个壶体显得气势高昂,古朴大气,而且提梁的形制采用了圆形的竹子来制作。 釉色也传承传统青白瓷的特征:白中泛青,青中有白,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水润,光照见影。 整个壶乍看起来和传统的提梁壶毫无二致,仔细端详才可发现其中的别出心裁。壶身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刻、印暗花的图案,而是采用西化的浅浮雕手法将抽象的裸女形象定格在了壶上。 壶型和釉色的传统和前卫大胆的装饰图案形成强烈的对比,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审美在这小小的茶壶上融合得恰到好处,华美而不张扬。 釉里红瓷壶组 第一眼看到这组釉里红壶就被它吸引,无法再将初线从它身上移开。简洁的造型、简洁的釉色构筑了简洁而优雅的它。
-
“阿亮找茶”之台湾茶器的兴起与传承(一)台湾创新茶器
-
作者:
吴德亮
来源:
海峡茶道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泡茶风气开始在台湾兴起,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茶器的需求乃应运而生。不过当时本土茶壶不多,主要为来自中国大陆的潮汕壶或宜兴壶,只是两岸当时尚处于严重对峙阶段,所有紫砂来源都经由香港或以渔船夹带的方式引进,包括今天已飙破天价的许多明、清与明初古壶在内。 由于茶壶供不应求,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有业者透过转口贸易引进紫砂陶土,以灌浆或拉胚方式仿制型态神似的“台湾紫砂壶”,甚至仿潮汕壶的作法在外观喷上朱泥浆;也有陶艺家以陶土拉胚后上釉烧制“陶艺壶”,两者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市场,可见当时台湾茶艺的盛况。 其实台湾早在日据时代,苗栗与莺歌就有茶器的产制,代表人物为客籍杰出艺术家吴开兴,只是品项与数量甚少,无法形成气候。 1974年,蔡晓芳首度以各界惊艳的“宝石红釉杯”,开启台湾现代茶器创作的序曲。此后即不断接受各界如陆羽茶艺中心等委托,制作出系列经典茶器。1978年~1985年日本茶道更慕名来委托制作专用器物,以青瓷、青花与釉里红为主。1984年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委托,为新设之“三希堂”研制茶具后,“晓芳窑”更是声名大噪。 陶艺界普遍尊为“当代台湾官窑主人”的蔡晓芳大师,从传统中创新火候,无论器形或用釉均堪称无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