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6606 条
-
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赏析
-
作者:
王宁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红楼
省博物馆
文物价值
元代
国家文物局
青花
谷仓
-
描述: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元代瓷器。1979年它入藏江西省博物馆以来,专家和学者对其独特的造型,复杂的工艺,丰富的内涵、珍贵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名列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6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之中,禁止出国出境展览。
-
再论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下)
-
作者:
马文宽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青花瓷
阿巴斯
中国
早期
伊斯兰
叙利亚
-
描述:
四.元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的相互影响(一)早期伊斯兰青花陶器的发展。在10世纪阿巴斯王朝衰落以后,怀揣绝技的制陶工匠纷纷迁往埃及和叙利亚,因而它的各种精美陶器,包括早
-
再论中国青花瓷与伊兰青花陶(上)
-
作者:
马文宽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伊斯兰世界
白瓷
生产
伊斯兰因素
唐三彩
唐青花瓷
世纪初
元青花瓷
中国瓷器
-
描述:
,如他们仿唐三彩折沿三足盘(图1)生产出了黄釉篮梅花点纹折沿三足盘(图2)⑦。这里应着重说明,唐代生产的折沿盘是仿伊斯兰及以前中亚的金属器,但唐三彩折沿盘下的三足有三种形式,即圆环足、柱形足和撇足
-
议伊朗阿迪比尔寺元青花
-
作者:
杨俊艳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中国大陆
伊朗
牡丹
元代青花瓷器
造型
阿拉伯文
梅瓶
伊斯兰
莲池
-
描述:
2009年3月在首都博物馆《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中,有6件回国省亲的伊朗阿迪比尔寺收藏的元青花(图1),它们与来自中国大陆20多家收藏机构的70多件元代青花瓷器汇聚一
-
旅顺博物馆藏漳州窑五彩大盘
-
作者:
孙传波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福建省
旅顺
馆藏
大盘
20世纪80年代
漳州窑
国内外
-
描述:
漳州窑是福建省明末清初生产外销瓷的著名瓷窑,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大规模发掘以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漳州窑主要产品有漳州五彩、素三彩及青花,这些瓷器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着国内外学者的“华南三彩”、“汕头器”及“克拉克瓷“(日本称“荚蓉手”)的窑属问题,
-
宋元遗珍 明清精粹——记首都博物馆海外华人及海峡两岸重要收藏家珍藏展
-
作者:
子蕈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青
涿州
董其昌
遗物
礼部
胭脂
鱼脑
积垢
青花
细理
-
描述:
为增进海内外华人文物界、收藏界的文化交流,由首都博物馆主办,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 《盛世气象一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于2009年11月10日至29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展示已故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王己千(季迁)旧藏,以及家族成员部分藏品近30件。作品包括了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和璀璨成果,书画珍品题材丰富、内容经典,有不少是艺术史上的代表作。 王己千(季迁) (1907-2003年)是中国书画鉴藏界的重量级人物,师承已故鉴定家、画家吴湖帆,与当代负有盛誉的徐邦达同出一门。1947年王己千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事考察工作。亲眼目睹半个多世纪以来,失散的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源源不断的由亚洲和欧洲流入美国。旅居纽约曼哈顿五十多年间,他奔走四域,累积家资尽赀书画,孜孜不懈地寻藏散失的名作巨迹,传播中国文化。被称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捍卫者”, “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1973年和1999年王己千先后拿出宋元书画计37幅,捐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中包括那张引起全球艺术史学者高度关注的五代董源《(溪岸图》,引发了一场以《溪岸图》为主题的针对中国古书画鉴定、绘画史、画家研究的讨论。鉴于王氏家族在提高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199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设立了“王己千家族艺术馆”,专门陈列王氏收藏的中国书法与绘画。此馆落成,进一步奠定中国传统书画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古书画在艺术市场的重新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次展览的重要作品有: 郭熙《秋山行旅图》,绢本设色,纵140、横96.5厘米。郭熙(生卒年不详)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曾为御画院艺学,后升至“翰林待诏直长”,是画院的最高地位。郭熙主要创作活动在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 -1085年)。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画面正中峰峦迭起,主峰高耸,近景处溪流清浅,岸边岩石裸露,有杂树一丛,远处云深雾浓,依稀有群…莽莽。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则: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此图白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境界阔大,使人观之精神振奋。又以卷云皴法表现“西北之山多浑厚”的状态,气势雄壮,盘礴而连延,拔萃于四野。此图曾经晚清著名收藏家庞莱臣鉴藏。著录于汪由敦撰《松泉集》、庞元济撰《虚斋名画续录》、陆心源撰《穰梨馆过眼录》。郭熙《秋山行旅图》是王己千凭借几卜年积累的深厚鉴赏功力,于1999年在海外拍卖行斥巨资竞得的一件珍品,当时曾突破中国古画近10年在海外拍卖的最高纪录。之后,该画一直深藏美国,很少有人一睹其真正风采。这一次,郭熙名作归还敝里展出,使国内观众有幸近距离欣赏她的艺术魅力。 陈容《墨龙图》,绢本手卷,纵31.5、横118.5厘米。陈容(生卒年不详),字公储,自号所翁,福建长乐人。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官郡文学,人为国子监主簿,出守篙田,曾人贾似道幕中。时与名士论文讲艺,敷绎大义,土习以兴。陈容以善画墨龙得名,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巽水成雾,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图中画二龙戏珠,两条蛟龙跃出水面,在雾气中翻转腾挪,引起浪花急湍。墨气沉郁,很好的突出了龙这种神物神秘而强悍的力量。此图为近代著名鉴定家收藏家张珩旧物,这是他在三十岁时得到的一件寿礼。张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收藏过眼古书画的经验,将这幅无款之作鉴定为陈容笔墨。 吴镇《竹石图》,水墨纸本,纵100、横33.5厘米,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卜卦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吴镇还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但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此图取景简洁,意境清幽。图中绘方石侧立,竹枝斜出。石块用重墨勾画轮廓,复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加以皴染,笔墨浑厚苍润。竹枝斜斜伸出,细劲的枝条挺拔而富有弹性,昂扬的姿态得“意在画外”之趣,且使画面趋于平衡。整体画面欹中寓平,稳中求变,表现出作者控制全局的高超技巧。画面上方的草书长题,挥洒自如,气韵连贯,使“诗、书、画”融合为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提升了此画的审美价值。此图有清内府藏印“乾隆御览之宝”、 “心赏”。此图曾经张珩收藏,画面右下角钤有“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 该展展出的宋元名人墨迹册亦十分珍贵,名家如林,佳作纷呈,堪称是一部用墨迹垒起的断代书法史。 王己千生前曾希望举办个人收藏展览,有意将他的重要收藏捐献给祖国。2003年夏天,壬己千计划在国内出版一部书画作品集及回国举办首次个人展览。不幸的是,展览画册付梓之际,老人突然辞世。这次首都博物馆举办“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将王氏家族重要收藏展示给家乡同胞,是对这位鉴藏界名宿的真挚告慰。 王氏家族后人秉承王己千老人的这份公益心,首次将家族收藏的重要书画在首都博物馆公开,让国内收藏界艺术界人士饱览宋元遗珍真容。更重要的是,这一隆重的“省亲”,对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与《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同时出展的《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同样精彩。展览由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鸿禧美术馆协办,是海峡两岸收藏界联袂举办的公益性文物收藏展,展览汇萃两岸重要藏家倾心珍藏的自宋代至清代的书画、瓷器、玉雕、文房清供等文物展品,共计70余件。 内地参展文物有宋代马远《山水》册、元代林子奂《豳风图》卷、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罐”、清代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等。 台湾方面遴选出50余件资深藏家的重要藏品来京参展,其中有沈周《和香亭图》卷,明永乐“青花缠枝纹天球瓶”、明永乐“甜白暗花八吉祥莲纹僧帽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等珍品。 展品整体突出经典性、传承性和文化价值,高端地展示当代收藏的杰出成果和审美取向,为国内民间收藏提供重要价值参考,也为两岸文物界交流和研讨提供良好机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海峡两岸,同根同族,海峡两岸的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共同遗产。如今,由海峡两岸收藏家共同参与,由首都博物馆、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联手,促成了这些文物在北京相聚。 这次展览既是一次两岸藏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交流活动,也是一个呈现海峡两岸民间收藏成就、专业水准的文化盛事。真正成为一次“展现中国文物、促进两岸交流,引导收藏理念、推动收藏风尚”的盛会。 北京市政府一直着力推动文博业的展品资源与展示的社会化,公益性,首博推出的“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及“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为北京博物馆的“窗口”增添了一项亮丽的展览内容,同时也有赖于首博这个平台,让两岸三地见证中华文明历程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聚,为缤纷绚丽的当代收藏史写下值得珍视的一笔。
-
自成体系 精益求精
-
作者:
门人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中国古代
自成体系
故宫博物院
学习深造
文物收藏
大众传媒
学术思维
收藏理念
瓷器
-
描述:
翟健民先生的收藏情结 推荐词:翟建民先生是知名瓷器收藏家。主要收藏宋代和明清官窑瓷器,近年在大众传媒参与收藏类活动极活跃,对于瓷器收藏理念的传播颇具影响。 翟健民,1956年10月生于山东烟台,青年时代投身文物收藏,1988年创办永宝斋。1999年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深造,后又进入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学习深造。前后七年中,在权奎山、秦大树教授和金卫东导师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文物方面的知识。现为香港求知雅集及东方陶瓷学会会员。翟先生认为,融入学术思维,收藏与研究并重才是真藏家。 求知雅集创办于1979年底,是香港继老一辈收藏家创办的敏求精舍之后新生代的藏家团体,但已故瓷器收藏大家葛土翘,以及燕笙波、罗桂祥、杨永德、张宗宪、曲桂流等名流都曾是该会中坚。相对于敏求精舍的传统而言,求知雅集的队伍更具活力,翟建民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精力充沛的收藏新锐。 他主张,应积极吸收前人的经验,但不能墨守成规,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接受和总结新经验。前人经过多年积累得出来的经验,在鉴别和收藏之中应该非常重视,不可随便取舍,并需结合实物去慢慢体会。前人的经验只是在说从前,不可能是完美的和永恒的,都存在局限性,因此,在个人的收藏实践中,需要灵活处置。前人没有提到或者没有见过的器物不宜轻易否定,前人认知当中错误的地方也需要注意,自己用心体会,细心总结,提炼新的经验才会丰富自己,避免犯错误。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并借鉴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因为时代总是在进步,前人的认知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所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元青花瓷器的研究就是一例。 在考古学科未建立之前,前人的经验占据主要位置(包括学界和古玩商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但时至今日,国内外的考古学界、美术史研究界、工艺史研究界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许多重要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纷纷推出,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图录纷纷出版,收藏家的知识结构和鉴赏视野绝不能再局限于从前的经验和认识,必须大量借鉴和吸收权威学者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主动地去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 在过去的古玩收藏圈里,一些认识原本是错误或者臆造的,但是一直在流传,时间一长反被很多人仍然认为是“经典”,其实却是误区。在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时候就能辨明对错。又例如在五年前,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开始刊行公布,这对收藏、研究清代官窑瓷器和清宫艺术品的作用非常大,其中详细的原始记载丰富甚至改变了我们之前的认识。其中何为洋彩,何为珐琅彩均有明确交代,如果我们不关注,肯定就无法发觉自己所藏清宫御用瓷器在宫廷历史文化之中的位置。 翟先生还非常重视窑址调查和考古研究方法的运用。他说:我本人较偏重于瓷器收藏。其实收藏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我收藏一件瓷器,不光是觉得这件瓷器很美,十分珍稀名贵,更重要的是我要知道潜藏在这件瓷器背后的信息,例如它的产地和烧造工艺、纹饰的内涵,制作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宋辽金元时期北方地区的瓷器,生产窑场众多,风格类似。例如黑釉之中的油滴品类就有七八处主要窑场在烧造,大体相同,传统经验无法将之区分,一概都叫做磁州窑油滴。在我自己收藏过程中,解决的办法就是到窑址实地调查,参观各地考古所、博物馆,收集各窑址出土标本,然后统一细致对比,只有这样我才能理解和辨别。又例如,过去我对于磁州窑的背景其实所知甚少,但是自从到过河北省邯郸市看过观台窑址之后,满山遍地的窑具和瓷片,更能深入地体会观台窑当时的烧造工艺和盛况。这是名副其实的正宗磁州窑产品,而其它则只能算是磁州窑系了。考古机构对观台窑址的发堀报告,提供解决了传统鉴定中与考古地层学结合的科学依据,能更加精确地判断传世磁州窑器物早、中、晚期相对确定的年代,能根据这些资料鉴别出属于观台窑产品还是其它窑口的产品。这正是传统鉴定家丰富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方法,也使传统鉴定更为科学。全中国所有已经发现的窑址,都遍布着老一代鉴定家的足迹,他们大多实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先人垂训。同理,作为瓷器收藏家也绝对离不开窑址调查。如果收藏瓷器不去窑址考察,是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的。 此外,翟先生介绍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收藏界而言,是一种新的视野、新的尝试。许多海外收藏家出版自己藏品图录之前,都是聘请学术界的权威学者为之整理,撰写论文,这一点应该值得国内收藏家学习。这也是提升自身藏品学术含金量的重要方式。 当然,收藏还贵在自成体系和精益求精。众所周之,收藏的类别很多,瓷器之中就可以细分出许多类别,所以,收藏要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经济实力,最好选择一个类别或是收藏方向,切忌空泛。需要专致以求知收藏的真谛;需要通过自成体系引领自己的认识逐步深入,带动藏品的品质提升,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就目前海内外著名的收藏家而言,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藏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藏品与藏品之间相互彰显,令藏品整体的品质达到最佳配置。以这样的藏品群,既可以开展学术研究,令自己体会收藏之乐,又能收获新的学术认知。 (门人整理)
-
岭南广彩:远去的华美
-
作者:
王文虎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彩瓷
织金
艺术
釉上彩
广东
康熙年间
广州地区
省博物馆
中国瓷器
-
描述: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
-
昆明的记忆
-
作者:
王晓琦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思成
沈从文
西南联大
昆明
牛肝菌
林徽因
施蛰存
设计方案
王力
云南大学
-
描述:
昆明原本就是文人骚客们向往的城,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了一个时代文化精英们的共同记忆。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春城一度的流行语。1938~1946年的春城,迎接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批客人。同是赴国难,同是跑警报,同是穷困潦倒,同是莫谈国事,站在同一时空的舞台上,文人学者们却表演着五彩斑斓的剧目。昆明承载了那段悄然流过的文化历史,于是,变为不一样的城。她活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浅吟低唱里,成了他们后半生魂牵梦绕的念想,那念想里饱含了多少辛酸与甜蜜、悲苦与欣喜、无奈与坚持,后人无从知晓。万般历史只成过眼云烟,惟有春城依旧是纷纷细雨,满眼繁花。
-
从“杀殉”到木偶戏
-
作者:
清华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演艺术
木偶剧
台词
木偶戏
诙谐幽默
-
描述:
木偶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小木偶们体态玲珑,动作滑稽,再由人们配上诙谐幽默的台词,往往逗得观众笑声不绝。可是,木偶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