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226 条
-
四川省华蓥市山地灾害严重
-
作者:
吕儒仁
来源:
山地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械制造厂
冲蚀沟
华蓥市
泥石流
溪口
排洪道
红岩煤矿
矿碴
四川省
山地灾害
-
描述:
之一,也是四川建材、机械工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特别是1985,1986两年,华蓥市出现严重山地灾害,损失巨大。1985年5月14日,市辖南部的溪口河上游支沟阎王沟和唐家河坝沟中上段,4小时内
-
习作选(油画、水彩)
-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美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质量稳定
纯碱生产
白度
粘土
泥料
解胶剂
球磨粉碎
生产条件
注浆成型
细度
-
描述:
习作选(油画、水彩)
-
广元市凤凰山公园的“百鸟朝凤”大型浮雕陶瓷镶嵌壁画
-
作者:
吴静
黄学文
摄
来源:
广元市地方志通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煤矿
瓦斯爆炸事故
力控制
特大伤亡事故
安全生产管理
小煤窑
自治区
委员会
认真贯彻
人民政府
-
描述:
广元市凤凰山公园的“百鸟朝凤”大型浮雕陶瓷镶嵌壁画
-
雕塑人生(报告文学)
-
作者:
陆镇康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专精
画院副院长
中华诗词学会
张迁碑
别墅式
字距
结体
-
描述:
雕塑人生(报告文学)
-
略论孙中山文化思想的特点
-
作者:
左双文
来源:
广州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文化
近代化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历史地位
物质文明
思想体系
孙中山
思想特点
文化思想
-
描述:
孙中山文化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份。在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汇、多元并存的五彩纷呈的背景下,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有什么特点?回答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文化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
铝碳、镁碳耐火材料显微镜试样的磨制
-
作者:
高国忠
来源:
硅酸盐通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显微结构
薄片
试样
刚玉
中碳钢
石墨
镁碳砖
方镁石
磨削
镁碳耐火材料
-
描述:
在观察研究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时,铝碳和镁碳砖中所含物相硬度差太大,刚玉的显微硬度达2000kg/mm~2以上,而石墨只有12kg/mm~2,故制片困难,往往光片磨到最后材质硬的刚玉或方镁石形成浮雕,而石墨却下凹。而光薄片磨削到最后可能只剩下刚玉或方镁石,石墨早已磨失殆尽了。故含C材质的显微结构制片技术变成了一个颇为棘手
-
长沙窑彩瓷的研究
-
作者:
张福康
来源:
硅酸盐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沙窑
釉下彩
中间层
着色剂
-
描述:
本文重点研究了长沙窑釉彩断面上的着色剂浓度分布,并和历代典型釉下彩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1)长沙窑各种不同类型的彩瓷,在着彩区的胎、釉中间层上,看不到有任何残留色料
-
明代宣德青花黑点的形成
-
作者:
陈尧成
郭演仪
张志刚
来源:
硅酸盐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显微结构
元青花
光照片
树枝状晶体
磁铁矿
黑点
晶体形貌
光反射性
非结晶区
宣德
-
描述:
明代宣德青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纹饰中有黑点,而且在黑点中存在一种长期能保持反光性强的物相。本文对黑点的形成作了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发现: (1) 黑点的强反光性是由树枝状晶体产生。 (2
-
绘画色彩形式纵横谈
-
作者:
刘立勤
来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绘画
油画艺术
印象主义绘画
塞尚
现代绘画
色彩语言
表现主义
绘画色彩
后印象主义
当代绘画
-
描述:
油画之所以如此富于表现力,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以丰富多彩的色彩语言塑造绘画形象,用色彩来传神,表情、达意。自有绘画以来,历代艺术家为色彩形式的发展作了许多探索和贡献,绘画的色彩形式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这种发展变化、努力挖掘各民族各流派包括我们民族艺术中的成就,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无疑对发展当代的油画艺术有所裨益。以下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目的在于从理解传统中找到自己。一、欧美绘画色彩形式的发展变化为叙述方便,先忽略具体的画派与风格的划分,把绘画的发展归纳为三个大的阶段:古典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绘画和现代绘画(史前和早期绘画不作重点分析,在谈现代绘画时将顺便提
-
试析马克思的希腊艺术魅力论
-
作者:
黎启全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文艺复兴
古希腊艺术
生命活力
艺术珍品
试析
真实再现
古希腊人
人类童年
克尔曼
-
描述:
古希腊的艺术大师们,远在人类的童年就以其绝妙惊人的史诗、神话、雕塑、悲剧、喜剧等等艺术珍品,在地球的西边建造了人类第一座巍峨挺拔、层峦叠嶂、灿烂辉煌的艺术险峰。从此,世世代代的人们,或面对着它,凝神观照,审视品评,叹为观止;或围绕着它,漫步沉思,掂量回味,流连忘返。从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有无数的哲人学者、艺术巨匠,身历其间,触幽探微,以查其不竭的光源、无穷的魅力,究竟来自何方,六、七百年来,著述累累,成就赫赫。然真能摸着机关、触其要害者,则又寥若晨星。这个众说纷纭、神秘莫测的艺术课题,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历史地流转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手中,才终于得以彻底解开。马克思在1857——1859年的《经济学手稿·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