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2792 条
-
绿林沃野铸警魂:林西县森林公安局创建发展纪实
-
作者:
康建军
刘永丽
来源:
内蒙古林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规化建设
森林公安局
西拉沐沦
林西县
绿色明珠
公安派出所
从严治警
林区群众
社会治安
森林资源
-
描述:
巍巍锅撑子山下,滔滔西拉沐沦河水孕育着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这就是边陲秀镇、饶州古城的林西县。在这块人杰地灵、绿色和谐的热土上,有一个固林区警务之本,强服务林区群众之基的林西县森林公安局。
-
河南省试题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阅读中考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试题
公天下
朋党
士大夫
河南省
-
描述: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11分) (一)“若夫淫雨霏霏……微斯人,吾谁与归?”(选文略,见前文。) (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赋
-
作者:
黄叶村
来源:
当代江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池沼
鸟声
新城
江万里
鄱阳湖
白鹤
大泽
湿地公园
河湖
范仲淹
-
描述:
饶州古邑,鄱阳新城。得鄱阳大泽之滋润,扬湿地公园之名声。河湖草滩与山岛池沼,融为一体;春夏秋冬和古今中西,集乎大成。鸟声络绎于耳畔,禽影联翩于眼前。数量无双,获世界白鹤王国之殊荣;壮观无比,
-
辽饶州及长乐临河安民三县调查
-
作者:
王刚
来源:
内蒙古文物考古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辽史》
建筑构件
克什克腾旗
安民县
松漠都督府
长乐
陶瓷残片
莲花纹
辽代
饶乐都督府
-
描述:
按《辽史》所载:“饶州,匡义军,中,节度。本唐饶乐府地。贞观中置松漠府。太祖完葺故垒。有潢河、长水乐、没打河、青山、大福山、松山、隶延庆宫、统三县。”①据此,林西县文物管理所经十几年细致考古调查,于本县双井店乡西英桃沟村、敖包吐上伙村和毗邻克什克腾旗...
-
线面搭台 向量唱戏
-
作者:
杨飞云
刘玉霞
来源:
中学数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几何
几何结构
数量化
向量方法
代数化
定量分析
吴文俊
线
-
描述:
吴文俊先生曾指出,为了使中学几何腾飞,必须采取数量化方法,也就是代数化几何的处理方法.向量就是一个具有几何和代数双重身份的概念,它可以把几何结构代数化,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从而更好地建立起代数与几何的联系.
-
观点品评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方法
诗作
语言风格
品评
提问方式
-
描述:
如不能答出对题干提供的看法的判断,也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只能得0分;如能答出“有道理”或“没有道理”都可得1分;如能答出自己的明确看法,同时能分析诗歌的基本态度是“赞颂石湖主人归隐田园”便可得2分,只有分析
-
所耳朵交给母语
-
作者:
石红许
来源:
福建乡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常交往
说话
汉语拼音
语言表述
汉语言
母语
耳朵
小学一年级
-
描述:
文/石红许 一个人来到世上,从咿咿呀呀说话起,语言在日常交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生活历练,庆幸我非但没有学会油腔滑调,居然也能驾驭三种语言(严格的说是汉语言的三种形态):一是养育我的乡村的土话(或者叫方言),用官方语言表述叫做母语,比较抒情的叫法为乡音;二是从读小学一年级时起接受的汉语拼音,工作以后努力对着收音机、电视机学习过的普通话;三是调到县城工作后那个坐拥地域优势强制进入我语基系统的饶州话,让我一度出入在那个离老家100公里外的地方半生不熟地说了6年,回忆起来会觉得羞赧:有时为了表达一句话脸憋得通红才勉强挤出他乡的语言。 而今,我离开了那座县城,我惊奇地发现,我的那些个原来说着地地道道母语的朋友,几乎一个接一个都背叛了从鹦鹉学舌时起父辈就交付给他的母语,熟练地操着夹生的饶州话。偶尔不小心漏出根深蒂固的腔调却告密了他出生的乡村,奇怪的是许多人仍然不厌其烦地借助他乡语言并夸张的打着手势。我在佩服他们被县城俘虏而彻底融入到那个占据语言优势的群体的同时,只能在心里忍俊不禁,就像是听一个非洲人或者欧洲人在长城上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 母语离开了故土没有市场也是在情理中的事,到第二代、第三代……还能找出一点痕迹都是了不起的传承。我庆幸我女儿随我三番五次迁徙几异学校依然承袭了我的母语,能流利地脱口而出。我没有去过旧金山的“唐人街”,但可以想像那里的汉语口头表达一定是奇花异葩竞相开放。如同江南丘陵地带,虽鸡犬相闻,但“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音”比比皆是。 我越来越对母语有着深深的眷恋。一次,行走在这个生活了10年的城市步行街上,嘈杂的人流中,突然听到一串非常亲切、叩击心魄的声音。我根本不要依靠脑袋,凭耳朵和眼睛不费吹灰之力就锁定了那个发出乡音的人,她是个女子,一边走路一边和手机里人对话,说在哪里等。这是绝对原生态的让我魂牵梦萦的母语。是的,我坚信她就是以我那地理上标为前湖咀村庄为圆心,半径3里以内的人。我迅速朝陌生的女子走去,自信一开口就会化解陌生带来的唐突。我发现,我的语言变得很僵硬,我在她面前产生了一些自卑,我暗暗责问自己: “怎么啦?离开家乡这么些年,居然说不好家乡话了。”但是,我还是努力地和她交流,意外惊喜的是,她认出了我,说我是她初中时的老师。哦,我非常兴奋,在异乡熙熙攘攘的街头我的耳朵接受了一次标准的乡音洗礼。我不能耽误她的事,匆匆几句问候,她就和等来的家人一道消失在茫茫人海里。我多么想再站一会儿,看她嘴唇翕动,有节奏地上下碰撞,爆破出纯正的没有异化的口音,那是我从小枕着人眠的母语啊! 母语是挂在唇边的旗帜,永远在故乡的田野上飘扬。 一定要回老家去,而且计划安排住一两个晚上,不需要拿腔作调,考虑是用普通话还是掌握的另外一种方言,自自然然用母语和年长的谈故乡变化、和伙伴们谈童年往事。我脑子里强烈地冒出这个想法来。在外的日子久了,我就想把耳朵交给母语,然后舒舒服服地浸泡在母语里睡个甜蜜的觉。这是一个游子深埋心里的愿望。 闲聊时,我总是骄傲地说,我的母语接近普通话,于是引来一阵大笑。我不服气,还说,我的母语里有许多中国古代汉语的烙印,又是一阵喝倒彩。他们不相信我,我就振振有辞举例子证明我的话不是捕风捉影。比如,我们家乡话说“他”,是用“其”;说“蝴蝶”,是用“飞扑”;说“黑”,是用“漆乌”;说“厕所”,是用“东厮”;说“喊叫”,是用“日”;还有“骁勇”、“眠梦”、“堂前”、“灶下”、“解手”等日常用词……这些例证足以让我对至少扎根故乡鄱阳湖畔传播了600年的母语引以自豪,它是不事张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会继续默默地繁衍下去,长住在故乡的每一个子孙都是传人。 每一种方言都是语言的活化石,隐藏着迁徙的密码,它像血脉一样植入骨髓。儿女有个头痛脑热的,傍晚母亲就悄悄地用手帕兜一把米,沿着孩子白天玩过的地方一路走来,一边大声呼唤: “崽尼诶——,吓着来家……”,一边洒点米,耳畔常常回响起那长一声短一声的呼魂唤魄,母亲是在用古老的方式播撒吉祥、驱逐邪气。走在故乡的小山冈上,炊烟里升起一声声绵长的乡音呼唤,足以让我泪流满面。 想起家乡一个绕口令: “走到三河口,碰到一条沟,沟里一只狗,啮了我一口(三河口是故乡地名)。”说实话,现在用母语急速朗读还真像个绕口令,读起来结结巴巴。故乡还流传这样一段幽默,一个人出去当兵3年,有了一个口头禅: “干啥?”退伍回家,家里人问他事,他老是“干啥、干啥”的,还以为他要“摒柴”呢,令人贻笑大方。一如我们对待我们的母语,阔别故乡多年,当你踏入那个语言氛围,蓦然间或许你会发现,你出口的话语变了,变得冠冕堂皇。但是很快聪明的你就会把口音、吐字修正过来,与乡里乡亲打成一片。假如我是作曲家,那么我要从我的母语里琢磨出一些“宫商角徵羽”之类的音符来,把话语揉碎,提炼浓郁地方特色的旋律,然后谱成优美、甜润的乐曲,让它在故乡的大地上传遍开来。遗憾的是我成不了作曲家,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打电话听听父亲的声音,那日渐苍老的声音里有着执著的母语在涌动,我在温习中就有了回家的感觉。 唐代诗人贺知章鬓毛已衰回家依然“乡音无改”,今天读来倍觉珍贵。在这方面,我非常佩服我已作古的外公外婆,他们是吉安人,上世纪一十年代中期出生,三十年代做生意来到赣北,她的4个子女3个是在鄱阳出生的,一口的鄱阳北部土话。然而,外公、外婆的话语我一直听不明白,有时甚至不知所云,只能凭感觉和当时的语境去完成他们的指令,时有违背本意的事情发生,免不了惹来善意的责骂——“取债个”。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吉安话,对孩儿的雅詈语。外公、外婆漂泊在外半个多世纪,之所以坚持远在异乡说自己的母语,可见对故乡的感情,这也是对他们百年后选择落叶归根的最好诠释。我可亲可敬的外公外婆,倾其一生微言捍卫母语的纯洁。 当然,为了传递信息的需要,适时放弃母语,选择另一种语言外衣进行交流更多时候能事半功倍,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上菜场买菜,为了规避可恶的短斤少两,你会装模作样学说两句当地话壮威,以证明你是本地人或者示意在本地生活了许多年。偶尔也不奏效,遇有不买帐的本地人就会挪揄你。这时的你只能站在一旁独享尴尬,自解没趣罢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独对旷野,肆无忌惮地大喊一通母语,那才叫过瘾。我下决心告诫自己,决不要在语言上炫耀,母语是你永远的港湾,回老家切忌说官话、大话,老老实实拿出母语,那才是养育你进行深层次表达的语文基础。
-
古代烹饪饮食诗文解读(三)
-
作者:
陈忠明
来源:
中国食品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饮食
古代
解读
荻
河豚鱼
烹饪
-
描述:
范饶州(1)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宋·梅尧臣)春洲生荻芽(2),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3)。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4),怒目犹吴蛙(5)。
-
常考常新诗词题 盘点总结备来年
-
作者:
李费不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饮食
古代
解读
荻
河豚鱼
烹饪
-
描述: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文采比“韩、柳”,奸邪过“林甫”[宋朝士林将坛说]
-
作者:
陈峰
来源:
美文·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饮食
古代
解读
荻
河豚鱼
烹饪
-
描述:
陈峰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等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在《光明日报》副刊、《美文》等发表散文多篇。 宋朝史上,名相确实辈出,往早了说有赵普、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和寇准,中间续着王曾、韩琦、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王安石和司马光,朝后看还有李纲、张浚、虞允文、范成大、魏了翁及文天祥等等,其事业功绩无论大小高下,都多少能名垂青史。但若只记得他们,还是不足以反映宋代三百多年间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因为所谓的奸相庸相并不比前者少,似乎还要多些,其斑斑劣迹同样载之于史册。 宋真宗朝后期的丁谓,便是这样一位从勤于政务走向投机弄权,并影响当时朝政的重要人物。 江南才子 丁谓之能登上仕途的顶峰,又呼风唤雨于一时,还要说是生逢其时,换句俗话说就是摊上了好时光。 因为丁谓是生活在宋代,而不是往昔。 在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代之时,政坛几乎是清一色的“世卿世禄”,各级贵族与他们的后裔坐享封地与世袭官爵,钟鸣鼎食,无所堪忧,至于庶民百姓则绝无出头的机会。 秦汉以降,王朝的政治传统依然是注重出身门第,彼时能够跻身庙堂而执政者,仍不出高门大姓,其子弟未离襁褓已拜官封爵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出身寒门平民者纵然再有才华,也只能附庸于权贵集团。像汉代的才子司马相如之流,整日里围着达官显贵歌功颂德,以博取安身立命之所;东晋时的陶渊明.也因出身低微熬到县令便已到头,无奈之下遂归隐田园,采菊望山而已。 从唐朝开始,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的冲击下才逐渐转变,普通书生初步尝到了学而优则仕的甜头。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平民子弟在门阀世族面前还是有些心虚气短,狭小的科举门径也不足以令士子们尽显风流。如白居易所反映:陈子昂、杜甫仅各授一拾遗,而困顿至死;李白、孟浩然不及一官命,穷悴终身;孟郊六十岁,才终试协律郎;张籍到五十岁,尚未离开太祝之位。所谓的拾遗、协律郎以及太祝,都属低下官位。由此可见,这许多震惊当代后世的大才子,科举成功后所获不过如此,而李白与孟浩然更是白衣一生,与仕宦无干。难怪乎白乐天先生发出“彼何人哉?彼何人哉”的不平呼声!其实,唐朝著名文人仕途的坎坷遭遇又何止以上诸位?还有典型者如韩愈科场中举之后,也不能如愿从政,只能沉沦于藩镇幕府多年之后,才曲线入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道的迅猛变迁常在令人难以察觉之间发生。 时光流转到宋代,显赫多年的士族门阀已悄然消失,科举遂成为选官入仕的主流。至此,凡学有所成又能通过科考的学子,几乎不问出身都可晋身政界,其佼佼者自是执掌国政。而那些官宦子弟若仅靠门第入仕,大都不过厕身下僚之位,就此几世下来也不免沦为百姓。所谓“富不过三代”,即大致始于斯。 有了如是环境背景,对包括丁谓在内的读书人而言,岂不是前所未有的好时光? 丁谓,字谓之,以后改字为公言,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降生在苏州城郊。他显然是出身普通人家,无足夸耀,所以没有留下家世的记载。不过,丁谓虽与官宦之家无缘,却着实生在了好地方。 苏州一带,乃是天下富饶之区,当时即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丰厚的经济实力造就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当地人但凡家境允许,都鼓励子弟读书科举。 还得说,从唐朝中叶以来,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都逐渐超过了北方,至宋朝立国后,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域格局的差异特点,自然也影响到科举考试的结果,每每金榜题名之时,江南举子常居大半壁江山,可谓独领风骚于科场。 丁谓这位寻常人家的儿子,受家乡民风的熏染,也走上读书科考之路。他自幼虽长得体格瘦小,倒是天资特别聪慧,更加上欲望极强,故读书勤奋,一点就通,因此学业出众。 儿时的他,聪明是不用说,想必心眼多歪点子也多,或许还干过什么出格的事,曾令教书的先生吃苦不少。日后他衣锦还乡,专程去看过郁姓老师,并当面道歉,场面隆重,不料想郁老夫子不久便死去。很可能郁先生昔日教训过这位顽劣弟子,眼见如此炫耀态势,不安加上冲动一下子引发了病魔,遂撒手人寰。 另据沈括记载,丁谓入仕前曾游访过赋闲在家的官员胡则,受到很好的款待。他大概手头拮据,便想出献诗索取钱粮的点子。翌日,主人家原来考究的餐饮器具全被陶瓦器皿取代,他以为遭到厌弃,就怒而离去。胡则连忙追出,拿出许多银两相赠,并解释道:自家原本不富裕,唯有餐饮器具值钱,所以只有变卖换钱相送。他闻听此言,才释然接受。此事多少反映出丁谓既自负又心胸狭窄的特点。 但必须承认,丁谓年轻时已才华超群,写得一手的好诗文。当时有位叫龚颖的文官自负文学修养深厚,对他人少有赞许,碰到来访的丁谓,却大感惊讶,交谈终日,以为自唐朝韩愈、柳宗元以后,罕有如他这样可比肩者。 以后,文坛领袖王禹偁也对丁谓的文笔倍加赞赏,认为其诗颇得杜甫意境,并对人说:若将其文章杂于韩、柳文集中的话,竞莫辨真伪。因此,王禹偁将丁谓与另一位才子孙何比之为当世的“韩、柳”。 还有一位文坛俊杰柳开,读罢丁谓的诗文,同样给予很高评价,还预测他和孙何必登科举高第。 由此看来,丁谓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才子,若沿着文学道路走下去,大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当然,他不会满足于此,仕途发达才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方二十六岁的丁谓进士及第,成绩位列甲等,但状元的桂冠却由孙何摘得。据说,此次科考放榜出来,他排名进士第四,换作旁人,早喜不自禁了,他却耻于居孙何之下。有人反映给天子,太宗皇帝发话道:甲乙丙丁,他姓丁就合该位居第四,还有什么话可说?这大概属于宋人戏谑之言,不可全信。 中举之后,丁谓获得大理寺评事的官衔,出任饶州(今江西波阳县)通判。从此,他如弄潮儿般踏入宦海,开始了兴风作浪的一生。 官府能臣 聪明人丁谓入仕后,可谓一帆风顺。他在饶州任职不过一年多,就被调入中央的史馆,编修过本朝国史。随之又外任福建采访使,负责调查当地民俗与政情。至道元年(995)回朝后,他除汇报常规的履职情况外,特别就福建存在的茶盐利弊问题,向天子提出了改革建议。不用说,精于算计的他,很快便发现了症结所在,积压已久的难题经他一条析,自然可以化解。由此他在君臣眼里留下了精明干练的印象,于是被超等提拔为福建路转运使,也就是福建地区最主要的行政长官。此时,丁谓进入政界才三年多时间,就已跻身地方大员之列。 在太宗晚年至真宗即位初的近十年间,丁谓先后在地方与京师的几个位置上调换,皆以讲求实效而出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夔州路(今重庆地区)转运使期间,他不仅轻松解决了本地的许多民事问题,而且通过安抚的手段化解了纠缠多年的民族冲突,并借此推进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互通有无,既满足了少数部族的需要,又增加了官方的财赋收入和良马供应,可谓一举多得。 丁谓读书多学问多,文采上本已超过大多数文士,而作为一名官员又勤于政务,善于化解疑难问题,其务实的作风更为众多书生出身的文臣所不及。这就难怪他会受到执政大臣的关注,帝王对他也青眼有加,一句话:业绩突出的能臣谁不欣赏? 景德元年(1004)初,春风得意的丁谓奉诏回朝,暂时代理三司盐铁副使,主持部分财政要务。旋即升任知制诰,并兼管铨选部分官员的职事。这一年,他三十八岁,在官场业已历练了十二个年头,上至朝堂下至州县,衙门里的规矩门道都烂熟于胸,正所谓渐入佳境。 同年冬季,发生了辽军大举南侵与宋朝顽强抗击的大战。在真宗亲征澶州期间,丁谓奉命出守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并兼任山东一带安抚使。这一次,他不能说是投机,而是清醒地把握了形势,没有卷入朝中关于南逃与亲征的争议,在稳定京东局面上尽了一份力。如:辽军兵锋一度由河北插入郓州,大批恐慌的百姓为躲避战火逃亡,当人群蜂拥到济水一个渡口时,一些急于发财的船夫竟向难民索要重金,结果致使渡口人满为患,撤退受到阻挠。他闻听后,当即发出凡刁难渡河者以死罪论处的告示,并斩杀了几个带头的人,才使渡河行动顺利完成。 因此.当朝廷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后,论功行赏,他迁官右谏议大夫,出任代理三司使的要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