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商丘市大型艺术雕塑“奋飞”《中国市容报》驻商通联站记者
作者: 张文礼   张麟孝   来源: 商丘市志通讯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施美育   欣赏美   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审美教育   语言美   语文美育   发现美   语文学科   创造美  
描述: 商丘市大型艺术雕塑“奋飞”《中国市容报》驻商通联站记者
日本出现“用完就扔商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业科技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商品   马达   照相机   产品   收音机   用完   银电池   打火机   电动   日本市场  
描述: 日本市场上“用完就扔产品”正在兴起,今年以来,已有“用完就扔”的电须刀,收音机及照相机相继上市。据说这种“用完就扔”的商品始于日本产不能灌气的打火机。今年三月在日本推出的携带用袖珍电动刮须刀,发售以来销路极佳,迄今已售出十四万个.这种产品小巧玲珑,外观大小与用过即丢打火机类似,售价低廉,约五百日元,电池用完即可丢弃。这种电动刮须刀内附有模型用马达,使用一个单五型干电池,可连续使用20至35分钟,除刮胡子外,女人也可用来剔除鼻毛或面部汗毛.
正德门彩和仿宋影青釉瓷器
作者: 程方英   来源: 上海博物馆集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聚氯乙烯卷材   组成分   规格尺寸   耐磨层   合格品   外观质量   卷材地板   优等品   纤维基材   地板革  
描述: 一、正德斗彩"斗彩瓷器",在明代瓷器史上有其灿烂的篇章,精品佳作令人叹为观止。"斗彩"的名称来自清雍正《南窑笔记》,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斗成完整图案的制品;而以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内填釉上彩的制品,则称为"填彩"。根据两者同是釉下彩和釉上彩分层绘画,交相争妍斗艳,两次焙
从几件馆藏瓷器谈釉下彩
作者: 周覺民   来源: 上海博物馆集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洋彩   珐琅彩   瓷器  
描述: 目前对瓷器装饰艺术中的釉下彩,顾名思义的"装饰纹样彩饰在釉层的下面"已成约定俗成的定义,似乎不见有什么分歧意见,但从陶瓷研究者发表的文章来看,提法和认识上其实并不一致,而且从实物制品所见到的釉下彩,其工艺制作也具有多种不同的情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从几件馆藏瓷器谈釉下彩
作者: 周觉民   来源: 上海博物馆集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洋彩   珐琅彩   瓷器  
描述: 从几件馆藏瓷器谈釉下彩
明宣德官窑白地刻填酱釉折枝花菓大盘
作者: 蕭吟新   来源: 上海博物馆集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伊斯兰地区   影响   唐代  
描述: 宣德大盘是中国古瓷器中的珍品,其制作之细,用料之精,纹饰之美,久为好古瓷者所称道。常见的宣德大盘以青花最多,偶有白釉、白釉暗花等品种。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宣德官窑白地刻填酱釉折枝花菓大盘,在宣德大瓷盘中甚属罕见。该藏品高6.5厘米,弧壁微撇口,口径38.5、圈足高1、足径28.1厘米。细砂底,外口
几件馆藏张希黄留青作品
作者: 徐汝聰   来源: 上海博物馆集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伊斯兰地区   影响   唐代  
描述: 明清时期的竹刻大致有浅刻、深刻、透雕、浮雕、圆雕及留青等几种基本技法。其中留青雕刻法,又称"皮雕",这是一种在竹子的青筠(竹皮)上雕刻的技汰,刻去青筠处露出竹肤为地;留下青筠处微微高起为花纹,经年之后,留青处泛呈微黄,竹肤则颜色愈深,色泽与质地的差别、对比构成图案。此法在竹刻
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作者: 乐黛云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版   传统美学   现代派诗歌   艺术风格   亚里斯多德   现代文学   艾略特   绘画   论文   音乐  
描述: 本文首先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傍征博引地论述了诗与绘画、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之问的汇通与差异;接着,从当代美学的发展分析了各种艺术门类互相突破、互相取代,以扩大其表现能力的发展趋势。
柳暗花明又一村-记深圳雕塑家滕文金
作者: 姜柳初   来源: 深圳风采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版   传统美学   现代派诗歌   艺术风格   亚里斯多德   现代文学   艾略特   绘画   论文   音乐  
描述: 柳暗花明又一村-记深圳雕塑家滕文金
论《洛阳伽蓝记》
作者: 房聚棉   来源: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劳动人民   鲜卑贵族   遵化县   书面语   文学著作   《洛阳伽蓝记》   南北朝   河北省  
描述: 《洛阳伽蓝记》是产生于南北朝时北朝的一部地理相文学著作。“伽蓝”是梵讲(印度古代书面语)的音译,即佛寺的意思。本书作者杨衒之(?),北平(今河北省遵化县)人。曾任北魏的抚军府司马,北齐的期城郡太守等官职。 早在五世纪初,北魏的统治者鲜卑贵族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时,为了用佛教在思想上麻醉各族劳动人民,便在平城的云岗大规模修建庙宇,雕塑佛像。
< 1 2 3 ... 95 96 97 ... 125 126 1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