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雕塑人生——肖像雕塑创作偶记
作者: 程允贤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空间形态   雕塑语言   人物性格   程允贤   雕塑家   自然主义   造型艺术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孙中山  
描述: 刘开渠先生说过“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作为雕塑家的我是怎样雕塑自己人生的呢?像我这样从年青时投身革命,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人,深深体验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无数英雄人物正是人民中的精华,他们像群星一样连缀成一部闪光的历史。经历和爱好使我走上了肖像雕塑的道路,但驱使我内在力量的却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尤其是近代及现代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使人铭记在心而不能忘怀。以雕塑语言为群英立传的激情,促使我争取作出自然的表达,可以说这是我的抱负和自然归宿。艺术是表现美的,我在努力雕塑崇高美的同时雕塑着自己的人生,使灵魂净化和升华。回首平生,道路并不平坦,但信念如一,堪以自慰。 表现历史人物可以有多种形式,但是用造型艺术的手段比文学手段更有难度,尤其是用雕塑这种靠体量的三度空间语言来表现体现于时间过程中的人物性格。对肖像雕塑这一门受空间形态所局限的艺术来说,无形的思想和有复杂性的社会经历的表现要
民族与民众的雕塑之路——论何力平雕塑的独特思维
作者: 林木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形象思维方式   艺术家   艺术创造   形式感受力   公众艺术   艺术天性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何力  
描述: 何力平出生于中国独一无二的“鬼城”——丰都,当然是其“鬼才”之渊源。他出生的院子是个清代的古宅,满屋都是雕梁画栋之精美木雕,而从小又是在此宅中听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鬼神故事长大,这从一开始就似乎规定了何力平一生的道路,一开始就预定了他今后所从事的艺术离不开民族的、民间的艺术传统以及那超出常轨的奇特思维。的确,何力平如齐白石一般顽强地固守着一个中国人的艺术天性,这幸运地成为他今后艺术创造的基石。何力平的幸运还不仅在此,聪明颖慧的他甚至在没有读过大学的情况下,却以其优秀的素养和过硬的技艺考取了我国第一个城市雕塑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他系统地学术性地研究雕塑艺术的进程。从那时起,何力平早年无师自通的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和敏锐的形式感受力、创造性就和他同样独特的理论思辨和形式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
保持对她的距离——杨剑平人体雕塑释读
作者: 王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联想   生存本质   美术学院   人体姿势   理性化   性意识   作品   罗曼·罗兰   雕塑   隐隐作痛  
描述: “她”,女裸,在生活经验中意味着妄念与色情。——我不是英雄,不能如穆希娜所言,面对少女横陈而无动于衷,心灵如天使般纯净。更何况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所以,我不能说杨剑平的人体雕塑没有性意识,尽管这一点使人隐隐作痛。比如“作品——16”、“作品——29”、和“作品——30”,其人体姿势便是性的等待、放纵和有意的遮掩。但对于观者,并不能由此进入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自由联想:从白胳膊到大腿,从大腿到性交,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关于当前雕塑问题的对话
作者: 李秀勤   吕品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规范   生命体验   艺术家   工作室   美术学院   雕塑性   本体语言   雕塑家   作品   传统雕塑  
描述: 李秀勤 被盲文包装的静物—2盲文纸 麻绳 50×110×100厘米 1994年 李秀勤 女,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0年获英国曼彻斯特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浙江省美协理事。作品曾参加国内外诸多大型展览,举办多次个展;获浙江省青年美展铜奖、学院优秀创作奖、永芳艺术奖和威海国际雕刻大赛最佳作品提名奖。 吕:有评论家说现在是一个以“泛雕塑”为特征的“后雕塑”时代,你对此任何理解?
马利佐·马利尼雕塑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铜   雕塑  
描述: 马利佐·马利尼雕塑作品
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新走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创作座谈
作者: 岳洁琼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雕塑语言   集体创作   抗日战争   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人民   无中心   新走向   纪念性雕塑  
描述: 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在艺术实践,艺术观念上有着新的突破,标志着近年中国纪念性雕塑的新水准,它涉及的诸多问题对时下的艺术状态具有启发意义和建设性;为此,本刊与该雕塑主创人员进行座谈,就有关问题做了交流与探讨。——编者 一、时代召唤大型纪念性雕塑 司徒兆光(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从1989年开始蕴酿,但时机一直不成熟。199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很重视这个活动,许多国家都搞了纪念性雕塑,譬如前苏联,从斯大林时代就决定搞一个纪念碑,尽管高层领导几次易人,甚至政权更迭,这个决定也没有改变。对于
生存的象征——许正龙雕塑艺术印象
作者: 杭间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雕塑语言   抽象与具象   地铁车站   艺术家   象征手法   文化人格   “弹性”   现代雕塑家   雕塑艺术  
描述: 在我所认识的雕塑家中,许正龙是一位擅长于象征手法来表达理念的艺术家。他似乎完全不同于过去我曾评论过的雕塑家吴少湘,比较之下,他也有吴少湘所常用的“隐寓”,但其目的却不是用来表现同“弹性”的关系,进而引起人类生命力的联想,达到作者所期待的强力。许正龙的“隐寓”更多的是以经过改造的具体的形体来表达抽象的意念,这就是“象征”。他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观照雕塑,昭示一些人生社会的命题。其基调往往是凝重的,富有悲剧性的。 作为生活在本世纪最后几年的雕塑家,我读他的作品还要看到他所处的雕塑环境,这似乎是荒谬的,但显然他的那些纪念性的为某个工程或某件事而作的雕塑,不在我评论之列,我记忆当中,自从80年代中国新美术运动以来,雕塑家似乎有很大数量的人有意无意地置身于这个时代之外,因而造成现代雕塑从根本意义上
悟释张宝贵造石雕塑艺术
作者: 王红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东西方文明   生命物质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张宝贵   三个层次   感悟自然   印刷活字   雕塑艺术  
描述: 1996年5月10日,第一次看到张宝贵先生的造石雕塑艺术作品。从物质角度来说,它们不过是一些有结构的顽石;但从符号角度来看,它们则是心灵写给大自然的情书,同时也是一颗心灵在真诚地呼唤其他心灵,而相互
生存的自省与困境的突围——隋建国艺术读解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生命状态   空间环境   材料试验   艺术家   艺术思维方式   人文关怀   生命形态   雕塑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又是文化保守主义崛起,又是艺术叛军“突围”,当代艺术格局充满张力。“装置艺术”及“行为艺术”是当下最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探索向度,尽管它带来的问题远比它解决的多。是“艺术私语的扩张”还是“艺术方式的拓展”?是应“解构”对艺术规范的挑战意识还是该“调整”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是放步艺术的“伊甸园”还是取验老黑格尔的“艺术死亡”预言?……关注艺术的发问仿佛在琴弦的两个极端剧烈颤响。 带着责任感和对问题的思考“适当地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的隋建国,希望就具体问题与社会对话。他力图确认现实境遇中“艺术可能性” 的开放性实践,构成对商品社会和人格状态的双重反讽,也引发对艺术家多重身份的自觉。 书家也在思忖,他们关心中国书法走向现代世界;一位雕塑家亦在思索。她呼吁艺术家回到自己的工作室、艺术心路是广阔的。 在吴大羽这颗曾光耀也曾被遗忘的现代艺术启明星陨落八年之际,一些“突围的艺术”汇集于本期“品评”与“展厅”,宛如迟到的纪念。从诗意的到非诗意的;从立足家邦的到云游四海的;从传统文化在场的到力断本土文化之根的……诸般突围,其时空格局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对此,结论可以晚下,思考、探讨定会走向深入。
基思·哈林在德国受到欢迎
作者: 大卫·盖勒韦   陈渝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汉斯·迈耶   雕塑作品   抽象绘画   开始就   悲剧作品   民间艺术   德国   人的精神   涂上油漆  
描述: 三件由基思·哈林创作的纪念碑式的雕塑被安置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这是作者所创作过的最大的最能体现创作者雄心的作品。那只《浪特瓦的红狗》从泥土中探出身来作狂吠状。一对老夫妇从熟稔的小路上散步过来,眼前突然出现哈林这件作品,妇人吃惊地抓住丈夫的手臂叫道:“看哪!”过了片刻,她终于说道:“它不是很美吗?” 哈林解释他的作品说:“它体现了动物园里的动物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浪特瓦本人的精神。这条狗正竭力从地下钻出来对新大楼吠叫表示抗议。这是一尊想象的纪念碑,抗议那种盲目的发展。”就这样,哈林在欧洲的雕塑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为社会
< 1 2 3 ... 225 226 227 ... 264 265 2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