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怎样出“新”?——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进一言
作者: 云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现实主义   抗日战争   泥稿   柱形结构   座谈纪要   “新”   象征性   无中心   纪念性雕塑  
描述: 去年第7期《美术观察》所刊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图片及座谈纪要,向人们展示泥稿的同时并作了较高的自我评价。也许正是由于“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特殊意义,创作者们确是很认真深入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正缘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进一言,就教于作者及同道。 座谈纪要中阐述的所有缘由和结论也许都是正确的,但做出的泥稿本身并未如评价的那样好。 一、柱形结构不“新”。古今中外均不乏有以柱形结构雕刻的艺术形式。 二、纪念性特征模糊。仅靠“柱”的列置不足以具有准确的象征性;而象征性是纪念性雕刻的灵魂。目前的泥稿中象征性近乎零!所谓“柱”只呈现为四方或近于四方形的墙而已。要以柱为造型基础,便要充分保留“柱”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现在浮雕将“柱”食为残破纷乱的一堆。 三、所谓“叙事性”的铺陈过于具体而繁琐,加之“现实主义的重提(并非需要“重提”,况且不应操作为“写实”主义),导致了很琐碎的场景交待(仅此一点就很不“新”),结果使每一个单体均如插满糖葫芦的草把。
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新走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创作座谈
作者: 岳洁琼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雕塑语言   集体创作   抗日战争   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人民   无中心   新走向   纪念性雕塑  
描述: 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在艺术实践,艺术观念上有着新的突破,标志着近年中国纪念性雕塑的新水准,它涉及的诸多问题对时下的艺术状态具有启发意义和建设性;为此,本刊与该雕塑主创人员进行座谈,就有关问题做了交流与探讨。——编者 一、时代召唤大型纪念性雕塑 司徒兆光(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从1989年开始蕴酿,但时机一直不成熟。199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很重视这个活动,许多国家都搞了纪念性雕塑,譬如前苏联,从斯大林时代就决定搞一个纪念碑,尽管高层领导几次易人,甚至政权更迭,这个决定也没有改变。对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