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082 条
-
陶瓷工业窑炉的测温
-
作者:
姜日中
来源:
陶瓷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卫生陶瓷
技术经济指标
吸收热量
热交换器
一级品率
余热利用
窑内温度
窑具
卫生洁具
合同要求
-
描述:
在陶瓷工业窑炉烧成工艺中合理的测温与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测温元件是保证烧成工艺制度,保证制品的优质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陶瓷工业窑炉就其操作方法可分:间歇式窑炉和连续式的隧道窑,下面就谈谈这两种窑炉的测温。一、间歇式窑炉的测温间歇式窑炉从小火到大火,这一过程需
-
日用陶瓷行业节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
作者:
邵同德
王书信
施占杰
来源:
陶瓷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窑炉
隧道窑
冷却带
散热
计算方法
耐火纤维
窑墙结构
温度制度
计算机模拟
空气夹层
-
描述:
目前,国内日用陶瓷厂所用的煤烧或油烧隧道窑,能耗高,热效率低。如60—80米的隧道窑一般热耗平均在2,500,000kcal/h左右,而从烟气中带走之热量约占全窑热耗的30%左右。如何利用这一部分热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有很多的日用陶瓷厂设法将烟气抽至地炕,用于干燥半成品,这种方法虽然
-
选择合理烧成曲线 实现快速烧成
-
作者:
陆树人
来源:
陶瓷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窑炉
隧道窑
冷却带
散热
计算方法
耐火纤维
窑墙结构
温度制度
计算机模拟
空气夹层
-
描述:
制定隧道窑的合理烧成曲线,是实现隧道窑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关键。我厂在近几年中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合理的烧成曲线与坯体的矿物组成、加热过程中坯体尺寸的变化(或膨胀系数)、失重、差热分析以及制品密度、吸水率等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与坯体尺寸的变化更有着直接关系。例如,石英在一定温度下会出
-
黑釉陶器风惊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
作者:
王可交
来源:
陶瓷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窑炉
隧道窑
冷却带
散热
计算方法
耐火纤维
窑墙结构
温度制度
计算机模拟
空气夹层
-
描述:
风惊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隧道窑快速冷却控制不当,最容易引起风惊事故。风惊不仅是冷却制度和方法不合理产生的,还与原料种类和性质、原料配方组成、热稳定性好坏、坯体厚度、套装密度和烧成温
-
日本某卫生陶瓷厂的技术特点:兼谈我国发展卫生陶瓷生产的几点建议
-
作者:
岳邦仁
来源:
陶瓷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窑炉
隧道窑
冷却带
散热
计算方法
耐火纤维
窑墙结构
温度制度
计算机模拟
空气夹层
-
描述:
现将日本某年产一百八十万件卫生瓷的建筑陶瓷厂的生产技术特点介绍如下,供参考。1、生产在大型联合厂房中进行,减少各工序间的运输。卫生瓷生产由原料加工至成品检查都在一座大厂房中进行。当然在楼房的建筑中,隧道窑放在第一层。各车间按生产工序依次排列,布置紧凑,减少中间运输次数,运输距离也大大缩短。
-
南昌起义 油画
-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画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台
钱塘江时代
江南
西湖
魔术
凤凰山
历史文化底蕴
杭州
传说
展示
-
描述:
南昌起义 油画
-
WEIMAR风景 油画
-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画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台
钱塘江时代
江南
西湖
魔术
凤凰山
历史文化底蕴
杭州
传说
展示
-
描述:
WEIMAR风景 油画
-
商标贴花纸凸版彩印
-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科技简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定位
东阳市
地方特色
雕塑艺术
城市建设
-
描述:
商标贴花纸凸版彩印
-
蕴含诗情诗意的散文--读徐开垒《雕塑家传奇》集
-
作者:
潘旭澜
来源:
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社
作家
脚印
雕塑家
散文集
读者
作品
传奇
"我"
白玉兰
-
描述:
徐开垒同志虽然还不满六十岁,可是在文学的道路上,已经探索、跋涉了四十多年.他写过诗,写过中篇和短篇小说,但他主要地还是作为一个散文家而为广大读者所了解,所熟悉.从散文集《雕塑家传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读者可以看到这他作家在过去的岁月里,一长串稀疏但却锲而不舍的脚印. ...
-
古·雅·美
-
作者:
赵庆麟
来源:
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彝器
古雅美
中华民族
审美对象
审美感受
青铜器
古代
艺术
陶俑
文物
-
描述:
当历代文物——无论是钟鼎彝器,还是雕塑陶俑,或是绘画书法……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在我们胸中油然而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可名之曰:古雅。 古雅一词,从字义上来说,即是古朴典雅,高尚美好的意思。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