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326 条
-
论宋代雕塑的世俗化审美特征
-
作者:
王冬松
来源:
艺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特征
美学风格
宋代美学
中国古代
宋代文化
唐代
世俗化
长足发展
雕塑艺术
佛教造像
-
描述:
由唐入宋,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在宋代都呈现出有别于唐代的新的特征。关于宋代文化,陈寅恪有过较权威的论述:“华夏民族之
-
环境陶艺剖析
-
作者:
郑振雷
来源:
艺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雕塑
陶艺
天然公共性
-
描述:
由于材料的独特与艺术语言的多样化,陶艺更容易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中,并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环境陶艺"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环境陶艺和环境雕塑一样成为目前公共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是环境陶艺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
现代雕塑里的东方精神
-
作者:
杨洋
来源:
艺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雕塑
陶艺
天然公共性
-
描述:
现代雕塑里的东方精神
-
陶瓷专业雕塑教学的设想
-
作者:
杨洋
来源:
艺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剖学知识
陶瓷雕塑
教学效果
文化内涵
个人主义
教学实践与改革
佛教雕塑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动物雕塑
-
描述:
陶瓷专业雕塑教学的设想
-
试析中西方公共艺术创作的思维倾向
-
作者:
张先春
来源:
艺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中西
思维
差异
公共艺术
-
描述: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民族背景等的不同,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思维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思维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讲求科学与准确,艺术创作上主要表现为写实、理性;中国人则以宏观的、哲学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思维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意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上影响较大。
-
关于雕塑特征的一种思考
-
作者:
彭勇
来源:
艺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理想性
内在生命
艺术
特征
暴风
理想主义
雕塑家
女性
历程
-
描述:
如果我们承认一切艺术的本源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性上的话,那么作为艺术的雕塑,也就会像人一样,是具有某种“人性”的。她的展开就是其特征的历程。我们可以在沃尔特·本杰明的一段雄辩的文字中找到有关“历程”的论述:“从伊甸园刮来的暴风”吹在她的翅膀上(这是本杰明在论述保罗·克利所画的历史上的天使画像所说的),将这位背对未来的天使一下子推向前去,也就是推进未来,而她面前的那堆废墟则向空中飘去,这暴风“便是我们称之为历程的东西”。请大家注意这段话中的“暴风”.她有可能是雕塑的历程中的一种动力学因素,问题在于“暴风”从哪里来?同样,关于“历程”的论述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到约翰·班扬的寓言体小说《天路的历程》,她的隐喻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由此,我们关于雕塑特征的历程之展开就有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传统的艺术形态学分析,她是以对雕塑的深度体验为价值取向的,是以精神指归为依托的,是自有其生命和意义的。
-
人体雕绘与宇宙精神——论马约尔、贾科梅蒂与摩尔艺术的空间
-
作者:
郝文杰
来源:
艺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空间
宇宙整体
艺术本性
-
描述:
马约尔、贾科梅蒂与摩尔艺术中的人体,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营造了具有宇宙整体生命状态的空间,这种空间正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美学的反叛与重塑,是对艺术之为艺术本性的回归,三位大师的作品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染色艺术与当代生活
-
作者:
钟绍琳
来源:
艺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用
当代生活
染色艺术
-
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艺的改进以及艺术观念的更新,染色艺术也以其新的面貌走入了当代生活。如今的染色艺术已不仅限于实用领域更是向着绘画、雕塑、空间装饰等艺术领域展开了自身的探索,多方位的走入了我们的当代生活。笔者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并通过作品实例,对染色艺术作品的实用创作进行了介绍、分析、研究,充分阐述了染色艺术的社会功用以及与当代生活的密切关联。
-
工业时代的原始精神—戴布娜·巴特菲尔德的雕塑艺术
-
作者:
刘伟东
来源:
艺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用
当代生活
染色艺术
-
描述:
工业时代的原始精神—戴布娜·巴特菲尔德的雕塑艺术
-
解体与重构——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
作者:
李勇
来源:
艺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人体
基本特征
表达艺术
艺术家
现代主义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现代雕塑
-
描述:
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经历了一场迅速变化的动荡历程。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技法以至材料都被不断改变。其结果是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的艺术活动。不可否认,固守传统的艺术也还存在。但研究者如果只看到传统艺术的余脉而将新兴的艺术排斥在外,就不足取了。我们必须将新兴艺术的观念方法和材料纳入考察范围,找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因为正是这些新的艺术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征。艺术就是在这种新变之中发展演变的。那么,20世纪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哪些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