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静】搜索到相关结果 1655 条
-
铁金星釉的工艺研究
-
作者:
郭世王
刘洋
李志科
叶心静
李月明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研究
铁金星釉
结晶釉
-
描述:
以钾长石、星子高岭、石英等天然矿物以及工业纯Fe2O3、BaCO3、KNO3、硼砂等化工原料为釉料原料,以Fe2O3为结晶剂,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釉料组成、析晶温度与保温时间对铁金星釉结晶效果的影响,得出了结晶效果优异的铁金星釉的釉料配方和烧成制度。
-
论中国当代陶艺创作创新之路:兼论八木一夫《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创作的启发
-
作者:
杨文静
齐皓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萨姆萨先生的散步》
设计创新
陶艺
八木一夫
艺术创作
-
描述:
本文受日本陶艺大师八木一夫的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的启发,重新认识当代我国陶艺创作的现状,充分了解国外陶艺家的创作思路,来理清当前新一代的陶艺家所需要面临的艺术创新和创作构思,进一步分析今后中国陶艺创作创新之路.
-
陶艺莲花纹饰的符号学研究
-
作者:
肖绚
周静
于会
余斌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艺
符号学
语义
莲花纹饰
-
描述:
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以陶艺莲花纹饰为切入点,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陶艺莲花纹饰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后面所隐藏的时代文化背景。莲花纹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不断变化着,通过分析与其符号变化相关的审美情趣、经济文化、制度文化等,本文最后总结出了莲花纹饰符号的五大特性。
-
《兰亭序》与陶瓷书法创新
-
作者:
汪春麟
冯腾
陈静宜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书法
《兰亭序》
陶瓷工艺
创新
-
描述:
本文介绍了《兰亭序》艺术成就,着重叙述陶瓷书法作品表现形式,最后结合陶瓷工艺,通过一件具体作品将《兰亭序》与陶瓷书法的创新进行详细阐述。
-
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
-
作者:
梁文静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洛可可艺术
装饰图案
广式家具
室内装饰
红木家具
造型特征
洛可可风格
欧式风格
装饰手法
中国风
-
描述: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家具的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中西合璧是红木家具发展趋势之一。如何设计出包含西方设计又有中国审美的红木家具是一项符合当代需求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以洛可可风格为例,主要论述造型特征和装饰特征在中国红木家具当中的应用,以其欧式风格在红木家具中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了解法国洛可可风格与中国风设计的关联。
-
基于符号学的陶瓷文化景观汉英翻译策略
-
作者:
孙静艺
王伦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文化景观
翻译策略
符号
-
描述:
陶瓷文化景观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为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陶瓷文化的消费需求,译者要在符号学的指引下,首先为西方游客解码出原文中的文化信息,然后再进行重新编码,并以合理选择翻译策略为基础,在译文中准确地将原文的文化信息或符号表达出来,顺利实现陶瓷文化景观的翻译目的。
-
从“龙井茶”的英译看文化空缺词的翻译策略
-
作者:
王伦
孙静艺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从主人
空缺现象
龙井茶
音译
-
描述:
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生活环境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译者在处理这些文化空缺词的时候,要以传播译出语文化作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文章以"龙井茶"的音译文为例,阐述了音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全体译者要达成共识,坚持用音译的方法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
景德镇的“缤纷”瓷器
-
作者:
曹静伟
来源:
品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中国陶瓷
白瓷
高成就
瓷都
景德镇陶瓷艺术
陶瓷制品
制陶业
工艺
中国瓷器
-
描述:
青花瓷 又名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主流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被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
景德镇早期窑业的探索——兰田窑发掘的主要收获
-
作者:
秦大树
刘静
江小民
李颖翀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窑遗迹
工艺影响
兰田窑遗址
景德镇早期窑业
考古发掘
-
描述:
本文依据景德镇浮梁县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探讨了9~10世纪景德镇窑业的生产状况。首先介绍了兰田窑的基本情况和发掘的概况,并根据兰田窑大金坞窑址的发掘简报和万窑坞窑址初步整理的成果,探讨了景德镇早期窑业的三个问题。第一,根据万窑坞窑址发掘清理的五代早期窑炉遗迹,结合乐平南窑清理的晚唐时期龙窑,浮梁盈田凤凰山窑址清理的北宋早期窑炉,初步总结了景德镇地区早期龙窑从长变短,坡度从缓到陡,建筑方式从土筑到砖砌的变化趋势。第二,根据兰田窑发掘的地层,将景德镇地区9~10世纪的窑业分为5个发展阶段,并根据初步的整理结果对5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进行推断,总结了各期的基本面貌和特点。第三,万窑坞窑址地层出土资料显示,9~10世纪景德镇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青绿釉、青灰釉、白釉等各类器物,在所有地层中均同时出土,表明这三类器物的生产不存在早晚相继的关系,而是同时生产的不同质量和特点的器物。同时,从这三类产物的胎釉特征制作工艺、器物造型及装烧方法等观察,其分别受到了江西洪州窑、浙江越窑和北方地区白瓷生产技术的影响,也有少量长沙窑的工艺特征。
-
陶瓷文化影视剧的美学特色及反思——以景德镇陶瓷题材影视剧为中心
-
作者:
鲍欣璐
胡辛
何静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文化题材
景德镇
影视剧
-
描述:
《祭红》是中国第一部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电影,此后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仍寥若晨星。进入新世纪后,却出现一系列相关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如《青花》、《大瓷商》、《雾里看花》、《景德镇》等,出现收视的新趋向。这与中国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盛世藏瓷"不无关系,也从中折射出中国人对陶瓷文化正本清源的觉悟。因而,强化景德镇地域历史特色,彰显无可替代的景德镇陶瓷叙事,方有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影视剧一枝独秀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