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油画再研究
-
作者:
邢军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实主义
徐悲鸿
油画
-
描述: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主要有三点来源:父亲徐达章、老师康有为及留学法国接受的近现代西方写实主义美术思潮;其主要作品是人物画,大力呼吁改良中国画,并在美术教育和实践中身体力行,认为中国的美术改革要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了适应战争宣传和人民的动员中国画得到了无限止之拓展,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方式适时的适应了"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并且成为当时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
从“我”到“她” 从“看”到“被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重构
-
作者:
邢军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改编
情色
叙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描述:
1665年维梅尔创作了代表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由于画作创作的背景资料缺失,引起后人诸多的猜测。作家特蕾西依据画作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导演彼得·韦伯又依据小说改编了同名电影。小说将一个简单、可能的浪漫故事与女性境遇和女性的成长与自觉结合起来,成就了主人公葛丽叶的"我"的意义与价值。影片改编则以油画般的视觉效果再现了维梅尔的绘画世界,电影艺术视听上的优势与原画作形成精美的艺术对视与呼应。但影片在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及人物心理上的把握有所偏颇,使影片失去反思、玩味的提升空间,而具有了某种满足视觉情色消费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