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最后的撒那:傣人思华章
作者: 葛维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思华章去世还不满一个月。傣族习俗是,人一死,就要立刻登出祭文。然而接受写祭文任务的时候,德宏州傣文专家岳晓峰还觉得可以再等等,“人看着还好,想再拖一拖,过完年我再写”。他离开老人病榻3天后,傣族手工艺标志性人物辞世。老傣文写成的悼词,有点像盖棺论定的小传,是为这个人去奘房(庙堂)里“上奘”的必备物品。“他是德宏仅有的撒那了。” “抬眼看得到” 思华章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遗’是为了和国际接轨的新叫法,以前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不管叫什么,除了一些水晶摆设和每年8000元补贴金,似乎并未带来现实意义上的实惠。“父亲是被傣族人叫做‘撒那’的,大师,大本事的尊者,不收徒弟,只能家传,我却远远不能达到他那样。”他的儿子思永生话很少,手里不断依照父亲绘画的图样剪刻那些金属的材质。门口没有任何标明这家人事业的字眼,家里也看不出白事的物品,思永生说:“傣族人信佛,我父亲这样赕佛一辈子的人,不用说,去了好地方。”思华章虽然名气大,家里却没什么像样的作品。“原来有个老爷子雕的黄花梨神龛,被我女儿拿走了。”思永生指着家对面的一座寺庙,再一指另一方向的老房子,介绍那些门楣、旗杆上的塔帽,风一吹就发出悦耳声音的幡铃铛,大殿里的华盖宝伞灯笼,梁柱的画和雕刻,说那些“都是父亲做的”,父亲做的金银五彩的漂亮东西就在自家眼前。
田承泰和他的柴烧:用生命的热度喝茶
作者: 葛维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为了研究灰釉,田承泰曾经很多年里时常去海边烧木柴,把一吨木柴烧成六七斤灰,只够抹三个大茶仓田承泰的态度对任何人都一样,热情,没话。我们看到的是他第三个柴窑了。之前的因热胀冷缩已经拆掉重盖。他的作品是迄今柴烧界唯一能上拍卖、平均价格远高于市面上所谓“柴窑”的。田字落款是个拙朴的格子,怎么看都一样。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