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为什么选择了抽象?——由“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谈起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性   《雕塑》   专业展览   艺术展   抽象艺术   中国当代   代表作品   雕塑艺术  
描述: 作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抽象艺术专业展览,“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以较多的作品、较高的质量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本次展览是以《雕塑》杂志社举办的五届抽象雕塑培训班学员作品为主,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邀请、征集了一些优秀的抽象雕塑代表作品,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抽象雕塑艺术的整体水平。
袁元:图像的“棱镜”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资源   超现实   油画家   造型观念   布面油画   综合材料   文化情境   油画专业   具象绘画   今日美术馆  
描述: 一般来说,关于油画的讨论似乎不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鲜话题了,这里指的是就油画本身的静态讨论。在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文化情境中,艺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图像与信息资源的快速传播,但同时也遭受到图像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全
简议“塑造”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 范寓晴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精神   继承与发展   雕塑  
描述: 在这个物质条件日益丰厚、精神世界日益空虚的大时代下,在这个连脸都可以造假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讲艺术要开放、要自我。在各种影响的焦虑下寻找自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真实就显得如此珍贵。许多雕塑艺术家终身都在追求纯粹的雕塑的本源,或许这个想法在今天看起来有些愚蠢,因为大家不再相信原创精神。而雕塑早已经不是作为造型存在了,材料或者感觉对我人来讲也都不再是问题,只有我们身处其间的这个空间才是雕塑真正的问题所在。本文意在探讨这种蕴含本民族艺术理想、生命信仰以及感知方式下的雕塑语言在当代的意义。
《未标题-2》布面油画
作者: 范勃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面油画  
描述: 《未标题-2》布面油画
纪念罗工柳先生,弘扬罗工柳艺术精神——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前言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艺术人才   艺术精神   百年诞辰   艺术大家   革命文艺   艺术创作   罗工柳   中国美术   油画教学  
描述: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罗工柳先生是一位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的名师。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在美术教育特别是油画教学上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思想,形成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经验。对于这样一位在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上树立了高峰、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前辈,我们在敬仰之时,还需要对他的艺术人生和学术业绩做更深入的研究,从中体认中国美术在曲折中前进的宝贵价值,他
浅析清代文斗石碑群石刻艺术特征
作者: 范贤坤   田琴   付林江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碑群   文字艺术   文斗村  
描述: 文斗苗族村寨的石碑群立于清代,碑文内容及文字排版具有艺术价值,极具汉文化色彩。碑文内容记录着少数民族自发的村规民约,至今依然沿用,诰封碑文与民间自发碑文字体的排版有严肃与自由的韵律。碑文内容及文字排版折射出当地先民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追求,其所产生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后人对书法、版式设计、浮雕等创作表现形式的研究。
中国文化元素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探究
作者: 范译匀   来源: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艺术   文化元素   中国精神  
描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油画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无处不受到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响。油画艺术在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熔炉中壮大发展,具有崭新的气质与独特的中国化面貌。
釉灰制备原料和工艺对其组成的影响
作者: 吴军明   罗婷   熊春华   虞会青   范志伟   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煨烧   狼萁草   釉灰   石灰石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描述: 釉灰是我国古代独特的传统釉用核心原料,其中以景德镇生产的釉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正所谓“无灰不成釉”。它不仅成就了景德镇宋元明清的制瓷盛况,而且拥有复杂、严谨且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制备工艺,其原料选择、工艺原理、釉用机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研究者探究我国古代制瓷“秘诀”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验采集了狼萁草等四种典型柴草和两种石灰石,分别进行了煅烧实验,并借助EDXRF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各原料灰化后的化学组成及不同煨烧次数所制得釉灰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组成进行科学表征和对比研究,初步剖析了釉灰制备采用独特的三次煨烧工艺的科学意义。结果表明,狼萁草化学组成中Fe 2 O 3 和MnO含量分别高达1.41%和1.52%,而P 2 O 5 含量则为四者中最低的0.54%,不仅有利于景德镇传统灰釉呈现“白中泛青”的效果,还有利于提高釉层的透明度,促进景德镇传统釉下青花等彩绘瓷的发色。灰色石灰石不仅CaO含量低于黝黑色石灰石,且MgO含量更是高达35.79%,这正是古代制灰匠偏爱选择黝黑色石灰石的主要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煨烧次数的增加,不仅釉灰化学组成中的K 2 O,P 2 O 5 ,MnO,Fe 2 O 3 的含量均呈明显递增趋势,且其物相组成中的CaCO 3 含量呈递增趋势,而Ca(OH) 2 含量则刚好相反,呈下降趋势,这不仅有利于景德镇瓷器呈现“颜如玉”的外观特质,也有利于克服配釉过程中釉浆因含一定量的Ca(OH) 2 而引起的“作浓”现象。可见,釉灰制备选用独特的原料及其煨烧工艺,是景德镇古代灰釉独具特色并得以长期发展的技术保障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珍藏集萃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编   来源: 上海:上海书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长篇小说  
描述: 本书为图录,每件藏品配合有中英文简要说明。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基础为50年代故宫博物院拨交的陶瓷、书画、碑帖、玉器等十余类珍贵文物两千余件。本书特从中遴选出100件精品,其中包括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彩陶、明清青花瓷、颜色釉瓷、隋唐写经、明清书画、古代玉器等,以资鉴赏研究。
传入、批判、正名——浅议20世纪中国艺术界对印象派的认知变化
作者: 范程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判   留洋学生   印象派   20世纪中国艺术   油画   传播与认知  
描述: 印象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顺利传入到突然中断继而又大加批判直到最终正名.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辅之以图像分析的方法,简要梳理出这三个阶段在我国人们对印象派的认识,及其对中国油画的影响.希望能对理解当下油画艺术形态的形成有所助益.
< 1 2 3 4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