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云冈石窟北魏前期佛教雕塑中的印度佛教艺术样式及其设计
作者: 范军   来源: 设计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魏   云冈石窟   印度佛教艺术   佛教雕塑  
描述: 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开始进行开凿,于孝明帝正光五年完工,开凿工作持续了64年之久。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我国的“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深受汉族文化、鲜卑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熏陶。这一点在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雕塑上也有所表现。本文将介绍佛教文化在北魏时期的发展,介绍云冈石窟各个时期的佛教雕塑特点,分析印度佛教艺术样式在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浅析抽象雕塑在空间中的审美距离
作者: 刘强   郑成芬   范文博   来源: 设计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抽象雕塑   空间   审美距离   距离  
描述: 空间中的审美距离与抽象雕塑一直以来是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重要课题,抽象雕塑作为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今天较为活跃,它以抽象、现代、简约、理性与感性、几何、观念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本文分别从抽象雕塑与空间审美距离的概念、关系以及抽象雕塑对人们审美距离的要求进行论述,着重强调了抽象雕塑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在空间中审美距离的支撑,同时,空间中的审美距离促使抽象雕塑有了更为可观的发展前景。
王颖生:取精用弘的实践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与时代·中旬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家   王颖   深圳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   国画系   提名展   访问学习   中国艺术研究院   人物肖像   中国美术馆  
描述: 王颖生,1963年生于河南沈丘。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7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至2004年被国家基金委选派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梅尔尼科夫工作室访问学习。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美展,并在全国第八、九、十届美展中获奖。《踱步》获北京国际双年展青年艺术家奖、北京市文艺作品佳作奖。曾参加《水墨延伸——中国画人物肖像展》,《水墨本色》第一届、第二届展,深圳水墨国际双年展,深圳1999工笔画家邀请展,2002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家提名展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深圳美术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并出版有个人画集及合集多种。
杨飞云油画艺术论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艺术感觉   外部世界   飞云   八十年代中期   油画艺术   艺术技巧   当代中国油画   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之际,我突然发现,迄今为止,在所有出版物中竟没有一篇关于画家杨飞云的专论。杨飞云在画坛早已有名。从八十年代中期起,他的作品就频频出现在各种展览中,发表在各类专业的和大众的报刊上,收入各种画册里。许多文章谈到当代中国油画时,少不了提及他的名字。他堪称当代油画队伍中的一员大将。他的艺术见解和艺术技巧已经影响了许多油画的晚学,甚至,他作品中持续出现的女性形象也隐隐约约变成画坛之外流传的佚话。总之杨飞云是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和重要画家。没有这样一位画家的艺术专论似乎是一种批评的疏漏。我想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他属于那种典型的以画说话的画家,他并非不善言谈,而是不喜欢谈,许多年里连“创作谈”一类的文章也不曾写过。人们专注的也是他的作品。其二,谈他的作品必须涉及他的艺术技巧,有时候词语文字在描绘视觉形态的绘画时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所谓“难以言传”的不是画家的思想,而是画作中那些具体而又同时落入
视觉图像的修正——浅议当代中国具象油画的摹写现象
作者: 范勃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艺术   语言特征   视觉图像   精神内涵   当代中国   艺术家   作品   油画创作   形式结构   中国油画  
描述: 在近年的油画创作中,语言的完善,面貌的多样,说明中国油画对西方传统绘画图像的研究与借鉴已进入更深层面。“图式摹写”已成为当代油画创作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对西方艺术图像的摹写使中国油画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明显进步,产生了一些成功的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图式摹写”是指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图像中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及精神内涵进行移植和嫁接。我把油画创作中出现的这种“图式摹写”大致归结为三类。一是在形式结构或语言特征上借用和移植,具有较强的文化针对性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二是借助于西方艺术图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无法摆脱西方大师及其作品的影响,精神内涵也终归被其同化。三是从形式结构、语言特征及精神内涵上全部摹写,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自我完全迷失在大师的作品中。在提出问题时我们将进一步根据具体作品说明这个现象。
油画风景写生作品
作者: 秦征   苏天赐   任梦璋   张世范   郭绍纲   杨尧   徐加昌   佟安生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天赐   巴黎国际艺术城   油画写生   风景写生   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   郭绍纲   中国美术   油画教学   中国油画  
描述: 晚霞似火,燃起一片红云,远方暮色溟蒙,伴着曛曛秋歌…… 清空澄湛,寒夜霜晨交汇处,高天低悬着冰晶的月轮,万籁俱寂,无声胜有声…… 杨花蒲柳,春草池塘,雀跃枝头亦朋友,流水落花皆文章…… 天籁自鸣、天趣之美,呼吸间心可会,口难语。惟我掌中画笔,真知己、通情达意,一写而尽之!
新作展示
作者: 毛焰   范勃   李季   郭晋   钟飙   沈小彤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中   艺术家   美术学院   李季   古典气质   绘画艺术   Portrait   作品   油画   异梦  
描述: 我比较热衷于初始的绘画热情,从着迷于德拉克洛瓦到上学后期才真正喜爱上戈雅,即使看现代主义以后的新艺术,也爱在自己喜爱的作品中领会具有古典气质的那部分。对我来说,现行生活中的世俗景观并没有特
挤压的空间与精神的扩张:杨克勤油画近作短评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度认识   管状物   中所   精冲   以行   中衡   意到   人体局部   杨克勤   系列作品  
描述: 当我只看到杨克勤的一件作品时并没有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因为,表现性绘画往往因形象隐喻的“私有”而阻塞我们对某件作品的深度认识。但杨克勤在近年画出了一系列作品,这就不能不让我注意到她在艺术上要寄注的东西不是短暂的感觉而是一种持续的情绪,每一幅作品是这种情绪和精神的片断。 情绪的片断表现为作品中所描绘物象的片断,捕捉片断并以淋漓尽致的手法使物象“具体化”,是90年代
调整的意义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社会意识   艺术状态   语言   八十年代   精神冲突   整体形象   艺术观念   外在目的   油画  
描述: 我以为存在一种“鲁美油画现象”。鲁美油画自八十年代中叶以来屡在各种展览中夺牌获奖,引得画坛注目,这似乎就是一种现象。但我指的“现象”不仅于此,至少认为鲁美油画的崭头露角只是现象的表现。根据我对鲁美油画的观访,我感到鲁美油画家这几年在艺术上的努力要点是“调整”。概而言之,是把含有外在目的“创作”状态调整为从观念到语言相对自足的个人艺术状态。鲁美油画出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不是偶然的。鲁美油画家具有比较开阔的社会意识,当油画艺术观念仍然比较狭窄、许多写实油画跌入风土、风情窠臼时,鲁美油画较多反映了现代人心灵的丰富性与精神冲突;当油画界出现关注语言的呼声时,鲁美油画得益于画家自觉与专家办班,注重了作品的制作,在语言探索上走出了不领风气却踏踏实实的步子;在整个八十年代社会艺术思潮活跃、思变心理急切的背景中,鲁美油画的发展比较稳健……这些,都是鲁美油画有一个整体形象的原因。
塑造人文——论吴为山的雕塑艺术
作者: 范迪安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人文   历史性课题   中西文化   时代条件   雕塑艺术   吴为山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文化境遇:一方面,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仍然在延续,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时代条件得以更全面地展开,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中西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个历史性课题由此更急迫地需要得到深入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随着知识视野、文化认识的开阔,无论对于传统艺术的吸收还是对于外来文化的融化,也都有了更好的条件。在挑战与
< 1 2 3 ... 16 17 18 ... 105 106 10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