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立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思惟菩萨造像在古代中国流行演化之因缘探讨
-
作者:
简婉
王立文
来源:
佛学与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化
犍陀罗
十二因缘
思惟菩萨
-
描述:
半跏思惟菩薩以一手托腮、一手撫腿、頭略低垂的姿勢來表示思惟,稱為「思惟相」;而一足垂下,一足屈盤其上,表現人物的輕閒悠然、灑脱自在的坐姿,則稱為「半跏坐」,兩者結合起來稱為「半跏思惟」。半跏思惟像源自於西元二至三世紀時印度西北的犍陀羅,興盛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為中國佛教藝術中重要的造像内容之一,主要代表意涵為悉達多太子或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在中國發展的進程,從早期樣式化的生硬造型,一方面接受外來形式的影響,一方面又融入民族的傳統理念,開始佛像民族化的進程。到此魏中晚期,佛像已完全漢化、南朝化,面容肢體等細節處理更加圓順,身材更為修長結實,且著日常生活的漢式褒衣搏帶,衣裙褶紋重疊繁複,極富韻律及裝飾意味,更具中國風貌。東、西魏以後,佛像朝獨立自主的風格發展,因此對立體佛像的各部細節均能予以全面的關注與照應,更能表現出軀體結實的美感與肌膚彈性的潤澤,衣紋線條趨向簡潔明暢。北齊與此周的造像,延續前期風格,再加以創新,尤其北齊的思惟像雕刻,幾乎達到空前完美的境界。面容五官更為細緻玲瓏,身軀圓健,比例勻稱,衣紋疏簡概括,具有抽象式的圖案表現。這一時期在造像題材的廣度和對造像表現個性的深度上,都較之前代有著較大的突破。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佛教藝術不過是宣傳佛教的「無數方便」法門之一,目的是要人們了悟生死並且體知宇宙生命的眞理。然而,任何藝術家,包括佛教藝術的創造者,都生活在一定時代社會條件下並受著時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他們的藝術作品,包括佛教藝術作品的創造,都必須從「器世間」,從人們周圍的現實中攝取内容。佛教藝術作為一種藝術,一種像教的工具,必須把「神變成人」,因此,要完全迴避世俗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佛教藝術造像之一的思惟像亦不免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而在造形上展開了無限意韻的世俗風情,從雲岡時期以帝王的成儀為摩本,龍門時期以南朝士大夫的飄逸風度為風格,東魏以後以一般人物為寫實反映,都述說著思惟菩薩在中國的演化中,深受世俗觀念的影響,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迎合世人的需求。 本文是以佛法之十二因緣來探討思惟菩薩造像何以能在古代中國流行演化,文中申述三個群體,一是當時的藝匠們,另外則是貴族王室(含寺廟住持)及社會民眾(含士大夫),考慮這三個群體的心靈與物質生活彼此之間的互動,不難窺其演化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