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小】搜索到相关结果 265 条
-
中俄美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
作者:
王小娟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灵感受
情感体验
绘画语言
油画静物
审美情感
内心情感
完美结合
艺术形式
莫兰迪
静物画
-
描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的教育交流在大学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俄罗斯的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尤其是绘画艺术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油画艺术发展。黑河学院的美术教育借助中俄两国友好的国际关系,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引进、借鉴俄罗斯的优质美术教育教学资源,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式,以中融俄,兼收并蓄,逐渐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借助中俄合作交流培养人才的先进模式。中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不再是一个选项而
-
居住在成都 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中英文对照
-
作者:
王小明主编
深圳美术馆编
来源: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油画(地点:
年代:
中国
现代)
油画
-
描述:
居住在成都 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中英文对照
-
福建龙眼木雕
-
作者:
王小蕙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眼
传统技法
黄杨木
艺术风格
木雕艺术
工艺品展览会
机械原理
传统工艺品
福州发展
百花奖
-
描述: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采用福建盛产的龙眼木材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闵南一带。莆田的雕刻艺人很多,而且早在宋末
-
弃石
-
作者:
王小蕙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梦境
精神性
崇武
雕刻
情景
梯子
艺术形式
作品
下脚料
大型
-
描述:
我的作品取材于大型汉白王雕刻的下脚料《梯子系列》是我最近很想要做的、一种梦境和现实的情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与表达。简洁单纯的感觉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形式。——王小蕙2012的夏天于崇武
-
景德镇国营瓷厂与景德镇瓷业复兴
-
作者:
王小茉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国营
景德镇
民营
产业
-
描述:
景德镇自20世纪50年代建设和发展陶瓷工业,支撑实现这一定位和目标的是那时建立的十余家国营瓷厂。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营瓷厂纷纷关停转制,支撑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是上万家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他们虽然活跃,却危机潜藏。国营瓷厂留存下来的遗产,目前可以直观看到的,似乎只有那些虽然陈旧却依然保有气势的厂址。而有形背后无形的遗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人才培养、设计原则的确立和艺术水准的追求,需要被肯定、挖掘和再认识。
-
景德镇全力打造“航空小镇”
-
作者:
王小林
来源:
赣商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航空
品牌
形象
景德镇
市场机制
国际化
加大力度
统筹兼顾
-
描述:
景德镇以昌飞(六0二)品牌、政府平台、市场机制为基准,坚持国际化视野,加强投入、加大力度,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力以赴确保把“航空小镇”做出形象、做出示范,做成江西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
-
世界美术全集 5-6 雕塑卷
-
作者:
王小霖 董智慧主编
来源: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宗教石刻
学科:
摄影集)
敦煌石窟(学科:
-
描述:
世界美术全集 5-6 雕塑卷
-
缘分的天空 2005中国当代架上艺术 油画 邀请展
-
作者:
王小明主编
深圳美术馆编
来源: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2005)
油画(地点:
年代:
中国
油画
-
描述:
本书收录了缘分的天空—2005中国当代架上艺术(油画)邀请展作品,包括方力钧、毛旭辉、史晶、李季等人的作品。
-
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吴为山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谈公共艺术创作
-
作者:
武定宇
王小丽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大历史题材
南京大屠杀
艺术作品
中国气派
美术事业
艺术委员会
美术馆馆长
城市雕塑
吴为山
时代风格
-
描述:
吴为山先生是一位著名艺术家,他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对中国美术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吴先生还身兼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为中国公共艺术的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组雕》)与建筑构成良好的融合,并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模式,被视为21世纪以来展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此作品曾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并被评为中国公共艺术65年发展过程中11个尤为重要的个案之一。近期,武定宇、王小丽(以下简称武、王)对吴先生进行了采访,聆听了吴先生(以下简称吴)关于《南京大屠杀组雕》创作背后的故事,及其对于国内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
-
《公孙子都》的舞台呈现特色
-
作者:
王小云
来源:
艺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昆曲
武戏
东周列国志
舞台艺术
独辟蹊径
故事
艺术因素
春秋时期
孙子
昆剧
-
描述:
昆剧《公孙子都》的故事源自于《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讨伐许国一战中,副帅公孙子都争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帅颖考叔后终日惊惶、精神彻底崩溃的故事。《公孙子都》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下,独辟蹊径,磨砺出了独具魅力的舞台艺术呈现。一、武戏与文唱——交融的心理戏《公孙子都》是以武生为主演的大戏。它在舞台上融合了武打、舞蹈、雕塑各种艺术因素,有武打场面,又有强
<
1
2
3
...
18
19
20
...
25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