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绘画与心态浅谈画工笔画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工笔画   绘画思想   营养不良   中国绘画史   文化艺术   写意画   中国画   艺术品市场   拍卖市场  
描述: 近几年来,工笔画在中国画这一阵营中,无论是全国性大展的上展率,还是拍卖市场的出售率等在明显飙升,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的繁荣势态,相比之下也恰似"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样风水轮流转。 中国工笔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曾几度辉煌,尤其是唐代的人物鞍马,宋代的山水花鸟,它凝聚着中国文化艺术优秀而深厚的传统,几千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
涂国喜 论工笔画的写意性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文/涂国喜 涂国喜,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广州画院专业画家。 主要美术作品曾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第二、六、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第一、二、五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出版有《叶落泥香》《雅致闲情——涂国喜工笔画作品》《闲情四季》《香近花语》《涂国喜》等多部作品集。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国”字头画种中国画从展览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然而关于中国画现状及发展的问题却一直是美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引起争论的前沿话题。因为在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中国画的整体面貌走向了工笔的主流,获奖作品也多属工笔作品。而以前在中国画中起着主导地位的写意画正处于边缘状态,受到了工笔画的无情冲击而陷入了窘境。因而引起了关于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的一些争论,众说纷纭,并且热闹非凡。 现在有人直呼:中国画出现了危险的信号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画是制作出来的,没有内涵,审美上是浅薄的,认为中国画“写”的传统正在走向失传, “写意”的艺术特征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中国画缺少写意精神和写意的面貌,从而丧失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失去了中国画的精神。 对此,我作为 个主要从事工笔绘画创作中的一分子,不得不有如是想法,即,“工笔画同样具有写意性”。 首先从绘画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种绘画最早都是以记事为目的,表达的途径都是以写“意”的方式,也就是说任何绘画本身都是具有写意的潜在基本特征。无论其发展阶段如何,这一特征功能都是无法摆脱的,在中国画这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之中,工笔画也是如此。 工笔画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彩陶时期,如发掘出来的半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它就是古人对当时现实生活生动场景的描绘;工整而刚劲、简约而写意的线描,可以说是工笔画最早期传情达意的典范之作。再后来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人物夔凤图》和《人物驭龙图》等较工整绘画图式,是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晕染固有色,这种手法在二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工笔画的最早基本表现形式,绘画中有臆想出来的夔、凤、龙都是人们抒发浪漫情怀的反映。而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大量的既记载社会生活、社会需要,又不失写意情怀和具有美学意蕴的工笔画,这些都是工笔画一开始就具有写意性的佐证。 回顾近十几年来中国画的现状纵横恣肆的写意画由于受到思维模式的挑战和冲击,被工笔画逼迫挤到几近边缘的状态,作为全国第十一届美展评委之一的方增先老教授都惊叹地说:“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的五百多幅画中写意画只看到四、五张……看到全国这样的情况,忽然觉得全身发凉。”(见《美术报》2009年10月31日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经辉煌于唐、宋而后日渐衰微的工笔画在进入21世纪又发生了历史性逆转,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主流的背后是有其深刻的缘由的。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写意画和工笔画这十几二十年走过的历程、呈现的面貌,我们就不难发现工笔画经过工笔人在工笔园地的精心耕耘,无论从画面的形式到内容,从借古到创新,中国工笔画都有重大突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型的全国美展工笔画一届比一届多,并且获奖作品也多是工笔画,这也不能怪罪众多评委们没有眼力,而深掘根源是中国画的写意画在如此多年的时间里的确不尽人意,与工笔画相比之下,显得如此守旧。艺术创新是艺术生命的延续,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画要走向廿界,如果一味固守在自己的“乐园”打着“写意”的旗号,张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法还应八法通”,闭嘴 “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耳”,绘画求“似与不似之间”,甚至有人可以不懂造型,在市场利益和名利的驱使下以“文人画家”自居,要做个“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人,那么,这些只讲形式不究内容的荒唐而幼稚的意识概念让“写意画”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意义而迟滞不前则是必然。 我们在比较写意画和工笔画发展和现时生存状态并不是要将中国绘画传统意义上的“工”与“写”完全对立起来,像南拳北腿样比出高低,而是想表明工笔与写意应是互为鼓励,互为协调的一对双翼,本无高下、优劣、主次之分。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工笔画兴盛让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缺少甚至逐渐消失。写意其实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引用写意一词是因其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之意。意笔、工笔,白描勾线,甚至现在新出现的重彩岩彩画等材料的绘画都可以是写意的好作品,并非只有写意的面貌,才能产生写意的精神,而用“工笔的面貌”就不能产生“写意的精神”。 其次,如若深入研究现时的工笔画我们会发现,当代工笔画家有当代人的思维、视角和表现手段。工笔人在传统模式面前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绘画材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毛笔和宣纸,画布、排笔、喷枪、刮刀、滚筒已被广泛使用,在技法上也呈现多样化。除了渲染,随意的涂抹,有“意”的喷洒、刮擦,繁复的堆积,精心的贴箔,按揉等方法都被广泛运用在现时的工笔画中,打破了“三矾九染,随类赋彩”的传统模式。多种多样的追求,赋予作品深切的人性关怀,使工笔画每个组成部分都是有“工而尚意”的追求。 比如就中国画的灵魂组成部分“线”来说,由于现在大批工笔画家多受到良好的院体式教育,有好的西式素描基本功训练,造型基础扎实,因此在中国画的“线性”与表达上无疑成为一大亮点。就表现形似而言,因有好的素描功夫,所以就会得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成效。于是画面形象的“意似”不至于成空穴来风一般虚无。正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传统中国画中也有“形神兼备”的精神本质,这点对于现在大批有良好造型能力的工笔画家在表现物象外貌,反映生活本质,表达自己的认识方式上是运用得游刃有余的。再说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的造型手段,本身就是具有写意性功能,用线的轻重、刚柔,提按、顿挫,虚实、收放等都是为了绘画传情达意,工笔画中线的概括、洗炼就形成了能动的艺术语言,亦是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的基础。严谨的勾线和其他多种多样的线性方式,较好地避免了有些“意笔画”因造型疏于考究,或造型能力缺乏而用“逸笔草草,聊写胸臆”来自嘲解脱。 再比如说现时工笔画在“色彩”的运用中,同样是在绘制过程中自始至终在表达“写意性”。现时的工笔画作品画面色彩除了再现唐、宋传统先进典范之外,还不断吸收油画、日本画、版画、水彩画等施色表现手段。新的施色技艺引进到工笔创作之中,技法不再单纯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以写意为宗旨,谋求全新的画面气氛,使现代工笔画强化了色彩意识,关注了色彩美的潜质。如果认真剖析一张当下好的工笔画是在如何运用“色彩”传情达意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现今的工笔画不再满足于“随类赋彩”的渲染过程,而更多是“随意赋彩”,强调色彩表现的范围和内容,通过色彩转换塑造画面,从色彩背后传达出工笔画家的内在情绪、个性及给予受众的意念等。不循常规的色彩表现形式使工笔画在不断超越表达上的界限,从而具有可读性和抒情感。 我们还可以看到,美性的色彩表达更注重的是色与色之间相互辉映所生发的气韵与神采。从一张工笔画的色彩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整体画群的大状态,也可以透过色彩的现象看到工笔画绘制过程中工笔人对写“意”的驾驭状态,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工笔画那样媚俗与矫情。 我们分析了工笔画发展过程中对写“意”性的把握和工笔画当今对写“意”的一些表达方式后,我们不妨再分析下现时工笔画整体意义上的“写意”精神。 我们都知道绘画是精神产品,其中的手工性成分即制作性是必不可少的。工笔画精细的制作使这一画种更彰显个性。 “意境”“意趣”“意在言外”等广义的“写意”精神也不单为写意画所独有,工笔画也同样不可缺少,讲求写“意”和画面所呈现的意境高低也是评判工笔画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杆。以最近的大型展览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国画许多工笔画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工笔画家在赋予画面意境上也是紧扣时代脉搏,把“写意”看得比表现技法更为重要。一方面与时俱进地贴近了新世纪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工笔画家为丰富工笔语言而深入开掘传统语言资源,同时又广泛吸收其他画种的丰富养分让工笔画语言得到提炼。许多作品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为宗旨,用传神的艺术形象实现艺术的核心价值。如获得银奖的工笔画作品《陌生》,作者运用软、硬、黑实与透明等强烈对比,新颖的画面构成,营造出大自然中生命面对陌生环境的景况,从而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启发人们对现实、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另一件银奖作品《工棚》,细腻的笔触、传神和略显夸张的艺术形象、运用道具的对比手法,通过细腻的工笔画这一特色表现,让当今社会最关注的另一焦点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画面可以看到作者关注的眼光,内心深
关于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状态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工笔   中国工笔画   创作状态   色彩   绘画艺术   当代   中国画   艺术形式   绘画创作   随类赋彩  
描述: 中国工笔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且这种艺术形式的选择是在华夏文化浸淫下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绘画艺术中的反映。它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因此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代工笔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工笔人用现代人的意识,选择传统,并从民族传统中生发出
论工笔画的写意性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界   工笔画   美展   边缘状态   写意画   中国画   获奖作品   写意性  
描述: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国字头画种中国画从展览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然而关于中国画现状及发展的问题却一直是美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引起争论的前沿话题。因为在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中国画的整体面貌走向了工笔的主流,获奖作品也多属工笔作品。而以前在中国画中起着主导地位的写意画正处于边缘状态,受到了工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和色彩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画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诱惑   现代文明   工笔   华彩乐章   艺术馆   青年画家   作品   朋友  
描述: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和色彩
古韵新声——浅议新现代重彩画观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界   传承关系   绘画观念   工笔重彩画   现代重彩画   中国   古韵   岩彩画  
描述: 多年来,"岩彩画"一直受到美术界的关注,由于它的绘画观念、媒材运用等的特殊性,它已与我们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有了很大的距离。因此,也就引来了众说纷纭的争议,我认为将现在中国的"岩彩画"称为"新现代重彩画"就更符合这类工笔重彩画的归类。首先,从绘画的传承关系来看,我称其为"新现代重彩画"的中国岩彩画,无论是"源"还是"流",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环流现象,是不同文化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