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李正天与猫缘
作者: 蕲胤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李正天以象征主义油画闻名于世.其实他还有一绝,那就是用毛笔画猫和熊猫. 打倒"四人帮"平反之后的李正天,有空就跑到动物园,他几乎把绝大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熊猫馆,看熊猫画熊猫,常兴奋得不得了.李正天虽然身世坎坷,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但为人一点不精明,他单纯善良,童心未泯,常被人戏称为"大不透" "老顽童".
李正天其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捐献。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李正天又拿出5张书法、4张国画、1张油画义卖赈灾,是广州美院师生捐画赈灾义卖一仟万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9月5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大灵魂
从白描到彩墨
作者: 董伯信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编者按:潘玉良作为一个全面的艺术家,油画、国画、素描、版画、色粉画、雕塑无所不能。她早期以西画著称,而其后来在中国画创作中对探索中西绘画的融合成就卓著。本期“大家”栏目组织了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部分国画藏品,并配发对其国画作品的解读文章和潘玉良从1895年-1937年的最新年袁,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潘玉良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准则,坚持“合中西与一冶”的艺术追求进行中国画艺术创作,无论是白描还是彩墨画都获得极大成功,尤其是她的彩墨画成为她后期最主要的创作手段并形成特有的绘画语言。本文对其中国画创作进行粗浅的解读,以期抛砖引玉。
李正天与猫缘
作者: 蕲岚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李正天以象征主义油画闻名于世。其实他还有一绝,那就是用毛笔画猫和熊猫。 打倒“四人帮”平反之后的李正天,有空就跑到动物园,他几乎把绝大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熊猫馆,看熊猫画熊猫,常兴奋得不得了。李正天虽然身世坎坷,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但为人一点不精明,他单纯善良,童心未泯,常被人戏称为“大不透” “老顽童”。加上他当时穿衣服不是黑色就是白色,别人说他也是个“大熊猫”。李正天小学毕业就考了美术学院“七年制”,直至读大学,文革期间大学还没有毕业就进了监狱,不懂得人情世故,没有多少生活经验。但他喜欢熊猫的黑白分明,喜欢熊猫的憨态如孩童。李正天好多年都没小孩,由于喜欢熊猫,连在家里养的猫,也是黑白两色,一有空就在家里伺候猫,像对小孩说话似的对猫说话。小猫越养越胖,他甚至把它叫着“胖子”,成天带着“胖子”在校园中玩,结果胖子不见了,他心痛的要命,找遍了校园,贴有寻猫启示,但胖子没找到,启示却画了一张又一张都给人撕掉收藏了。结果画油画的李正天画“胖子”出了名。有人建议他这么喜欢熊猫不如有空就画画熊猫吧!没料到这么画开了,倒成了他的一绝,画油画的李正天也画起了“国画”来。 有灵性,是李正天画的熊猫的最显著特征,他常将熊猫拟人化,或当孩童,或当男女,寥寥几笔,通人性的熊猫豁然呈现,看似简单,实属不易,这体现了李正天扎实的造型功底。有一位大收藏家说: “李正天是很适合画熊猫的,熊猫是国宝,如果了解李正天的经历和事迹的人,都知道他也是个‘国宝’,‘国宝’画国宝,正好。” 熊猫,在众人的眼中,常留下笨愚懒散、憨厚可爱的形象。而李正天笔下的熊猫,聪慧而不迟钝,灵犀而不媚俗,通人性,有思想,生龙活虎,灵气十足。 我曾有幸目睹李正天画熊猫,在柔皱铺开的正方形的宣纸上,他只需用碳条轻轻定上几个点(这是意大利学派的点定法,由全局决定一点,从一点画到全局),浓墨就上去了,最后用淡墨勾勾轮廓,有时连轮廓也省去,大象无形了。画完后,李正天再给熊猫题跋并签名盖印。由于他有极强的素描功底和书法功底,所说他的画准确、简洁,与别人画的熊猫大不相同。 我认为,李正天一辈子超凡脱俗,浩然正气。他悲天悯人,大爱无疆,敬畏苍天。他义无反顾,顶天立地,擎周天于不倒。他博古通今,艺向精深,创佳作于人间。熊猫也是他进行慈善最受欢迎的作品。 李正天信奉道家,尊重自然,猫缘即道缘,万物皆缘。
涂国喜 论工笔画的写意性
作者: 涂国喜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文/涂国喜 涂国喜,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广州画院专业画家。 主要美术作品曾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第二、六、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第一、二、五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出版有《叶落泥香》《雅致闲情——涂国喜工笔画作品》《闲情四季》《香近花语》《涂国喜》等多部作品集。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国”字头画种中国画从展览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然而关于中国画现状及发展的问题却一直是美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引起争论的前沿话题。因为在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中国画的整体面貌走向了工笔的主流,获奖作品也多属工笔作品。而以前在中国画中起着主导地位的写意画正处于边缘状态,受到了工笔画的无情冲击而陷入了窘境。因而引起了关于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的一些争论,众说纷纭,并且热闹非凡。 现在有人直呼:中国画出现了危险的信号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画是制作出来的,没有内涵,审美上是浅薄的,认为中国画“写”的传统正在走向失传, “写意”的艺术特征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中国画缺少写意精神和写意的面貌,从而丧失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失去了中国画的精神。 对此,我作为 个主要从事工笔绘画创作中的一分子,不得不有如是想法,即,“工笔画同样具有写意性”。 首先从绘画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种绘画最早都是以记事为目的,表达的途径都是以写“意”的方式,也就是说任何绘画本身都是具有写意的潜在基本特征。无论其发展阶段如何,这一特征功能都是无法摆脱的,在中国画这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之中,工笔画也是如此。 工笔画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彩陶时期,如发掘出来的半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它就是古人对当时现实生活生动场景的描绘;工整而刚劲、简约而写意的线描,可以说是工笔画最早期传情达意的典范之作。再后来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人物夔凤图》和《人物驭龙图》等较工整绘画图式,是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晕染固有色,这种手法在二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工笔画的最早基本表现形式,绘画中有臆想出来的夔、凤、龙都是人们抒发浪漫情怀的反映。而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大量的既记载社会生活、社会需要,又不失写意情怀和具有美学意蕴的工笔画,这些都是工笔画一开始就具有写意性的佐证。 回顾近十几年来中国画的现状纵横恣肆的写意画由于受到思维模式的挑战和冲击,被工笔画逼迫挤到几近边缘的状态,作为全国第十一届美展评委之一的方增先老教授都惊叹地说:“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的五百多幅画中写意画只看到四、五张……看到全国这样的情况,忽然觉得全身发凉。”(见《美术报》2009年10月31日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经辉煌于唐、宋而后日渐衰微的工笔画在进入21世纪又发生了历史性逆转,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主流的背后是有其深刻的缘由的。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写意画和工笔画这十几二十年走过的历程、呈现的面貌,我们就不难发现工笔画经过工笔人在工笔园地的精心耕耘,无论从画面的形式到内容,从借古到创新,中国工笔画都有重大突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型的全国美展工笔画一届比一届多,并且获奖作品也多是工笔画,这也不能怪罪众多评委们没有眼力,而深掘根源是中国画的写意画在如此多年的时间里的确不尽人意,与工笔画相比之下,显得如此守旧。艺术创新是艺术生命的延续,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画要走向廿界,如果一味固守在自己的“乐园”打着“写意”的旗号,张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法还应八法通”,闭嘴 “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耳”,绘画求“似与不似之间”,甚至有人可以不懂造型,在市场利益和名利的驱使下以“文人画家”自居,要做个“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人,那么,这些只讲形式不究内容的荒唐而幼稚的意识概念让“写意画”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意义而迟滞不前则是必然。 我们在比较写意画和工笔画发展和现时生存状态并不是要将中国绘画传统意义上的“工”与“写”完全对立起来,像南拳北腿样比出高低,而是想表明工笔与写意应是互为鼓励,互为协调的一对双翼,本无高下、优劣、主次之分。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工笔画兴盛让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缺少甚至逐渐消失。写意其实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引用写意一词是因其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之意。意笔、工笔,白描勾线,甚至现在新出现的重彩岩彩画等材料的绘画都可以是写意的好作品,并非只有写意的面貌,才能产生写意的精神,而用“工笔的面貌”就不能产生“写意的精神”。 其次,如若深入研究现时的工笔画我们会发现,当代工笔画家有当代人的思维、视角和表现手段。工笔人在传统模式面前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绘画材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毛笔和宣纸,画布、排笔、喷枪、刮刀、滚筒已被广泛使用,在技法上也呈现多样化。除了渲染,随意的涂抹,有“意”的喷洒、刮擦,繁复的堆积,精心的贴箔,按揉等方法都被广泛运用在现时的工笔画中,打破了“三矾九染,随类赋彩”的传统模式。多种多样的追求,赋予作品深切的人性关怀,使工笔画每个组成部分都是有“工而尚意”的追求。 比如就中国画的灵魂组成部分“线”来说,由于现在大批工笔画家多受到良好的院体式教育,有好的西式素描基本功训练,造型基础扎实,因此在中国画的“线性”与表达上无疑成为一大亮点。就表现形似而言,因有好的素描功夫,所以就会得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成效。于是画面形象的“意似”不至于成空穴来风一般虚无。正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传统中国画中也有“形神兼备”的精神本质,这点对于现在大批有良好造型能力的工笔画家在表现物象外貌,反映生活本质,表达自己的认识方式上是运用得游刃有余的。再说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的造型手段,本身就是具有写意性功能,用线的轻重、刚柔,提按、顿挫,虚实、收放等都是为了绘画传情达意,工笔画中线的概括、洗炼就形成了能动的艺术语言,亦是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的基础。严谨的勾线和其他多种多样的线性方式,较好地避免了有些“意笔画”因造型疏于考究,或造型能力缺乏而用“逸笔草草,聊写胸臆”来自嘲解脱。 再比如说现时工笔画在“色彩”的运用中,同样是在绘制过程中自始至终在表达“写意性”。现时的工笔画作品画面色彩除了再现唐、宋传统先进典范之外,还不断吸收油画、日本画、版画、水彩画等施色表现手段。新的施色技艺引进到工笔创作之中,技法不再单纯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以写意为宗旨,谋求全新的画面气氛,使现代工笔画强化了色彩意识,关注了色彩美的潜质。如果认真剖析一张当下好的工笔画是在如何运用“色彩”传情达意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现今的工笔画不再满足于“随类赋彩”的渲染过程,而更多是“随意赋彩”,强调色彩表现的范围和内容,通过色彩转换塑造画面,从色彩背后传达出工笔画家的内在情绪、个性及给予受众的意念等。不循常规的色彩表现形式使工笔画在不断超越表达上的界限,从而具有可读性和抒情感。 我们还可以看到,美性的色彩表达更注重的是色与色之间相互辉映所生发的气韵与神采。从一张工笔画的色彩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整体画群的大状态,也可以透过色彩的现象看到工笔画绘制过程中工笔人对写“意”的驾驭状态,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工笔画那样媚俗与矫情。 我们分析了工笔画发展过程中对写“意”性的把握和工笔画当今对写“意”的一些表达方式后,我们不妨再分析下现时工笔画整体意义上的“写意”精神。 我们都知道绘画是精神产品,其中的手工性成分即制作性是必不可少的。工笔画精细的制作使这一画种更彰显个性。 “意境”“意趣”“意在言外”等广义的“写意”精神也不单为写意画所独有,工笔画也同样不可缺少,讲求写“意”和画面所呈现的意境高低也是评判工笔画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杆。以最近的大型展览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国画许多工笔画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工笔画家在赋予画面意境上也是紧扣时代脉搏,把“写意”看得比表现技法更为重要。一方面与时俱进地贴近了新世纪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工笔画家为丰富工笔语言而深入开掘传统语言资源,同时又广泛吸收其他画种的丰富养分让工笔画语言得到提炼。许多作品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为宗旨,用传神的艺术形象实现艺术的核心价值。如获得银奖的工笔画作品《陌生》,作者运用软、硬、黑实与透明等强烈对比,新颖的画面构成,营造出大自然中生命面对陌生环境的景况,从而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启发人们对现实、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另一件银奖作品《工棚》,细腻的笔触、传神和略显夸张的艺术形象、运用道具的对比手法,通过细腻的工笔画这一特色表现,让当今社会最关注的另一焦点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画面可以看到作者关注的眼光,内心深
范治斌 我的阿联酋之旅
作者: 范治斌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熊猫   七年制   美术学院   动物园   兴奋   象征主义  
描述: 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的放矢,先做了网上了解。阿联酋1 972年建国,共七个酋长国,首都兼政治中心阿布扎比,经济中心迪拜,这两个酋长国最富有,全国百分之九十七的石油都在阿布扎比,能左右国际油价的走势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