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张学晋的诗
作者: 张学晋   来源: 参花(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于坚   史华   夏民族  
描述: 青花瓷 青之生机 花之艳丽 瓷之于坚 青花瓷 五千年文明史 华夏民族的曲赋词诗
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作者: 吴绍兰   晋漪萌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设计   公共设施   融合   雕塑艺术  
描述: 文章阐述了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分析国外经典案例,汲取经验,归纳总结出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雕塑艺术的对策和途径,从与自然共生、创设文化符号、利用材料技术之美、营造情景互动体验等方面,探索将雕塑艺术与工业设计进行跨界融合,拓展了公共设施的设计维度,丰富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内涵和价值。
景观雕塑场所性表达的两种途径
作者: 王冬冬   郭晋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场所性   表里之间   自发性与被动性   景观雕塑   由表及里   由里而表  
描述: 本文以景观雕塑的"场所性"为出发点区分了其两种不同的场所特性,并针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提出景观雕塑场所性表达"由表及里"和"由里而表"两种基本途径,并结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实践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灯光系统在三维场景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程娟   钱晋   钱钶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维场景   三点照明法   灯光系统   灯光阵列   阴影贴图  
描述: 灯光的配置是三维场景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照亮场景、使物体显示出各种反射效果、创建阴影和特效.通常灯光和材质、环境共同作用,它们的结合可以使得三维作品更具有真实感.有效的灯光管理可以大幅提高渲染速度和优化渲染效果.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煤炭开采场景与过程的模拟实现
作者: 程娟   钱晋   钱钶   来源: 煤炭技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拟漫游   三维建模   虚拟现实技术   煤炭开采   交互控制  
描述: 根据煤炭开采环境与过程由于受到复杂自然条件限制而危险丛生的现状,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煤炭开采行业,选择3ds max和Virtools为开发工具对煤炭开采环境和过程进行三维模拟和仿真,试图实现一个虚拟的煤炭开采仿真系统。利用此仿真系统进行采煤前的演示和虚拟操作,使煤炭开采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前更好地熟悉开采环境和开采过程,进而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减少煤炭开采的不安全因素。
陈晋柴窑
作者: 陈晋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晋  
描述:柴窑
颜色釉与绘画漫谈
作者: 胡晋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珠山八友   肌理效果   氧化金   裂纹釉   青釉   黄釉   三彩   黑釉   装饰手法   颜色釉  
描述: 颜色釉指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产生或者窑变出色彩丰富或色泽明显的釉面效果,故称“颜色釉”。颜色釉最早出现于商代——瓷上色釉。商代陶器黄釉是其重要理论依据。汉末初,创
蝠塔,东奧托,美国
作者: 尚晋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户外     蝙蝠   巢穴   雕塑  
描述: "蝠塔"挑战了传统的现成品蝙蝠巢的理念。它没有悄然隐入背景,而是以一座引人瞩目的雕塑的姿态屹立在户外。这个装置引用了垂直巢穴的概念,展现出一种沉重、突出的形象,与自制蝙蝠巢的轻盈和谦逊形成了反差。这座塔的选址和设计意在引蝠来巢。它的场地紧邻湖边,有大量吸引蝙蝠的蚊虫。此外,塔的底
蝠塔,东奥托,美国
作者: 尚晋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墙装饰   空间效果   酒店   建筑设计   主题公园   珠海   中国   企鹅  
描述: “蝠塔”挑战了传统的现成品蝙蝠巢的理念.它没有悄然隐入背景,而是以一座引人瞩目的雕塑的姿态屹立在户外.这个装置引用了垂直巢穴的概念,展现出一种沉重、突出的形象,与自制蝙蝠巢的轻盈和谦逊形成了反差. 这座塔的选址和设计意在引蝠来巢.它的场地紧邻湖边,有大量吸引蝙蝠的蚊虫.此外,塔的底部还种有香葱、牛至以及其他蝙蝠喜爱的草本植物.为了便于蝙蝠出入,靠近塔顶处的肋结构上设有若干“登陆台”.而垂直面和水平面上的凹槽让蝙蝠能更容易爬到塔里,并附着在“天花板”上.为了给蝙蝠的栖息提供温暖适宜的内部环境,栖居区还覆有暗色木板,以吸收阳光.
带空间
作者: 尚晋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构件   雕塑语言   几何形状   制造系统   手工制作   伦敦   英国   创新  
描述: 对于一座带有历史屋顶的普通建筑,用透明胶带反复包裹它的柱子就会形成一个复杂的不规则表面,整个过程犹如有机体的生长。这个想法源于舞蹈演出的一组设计理念:它的造型由舞者在柱子之间的运动演化而成。舞者在运动中拉开胶带,所形成的造型就是编舞的录像(带)。一维的线条演化出来的表面是韵力非凡的有机造型。而走入形体之中的观众则使雕塑转化为建筑。带空间的理念进而发展为更具雕像性的建构形式。它实际上是通过混乱的包裹“形成的”,而一维的线条(“带”)慢慢变成二维的平面,最终扭曲
< 1 2 3 ... 7 8 9 ... 21 22 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