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施 】搜索到相关结果 34 条
-
略述青花斗彩的艺术特色
-
作者:
施少明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斗彩
综合装饰
陶瓷
相结合
釉上彩
装饰效果
作品
工艺
瓷器
艺术特色
-
描述:
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陶瓷艺人为了全面实现把中国绘画艺术的色彩表现成果转化为陶瓷装饰效果,实现用多种色料来装饰描绘陶瓷而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经过反复的探索,宋代磁州窑有了红绿彩,但是由于上层社会审美时尚的制约未得到发展、到了明代宣德年间,仃了釉下青花蓝色与釉上红色相结合的力法,创造了青花红彩而成为宣德朝的一大创举,为其后成化"斗彩"的出现做了准备、成化年问的陶瓷绘画装饰继承了青花红彩的优点,在其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釉下依然
-
浅谈陶瓷粉彩与新彩工笔花鸟画
-
作者:
施少明
万金泉
李斌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互影响
心理特征
新彩
民族文化
工笔花鸟画
陶瓷粉
美学观点
孪生姐妹
工艺美术
粉彩
-
描述:
陶瓷与绘画,从一开始就如孪生姐妹而血脉相通,同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古代,绘画与工艺美术本是一体的。她们的血缘关系仍决定了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姐妹关系,共同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美学观点和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
上海博物馆藏牙雕器摭赏
-
作者:
施远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质
青白色
壁画墓
浅浮雕
带饰
花庙
古玉器
玉带扣
珠饰
玉带板
-
描述:
象牙作为美观的天然材料,早在上古时期即为先民所爱重,从而施以雕琢刻镂,寄托审美的情趣,用来装饰生活、供奉神灵、标志阶级。这些牙雕工艺品作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载体,无论在那个国家或民族,初无二致
-
雕塑创作材料初探
-
作者:
冯都通
施琳琳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雕塑家
境遇
-
描述: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理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也不可或缺。创作材料包括了物质性材料(金属、石材、木材等)和非物质材料。自从杜尚的小便器搬进美术馆后,当代雕塑创作涉及的材料就更数不胜数了。比如布、棉、线等纤维材料,及可变性非固态物质村料和现成品,就连动植物和人的身体变成艺术家手中的创作材料。
-
施本铭
-
作者:
施本铭著
来源: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中国
现代
油画
-
描述:
施本铭,1958年生,山西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其油画作品关注人性,以朴素、平实的绘画语言,表达着博大的主题,渗透着其对社会、对人性的哲学思考。本书将他1981~2011年的精品收录成册,对作者的艺术历程是个很好的展示和总结。
-
施鹏程[油画作品]
-
作者:
施鹏程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学院
油画作品
重庆文理学院
于芳
-
描述:
施鹏程[油画作品]
-
谈雕塑创作中“象征性”表现手法
-
作者:
施政
来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动机
雕塑创作
象征性
-
描述: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
论3Dmax课程对雕塑艺术的现实优势:数字雕塑的现实意义
-
作者:
施君鹏
来源:
岁月(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能力
数字雕塑
3Dmax
课程
雕塑艺术
-
描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人们的生产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着.经济和科学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进步,工作岗位的需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更.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作岗位.而数字艺术类的应用岗位正在悄然地走向社会各种工作的活动领域中.而数字艺术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它艺术作品形式,数字雕塑也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
论模特写生课程在雕塑专业的存在意义
-
作者:
施君鹏
来源:
岁月·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存在意义
雕塑专业
模特写生
-
描述:
模特写生的话题,早在18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开始争论不休了。直至今日的我们,仍有时为了这个话题而喋喋不休。而无论如何,在我们雕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模特写生课程的应用,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所需。而实践的训练正是我们高职教育中重要的体现。
-
《儒林外史》中的“武侠”描写及文化蕴涵
-
作者:
施晔
陈伦文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敬梓
武侠
《儒林外史》
文化蕴涵
-
描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用心雕塑武侠群像,既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体现,更是重塑士精神、重构士群体的一种尝试。吴敬梓希冀以勇武、正义、慷慨的侠气警醒、救赎儒士阶层,促使其摆脱衰迈之气,奋发有为,从而创造清明安乐的理想社会。武侠群像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深意及作用。